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心理治疗如何改变人》:专治半途而废,间歇性自律

《心理治疗如何改变人》:专治半途而废,间歇性自律

作者: 伊辉妈 | 来源:发表于2021-11-19 12:54 被阅读0次

          有个关系很好的朋友发微信给我,每次看到别的家长在群里晒孩子的学习成绩,她就特别焦虑,报了很多兴趣班,孩子学几天就不去了,有次朋友没控制好情绪,狠狠教训了孩子一顿,孩子被训的哇哇大哭,朋友非常内疚自责,说她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她想要变成更好的妈妈。

           没过几天,朋友又发来微信,她说耐着性子对孩子好了几天,孩子又以不喜欢兴趣班的老师为由,不去上学了,朋友再次怒火中烧,发了一通脾气,再次陷入内疚自责的恶性循环。

          我们总是半途而废,明明想要变得更好,结果却变得更糟了:

          下决心减肥,一定让自己更健康,穿更漂亮的衣服,结果节食运动不到一周就抵抗不了美食的诱惑大吃大喝;

          下决心再也不吼孩子,一定要学会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没几天又因为其他事情绪失控;

          下决心离开错的人,一定要学会爱自己,结果分开几天又回到原来的生活里自怨自艾。

            无论是减肥,学习如何控制情绪,还是离开一段错误的关系,都是我们努力做出改变的一种尝试,只是为了让自己拥有更好的生活。但现实总是残忍的,改变持续的时间都不久。无效的改变总是来得快,去的也快。

           是什么让一个人下定决心改变,是什么让人迟迟不敢做出改变,又是什么让一个人的改变半途而废。

             如果我能在改变之前,就了解深层的改变是如何发生的,心理治疗又是如何帮助我们实现改变的,这本《心理治疗如何改变人》会告诉你答案,作者莫妮卡·布里永是加拿大心理学博士,从业四十年,一直从事儿童和成人进行心理治疗的工作。无论你是想改变自己,还是对心理咨询好奇,抑或是通过本书更多的了解自己、了解他人、自己与他人的关系,都是一本非常好的书。

    01 改变是如何发生的

             想让孩子努力学习,一遍遍告诉孩子学习的重要性,你苦口婆心,孩子点头答应,结果你一不在旁边,孩子立马把学习抛到脑后。

            为什么讲道理没用,书中认为道理是通过语言的形式输出的,左脑负责处理语言信息,右脑负责处理情感层面的信息,它不能处理语言逻辑层面的东西,导致改变只是短暂的。

            我以前总以为改变需要逻辑,改变需要方法,而书中指出,深刻的改变不是发生在逻辑层面上的,而是发生在情感层面,情感层面的东西才是促成一个人改变的根本原因,过于理性反而成为改变的障碍。

          “右脑知道痛苦的根源,也能引导人解决困难。

            心理治疗便是帮助患者察觉自己未察觉到的情感、情绪、痛苦和矛盾等,与患者深度共情,在潜移默化中引领患者,依靠自己内在的力量获得应对生活苦难的能力。神经科学研究发现,长期的心理治疗可以让右脑的神经连接发生重组。

            书中指出改变发生在两个层面:隐性层面和显性层面。

            隐性层面心理治疗过程中不知不觉、潜移默化发生的,微小到几乎察觉不到。心理治疗的过程中,心理咨询师说话的语气、眼神、态度、表情、动作,都会在显性层面潜移默化的改变来访者,建立新的交流和反馈模式。本书称这种行为为“印刻”,来访者与心理咨询师会形成一种新的处理情绪和人际关系的模式,并将这种模式内化,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实践中。显性层面则是心理治疗过程中,心理咨询师对患者情感的恰当回应和解读,帮助患者提高认知水平。

            心理治疗中的改变,需要心理咨询师的共情,而这种共情并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共情,心理治疗当中所说的共情是两个人互相交流并在不知不觉中相互影响,这便是“主体间性”。心理治疗师可以让患者意识到自己对他们产生的影响,而患者也了解自己对心理治疗师也会施加影响。这种影响即发生在在意识层面,也发生在无意识层面。当心理治疗经过一段时间,患者会突然出现一个“扳机点”即突然的意识觉醒:人突然间“看清”了自己的处境,“知道”自己必须怎么做才能改变。

            改变是一个感性的决定,你无法预测它出现的时间。

            也许是你正在读某本书开始,也许是和朋友的促膝长谈,也许是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也许是你听到的一首歌,看到的一幅画,都有可能成为你抠动“扳机”,做出改变的开始。

             决定改变是一个艰难的决定,尤其是深陷痛苦又无力自救的人,到底是什么让一个人害怕改变呢?为什么我们宁愿忍受放弃改变带来的长期痛苦,也不愿意花力气改变自己?

