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袁非
一座记不住忘不掉的城市上海就像一个站在“丅”台的美人,对你的神秘好似只隔着一层纱,但那层纱你却永远揭不开。
上海也像一张巨大的蛛网,对四面八方有着天然的吸力。每天无数的人通过航班、高铁、轮船、汽车投入其中,然后又有很多人患得患失地离开。
比如我这样的匆匆过客,十余年来往返、途经上海不少于五十次。到过上海很多地方,认识上海很多朋友,吃过上海很多美食。但问我的内心感受,只能回答六个字“记不住,忘不了!”
是的。上海太大!大到你无法记住它。
在上海,无论你走过多少条街巷,看过多少座高楼,都只能算沧海一粟。
上海总面积645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400万,是中国第一特大城市,世界一线城市中排名第六。
上海简称“申",历史渊源来自战国时期,那时上海这块土地是楚国春申君的封地,后人把这里简称“申”。
同时上海位于长江入海口,这一带远古时代的渔民把制作的捕鱼工具叫做“沪”,后人有时也把上海简称沪。
从这两个简称,足见上海的历史文化底蕴,多么源远流长。
近现代时期,上海是清朝时最早对外开放口岸。抗战爆发前,上海是亚洲最繁华的城市,号称十里洋场。
新中国成立以来,上海一直是中国的城市龙头,亚洲和世界金融文化中心。
2003年开始,我作为一家大型国企业务代表,开始与上海宝钢、上钢五厂发生业务。那时习惯住公司商务办,在徐家汇,清早出门我跟新来的同事丢一句:“去一下宝钢,拿图纸。”
到了中午,同事电话问我:“不是出去一会儿吗?怎么还没回。”只得告诉他,我走路半个小时,转地铁两趟,然后等宝钢班车进厂,办完事再转回来,算算要多长时间。
一次,去上钢五厂,约请朋友吃个晚餐。他好像受了惊吓一下,连连摆手拒绝。
我再三相邀,他才实话实说。原来他早上五点起床,开车到一个靠近地铁口的停车场,把车停好后再乘坐地铁,坐七站,再转另一线路坐十站路,然后打出租车到厂门口,接着坐七点班车进厂上班。如果跟我吃完晚饭再折腾回家,实在太累了。
我猜想上海男人宁愿宅在家里做家务,也不愿出去应酬,可能跟出门太麻烦有关。不像我们内地小城市,从东到西,从南到北,约个饭局,不堵车半个小时保证到齐。
2012年,上海迎来举世瞩目的世博会。公司专门组织骨干轮流去参观。遗憾的是,计划中的中国馆、沙特馆等几个大馆,我一个也没有进去。
原因是,排队时间太长。如中国馆,我早上八点开始排队,六个小时后,从工作人员口里得知,凌晨4点开始排的那批观众,到现在还没有进去。于是,只能恨恨地中途放弃。
整整两天时间,仅仅象征性地排队看了一下德国馆和非洲、东南亚一些小馆,并且给我感觉是整天都在排队,晚上做梦都是排队。
上海无法描述的大和拥挤,虽然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生理上的疲惫,但却阻止不了人们内心对它的向往和热爱。
其实,如果你是闲暇时来上海,把自己置身于一种“慢”中,你会有一种闹中取静的感觉。
就像一粒沙置于沙漠,一滴水投向大海,一片叶子隐藏于森林。大都市的气息,厚重的文化氛围,带给人的又是一种难得的舒适、惬意和满足。
世界各国各色人等,喜欢居留上海,不仅仅是因为它的繁华,也因为它的隆重和贵族气质。当然,最最迷恋的还是它的包容和五花八门。
一个台北朋友,早年选择在上海开公司,就是因为“喜欢”二字。年纪大了后把公司全盘转让,但人还是选择留在了上海。
有几次去看望,他选择不同的特色餐馆、酒吧、料理店,变着花样招待大家。
他日常的生活,也是这里转转,那里看看。新开了什么书屋,从日韩泊来什么新鲜美食,从欧美引进了什么时尚元素等等,如数家珍。
几年后,问他怎么还不走?他说,上海不让他走。每天上海都有新鲜内容充实进来,目不暇接,让他万分不舍。也许,这也代表了很多人对上海的看法。
上海从文化到经济到日常生活,汇集了传统和现代,融合了东方与西方,概括了宏大到细微。
我曾经问一个求学上海而后在上海工作的同学。我说,在上海,长期置身高楼大厦,熙熙攘攘,会不会让人产生孤独感?
他回答我,他就是为了享受这份孤独才留下来的。他还告诉我一个秘诀,逛上海,不要带有太明确目的。跟着感觉走,总能找到惊喜和意外,用来安放你的心情。
于是,用这种“偶遇”的方式,我走进了泰康路的田子坊。古老的街道,各种手工、技艺和传统老物件的展示,让我仿佛站在了古老与现代的交接处,看时光逆流、顺流,情怀难抑,心花怒放。
对逛书店有些痴迷的我,还断断续续“偶遇”了上海众多知名的书店。如莫干山路罐子书屋,建在一座画廊里,门口有许愿树,楼上珍藏若干本绝版古籍,书香四溢。
常德路的千彩书坊,它的前身是张爱玲的公寓。最喜欢书屋匾额上写的那句:“读书是我的生活方式”。张爱玲就是在这里写就《金锁记》、《沉香屑》、《倾城之恋》等名篇佳作。
南京西路有一家比较现代的钟书阁,原木色调为主,玻璃地板。从地面到墙壁,再到屋顶,都堆满海量的书籍。站在那儿,仿佛置身书山文海,宁静中让人心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人生豪迈。
由于上海房价和人工成本上涨太快,很多制造企业陆续搬迁去了外地,这其中也包括我的很多客户朋友。我去上海的次数逐年减少。最近几年,几乎只是途经,很少在上海停留。
对上海,仿佛陌生了许多。
但记忆中,一些枝叶,时不时伸头探脑出来,慢慢长大、伸展,最后长成枝繁叶茂的上海。
是呀。我曾多次穿行于徐家汇的繁华,留恋于南京路的灯火,沉醉于黄埔江的晚风。
我曾多次狠狠地告别,又低三下四地回转。我对它的爱有如薄雾轻烟,却又如此刻骨铭心。
上海,只有上海。
我走过路过的许多城市中,梦幻般的存在。记不住,更无法忘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