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我们仨
书读到文末,还未闭合,胸中只感觉一股热泪直往上涌,涌到喉头。想咽住却又耐不住,满腔的热泪只听得噼嗒的一声,一并流下来。眼眶早已浸满泪珠,内心更是感到一阵灼热的痛和苦,自以为强大的心,也禁不住潸潸流泪,把胸中郁结湿润,变得柔软光滑。正所谓:“初读不知书中意,再读已是书中人。”
想起初读时把它纯粹地当做一本家庭回忆录去阅读,但深读之后才发现,这记录不仅仅有关家庭,更是社会人生百态的缩影,是一本指导启迪人生的百科全书。
关于爱情、婚姻
被杨钱夫妇真挚的爱情感动,一见倾心,再见倾情,三误终生。两人一同探险,一起格物致知,一块阅读。因为对方的存在,彼此滋养,在爱情里一同进步,成为更好的人。
这世间完美的爱情有千万种,但大多抵不过婚姻的茶米油盐。然而他俩却能在那个震荡慌乱的年代,抵住战火纷飞,耐住风花雪月,将甜美的爱情升华为浓烈的亲情。让人看到爱情美好的模样,也明白婚姻幸福的真谛。
好的爱情和婚姻,都离不开伴侣双方共同的努力。杨绛内心强大,温柔宽厚,不愧为最贤的妻,最才的女。她如水一般包容智慧,甘之如饴去收拾钟书的“烂摊子”,给足了钟书满满的安全感。相反钟书除了在学术上的克谨,生活中倒是十足孩子气,笨手笨脚。而这恰恰却又是最难得的,因为杨绛的存在钟书能够保留这份珍贵的天真随心,可以心无旁骛地去专注创作,没有泯灭他的才气。而钟书同样也馈以杨绛最动人的言语和最暖心的行动。杨绛母亲离世,钟书百般劝慰给杨绛以最坚固的臂弯,杨绛生产之日,钟书来回折腾只为给妻子最好的陪伴。
关于孩子、教育
钟书说“我不要儿子,我要女儿——只要一个,像你的。” 而对于杨绛而言,“像她”并不满意。她要一个像锺书的女儿。所谓爱的结晶便是这样,父母眼中的彼此。
而他们的女儿阿瑗也的确不负众望,是杨绛生平杰作,锺书认为“可造之材”,公公心目中的“读书种子”。被爱滋养长大的孩子,内心充满力量,哪怕圆圆的身体不佳,但丝毫不影响她人生的建树。阿媛是最好的女儿,也是教师中的尖兵,一个妈妈的骄傲莫过于有一个像阿媛一样的女儿。当然这离不开父母悉心的教导和良好家庭关系的滋养。
都说女儿像爸爸,我原本是不信的。但看到阿媛与钟书之间亲密的“兄弟关系”,我不得不去认同。父亲对女儿的影响潜移默化,不仅仅是行为习惯,更多是人格塑造。
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而幸福的家庭都是一个样子。我们仨,却不止三人。每个人摇身一变,都会变成好几个人。阿瑗与杨绛的关系是母女也是姐妹,钟书与阿媛的关系是父女也是哥们,而父女俩与妈妈则是两个顽童。一家子有趣的人,欢声笑语幸福得令人羡慕。
关于困难、成长
看《我们仨》,观人生百态,品世间百味。明白经历后才会懂得,而懂得方知慈悲。书中描述的困难太多,虽不能感同身受,但也知其中的不易。是怎样的困难,把人淬炼,将困难当作美酒般浅斟低酌,细细品尝。杨绛说,这种滋味值得品尝,因为忧患孕育智慧。把所见所闻,剖析琢磨,“读通”许多人、许多事,长了不少学问。
世间百态是一书,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生活苦难再所难免,但在艰苦中,依旧有人可以自给自足。能自给自足,即是胜利。就如锺书虽然遭厄运播弄,却觉得一家人同甘共苦,胜于别离。他发愿说:“从今以后,咱们只有死别,不再生离。”
苦难是无穷的,它具有种种形式。有时,它是由于物质的凌虐,如灾难、疾病,命运的褊枉,人类的恶意。有时,它即蕴藏在人的内心。在这种情境的痛苦中,吞咽下去的是痛楚,而吐出的是精神,人不能选择命运,但却可以选择如何去度过人生。为杨钱夫妇在那个动荡年代,面对困难淡然的精神陈赞。
成长是人生永恒的刚需,不论在多么艰苦的境地,杨钱夫妇从不停顿的是读书和工作,因为这也是他们的乐趣。所谓成长,就是默默的消化掉生活所有的苦难,然后面带微笑,再一路向前,不断成为更好的自己。
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也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当读到“我们仨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心碎了一地,也只能是叹一句“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我们仨”经历了那么的多波澜起伏,但终究还是抵不过死亡。但杨绛先生教会我们学会告别,然后坚强地活下去。
读一本书,看一段故事,品一种人生,很感恩年轻时就能拜读《我们仨》,让自己可以反思过往不足,精进去憧憬更美好的未来。 当下处在和平年代的我,很庆幸自己还有大把的时光,可以去经历、去学习、去成长。希望自己在临终时,也可以这样说,我这一生并不空虚;我活得很充实,也很有意思,因为有我们仨。也可说:我们仨都没有虚度此生,因为是我们仨。
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