    02 为什么我们害怕改变

            喜欢现在的工作,却不敢轻易跳槽;交稿的截止日期快到了,一定要等到最后一天通宵完成。我们希望通过改变让自己变得更好,同时我们又享受维持现状带来的种种好处。

            书里称之为“次级获益,不喜欢手头的工作,也不必承担创业带来的风险,即使现在的工作毫无价值;最后一天熬夜完成工作,至少获得了虚假的掌控感,虽然这种掌控感有时会把事情变得更糟。

            改变意味着放弃舒适,探索未知。有人克服了对未知的恐惧,选择延迟满足,让自己变得更好。而对有些人来说,改变异常困难,到底是什么阻碍了改变?

          道理都懂,就是做不到。

            曾经我非常害怕上班途中遇到熟人或领导,更害怕打招呼,为了避免尴尬,能躲就躲。看了这本书我才意识到,害怕和他人交流,是怕他人眼中那个不够好的自己。害怕改变其实是害怕行为产生的结果,尤其这个结果会令你感到不适。书中列举了害怕改变的几点原因:

    •缺乏勇气

            人人都想通过改变自己过上更好的生活,但改变的过程并不总是美好的,而是要面对曾经的痛苦,这需要极大的勇气,不是每个人都有勇气面对。

    •推卸责任

            有些人无法对痛苦的经历进行自我解读,把责任都推卸到他人和环境,错过了改变的可能,也失去了成长的机会。书中列举的咨询案例:一位40多岁的女性抱怨自己没有朋友,同事不友好,与邻居没有共同话题,语言不通,因为她是一个外国人,总之都是别人的问题。

    •对未知的恐惧

            人最大的恐惧是未知,有些人在面对自身的痛苦时,会遇到更大的痛苦。不是每个人都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克服生活中的困难和痛苦。在心理治疗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情况,随着患者和咨询师交流的逐渐深入,患者本人也没想到,咨询的结果是怎样的。

    •惰性

            懒惰是人类共同的敌人,更是改变的敌人。改变需要付出时间,精力和努力,更需要毅力的加持。对于深刻的改变,更需要耐心。

            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克服改变路上的种种障碍和困难,必要的时候我们需要接受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心理治疗正是通过心理咨询师的帮助清除改变道路上的障碍,帮助患者重新获得改变的力量,直到患者可以凭借自己的力量应对生活中的困难和不适。

            当然,心理治疗带来的改变是是缓慢的,光是花费的时间、精力和费用,就让人望而却步。但作者仍然抱着极大的热忱,通过自己各种咨询案例的解析,向我们证明:改变是非常值得的。

    03 改变缓慢却值得

            李松蔚老师说过:“改变这件事,慢就是快。

            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仿佛某天我一觉醒来,就可以变成更好的人;通过几天熬夜苦读,成绩就会提高;了解了愤怒的动机,下次就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这些都不是心理治疗所说的改变,改变是由一些细微的变化累积而成的,需要大量时间,短则几个月,长则几年或十几年。

            有时心理治疗的过程非常缓慢,连最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也会遇到治疗进程停步不前的情况,患者不停的抱怨,指责,完全沉浸在自己的幻想里,在一个问题上来回打转,重复叙述同一件事情。而当你开始接受心理治疗,便是疗愈的开始。

            改变的过程复杂而曲折,有时你觉得似乎什么都没变,但有些东西已经在悄悄萌芽。书中把心理治疗的过程比作来访者和心理治疗师的一段双人舞,它需要两个人互相协作完成。这段舞蹈中有误解,有转折,会停步不前,会出现倒退,会宣告失败。但只要有变得更好的可能,我们都应该鼓起勇气,勇敢尝试。

            心理治疗的过程中,最美妙的时刻是“我知道你知道我知道”“我感觉你感觉到了我的感觉

            本书在普及心理学知识的同时,温暖而治愈,书中列举了很多经典案例:患有失眠症的女人,择偶时不知道如何选择的男人,坚信自己因为一次工伤“失忆”的人,仿佛看到自己和身边人的缩影。改变不光发生在心理咨询师和患者之间,也发生在每天的生活里,你要始终相信每个人都有改变的潜力。

            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说:“无论是多么微小的体验,每一次与同类的相遇,无论是直接的相逢还是通过文化媒介的邂逅,甚至是每一次与小动物的接触,都会改变我们的思想,改变我们自身”,因为生活即改变。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心理治疗如何改变人》:专治半途而废,间歇性自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lgst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