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二小 李娜
不论是哪一册课文前面、课文中间或课文后面,都吹起了一个又一个的“小泡泡”,这些形形色色的“小泡泡”,每一个都传递着编者的编写意图,承载着各自的导学任务。巧妙地运用“泡泡”,合理地开发“泡泡”,会使语文教学精彩纷呈,会让语文学习趣味无穷。
一、利用小“泡泡”,寻找教学着眼点
有些“泡泡”中学习伙伴的话语,是文章的中心:二上教材中《我要的是葫芦》文后“小泡泡”提出“种葫芦的人看到小葫芦都落了,会想些什么呢?”教者可以从种葫芦的人想到的入手进行教学。三下《检阅》中“小泡泡”提出“人们为什么说‘这些小伙子真棒’?”……这些“小泡泡”的提问正是文章的核心问题,我们在教学时,可以借用这些“泡泡”寻找教学的着眼点,实现人文与语言很好地结合。找到了教学的着眼点也就发现了教学的根本。教师就可以根据这一着眼点引发开去,向纵深构建整个课堂。
二、利用小“泡泡”,拓宽教学思路。
教材中这些“小泡泡”,教师要透过语言看本质,明白编者在该处吐泡泡的意图所在。二年级上《语文园地四》第一块教学内容后面的一个小泡泡:“‘泡’字的左边跟字义有关,右边跟字音有关……”教材安排“小泡泡”出现在这里,目的是引导学生悟到形声字的造字规律,提高识字的能力。
老师在教这块内容时,可先出示一个“包”字,让学生认读。再出示一些部首让学生开火车认读。在此基础上,将这些部首与“包”字组合变成生字:饱、泡、跑、炮、抱、袍,出现在一朵花的六个花瓣上,让学生在拼音的帮助下练读。利用游戏引导学生发现形声字读音的规律。
接着,可把这六个生字放回儿歌里,让学生读读儿歌,你又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发现形声字字义与部首有关。学生发现了形声字的这些特点后,老师让学生利用自己的发现尝试拓展认识“刨、雹、苞”。 同时,用自创的儿歌来强化学生所学的知识,让学生把刚学的六个生字选择到儿歌中。
小孩穿衣穿长( ),吃饭吃得肚子( ),出门点火放鞭( );烫得差点起水( ),吓得撒腿往外( ),伸手还要妈妈( )。
到此为止,学生将“包”字族的字学得很是到家了,老师又出示“牙”字族的字、“青”字族的字,“马”字族的字,“方”字族的字让学生尝试学习。整堂课学生学得轻松,既掌握了知识,又提高了识字能力,就是源于他领会这“小泡泡”所传达的意图。
三、利用小“泡泡”,找准训练的重点。
新课标指出:“加强学生础训练,陶冶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这些任的完成,渗透在每一堂课,每一篇课文之中。
在教学二下教材《雷雨》这一课时,可关注到课文后面有这样一个练习。读读抄抄下面三句话:“一条彩虹挂在天空。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蜘蛛又坐在网上结网了。” 题目旁边还吐出了一个“小泡泡”,“带点的词用得多好哇!”
小泡泡的提示,不光要让学生积累这三个句子,更重要是的是让学生体会这三句话中加点字用字的生动与准确。学习课文《雷雨》的过程中,可先让学生在学习“雷雨前”这一部分时体会第二句中“垂”字意思,感受蜘蛛动作的敏捷,并在感受体会的基础上训练把这句子读好。 学习“雷雨后”情景的这一部分时,把1、3两句提出来。让孩子们读读这两个句子,并出示不同的句子比较:
一条彩虹挂在天空。 一条彩虹出现在空中。
蜘蛛又坐在网上结网了。 蜘蛛又爬在网上结网了。
让学生读读这两组句子,说说你喜欢哪一句,为什么?从而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这两字用得好。这样,教学中有训练重点,也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程所提出的三维目标。其中,知识和能力的落实与提升需要通过一定量的训练。细细研究“小泡泡”中的语言,你会发现那里正牵引着一条语文训练的暗线,从字词到句段,从方法到能力,从理解到感悟。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小泡泡”是教师教学的引领者,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应当很好利用,发挥好小泡泡的作用,语文课堂就会闪耀着无限光彩,教师的教学会事半功倍,学生会在学习中收到很好的效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