-----品读整合林语堂之《苏轼传》
人生履历
苏东坡出生于书香家庭,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父子三人占唐宋八大家的三席之地。
他一生坎坷波折,仕途起落,宦海沉浮,饱尝人间冷暖。“也无风雨也无晴”是他历经沧海后平静内心的写照。
为人处世
苏东坡多才多艺,生活多姿多彩。他是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皇帝的秘书,是政治上坚持己见的法官……。
苏东坡对自己的主张,始终坚定不移;诗文书画艺术上的卓艳之美,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他一生的经历,是他本性的自然流露。
他生而辩才无碍,口舌之争,绝不甘拜下风;他的政论文章,清晰有力,非常人可望其项背。
他对生活的态度,一向嫉恶如仇,遇有邪恶,则“如蝇在食,吐之乃已”。
人生如梦
他的短处就是老向政客谈论自己的心思,写文章也是发挥自己的见解,这一短板使得他一生颠簸流离。
倘使他能融合弟弟的性情,可以三缄其口,明哲保身,他的仕途或许就不会那么艰难坎坷。但他的“气”是至大至刚之气,是一种求善、求正义的精神,这种精神与生俱来,不是理智所能解决的问题。
像他这样一个守正不阿、放任不羁,令人万分倾倒而又望尘莫及的高士,常会让亲人忧心焦虑:不知是应因其大无畏的精神而支持他,还是为使他免遭加害而劝阻他。这样的一个他,很容易令那些居心叵测的人既望而生畏,又羡慕嫉妒恨。加之不吐不快的短板,很容易给人可乘之机,最终使小人得志。
生活在那样一个不是什么好的年月,如果终其一生做个教书先生,仕途或许将会大不同。但他一直卷在政治漩涡中,随时随地吟诗作赋,纯然表达心之所感,至于招致何等后果,于自己有何利害?则一概置之度外。致使他仕途艰难,一生大起大落。
他和王安石是狭路相逢,他俩的冲突决定了苏东坡一生的宦海生涯,也决定了宋朝帝国的命运。
宦海浮沉
苏轼一生三次被贬。
第一次被贬黄州
苏轼入朝为官后,一直反对由王安石领头的‘新法’一派,加上他当时在文坛上巨大的声誉,诗词在社会上反响很大,就间接阻挠了‘新法’的推广。这引起了变法派对他的强烈不满,他的政治对手以其大量诗文为证上表弹劾,说他用语暗藏讥刺朝政。入狱受审后被贬至黄州,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 。
第二次被贬惠州
守旧派的领导人物,太皇太后高氏病逝后,变法派一度成为朝廷上的主导力量,而对守旧派大肆打压。苏轼因其立场及元祐党人领袖的身份,被变法派全面打压,再次被贬。
第三次被贬儋州
为了将旧派彻底压的再无出头之日,新派对旧派进行了一次全方位、大规模的打击。为以防万一,所有的旧派人员被贬一遍后,再一次被贬远,苏轼也在其中。
人生态度
苏东坡豪迈阔达,是一个容易感伤,也善于发现快乐的人。当个人命运的悲剧浩大沉重地降临,他就用无数散碎而具体的快乐来把它化于无形,这是他一生最大的功力所在。
且看他:贬到黄州,“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他有悲愤,有感伤,但更多的是悲愤而笑的自嘲和随境而适的旷达;贬到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在那荒凉炎热之地,他却能随遇而安,讴歌出荔枝的美味;贬到儋州,“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他无怨无悔,却叹因祸得福,真是胸襟阔大,宠辱不惊。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苏轼在逆境中以超脱的态度面对人生,创作了大量的名篇,奠定了他在北宋文学史上首屈一指的地位。
刺绣人生
他是镌刻在石头上的记忆,是摇在历史中的风铃,弥留远去的回音。经历过人生的巅峰,也曾跌落到人生的谷底,熬过无眠的黑夜,也经历过破晓的曙光。
苏轼的一生,可以用“四个三”来概括
不忘三事——金榜题名、乌台诗案、太后恩宠;不忘三人——敬如父师的欧阳修、素为敬重又有矛盾的王安石、司马光;不忘三地——黄州、惠州、儋州;不忘三情——与苏辙的手足情、与王弗的生死情、与朝云的不了情。
他生活中的每一个片段,几乎都与传奇相联。
金榜题名时,他由第一变成了第二,反而更为出名;乌台诗案中,他九死一生,被贬黄州,却出现了创作的黄金期;他赠弟子、悼亡妻的词篇,倒成了被人们万口流传,历久不衰……
政客从来不是文人的菜
历来文人多坎坷,纵然“腹有诗书气自华”,但强大的内心,丰富的情感使然,他们大都藐视权贵,这必然导致自己的仕途多劫难,命运多坎坷。权利的游戏不是每个人都能玩的转的,政客从来不是文人的菜。
心灵深处有诗意,身外之所皆天堂
不论经历了多少风吹雨打,苏轼总能诗意地生活着,让每一个日子都能优雅地起舞。他代表了整个人类,诗意地栖息在这片大地上,因为心灵深处有诗意,所以身外之所皆天堂。
成长日记
1.自我反思:今天又“我执”了,虽没情绪化表达,但身上散发出的臭豆腐味很浓。
2.自我提升:闭嘴!放手!一放假就抓狂,看见孩那不急不躁的样子就起急。唉!何以解忧?唯有书香。二刷《东坡传》有不一样的体会,了不起的古代男神!
"竹仗芒鞋轻胜马,一笠烟雨任平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