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给人力量的文字散文想法
经历了那么多就是为了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回真正的自我

经历了那么多就是为了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回真正的自我

作者: 多乐事MIMI | 来源:发表于2018-09-14 08:26 被阅读161次

    做最原始的自己,比做任何的复制品都好

    中国式的父母认为生儿育女就是生命的延续,把中华传统的习俗,自己的想法、期待,甚至是无法完成的愿望,成长时犯错的错误,都加锁在孩子的身上,从小到大,我们都被迫着要听从安排的次数太多。

    小时候过年前相中了一对红色高帮靴子,那是我最喜爱的鲜红色,因为价位超出预算,被逼着选择另外一种颜色黑乎乎的平底鞋。

    每次带我出去,都象征性地咨询我的意见,再把我看中的那些一一否定,久而久之,我丧失了自己的立场与判断,不再懂得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而是要通过别人的肯定才敢去做,后来我变得很依赖,没有主见。

    我穿着都是别人喜欢的风格,讲出的话都是别人喜欢的“口味”,很多时候都要委屈自己,你越是不反抗、温驯、听话,别人越不会把你当一回事。

    多年前的会计是一门火爆的行业,刚拿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我是渴望读设计类的,那时候很多事情并不能由我做主,不管我多大,始终被认为是个小孩。

    理科一直都是我最渣的科目,说起高等数学、套入的公式简直就像看天书一样,难懂,数学补考是经常有的事。

    逃课阅读

    我不想成为一个无所事事的人,更讨厌精神空虚,我把逃课的时间都用在阅读课外书,在那里我获得了宽广的视野,沉迷在自己的世界里,一点都不空虚。

    阅读的书籍多了,见识也跟着宽广,开始有一套自己独立的见解。懂得倾听内心的声音,并大胆承认它们,也勇敢地说出口。

    得到回应却是“你读了那么多的书,怎么连这最基本的东西都不晓得,你是不是读坏了脑袋?”“你只是一个只会读死书的人,脑袋一点都不灵活,你浪费了多少钱....”

    每次听到这些辱骂,我都选择闭口,不反击,甚至会避开,我太清楚自己依然还是个弱势群体,不吭声反击并不代表我屈服。

    我时常观察他们,他们也会经常犯下一些在我眼中最低等的错误,但面对这些错误时,他们会选择用宽恕的态度对待自己,而别人犯下一点小错误,就一直盯着这个矛头,可以把犯错的人抓去枪毙。

    我用了很长的一段时间保持沉默和我行我素。就算快要到家门口时,突然倾盘大雨,我都不会打电话让他们送伞,我宁愿淋全身也不打电话求救,大不了回去重新换干净的衣服,或者等雨小了点再走。

    下雨天

    毕业之后,我被强迫拉回家里找工作,我一心想要摆脱各种束约。幸运的是,命运之神有眷顾我,让我能拥有自己的空间,我与不一样的人接触之后,得到了一种新的认识和思维方式,懂得更加尊重自己的真实感受,变得越来越自信。

    如果没有离开这里,没有独居的那些年,我还是一直被迫着继续听从别人的意见,必要按照别人的意愿去过自己的生活。幸好我不依附任何人,只要我还有独立的勇气,不管要去那里,不要害怕重头开始,不害怕去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只要那里还有我的梦。

    因为这份勇敢和坚持,别人才会懂得尊重你,不会扭曲你的意愿,只要不给别人造成负担,忠于自己,为自己而活,才不会辜负这一趟生命的旅程,他们终究会离开你,时间也会流逝,一去不复返,只有你自己陪伴自己到永久。

    很多人终其一生都是为了别人而活,为了不辜负最亲信的人,活到最后的那个却不再是自己。人应该要懂得为自己而努力,去寻找那位真正的自己,摆脱他人的期待。

    承载着父母的梦想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情,而这种过高的期盼与被爱,是一种多么令人窒息的过程。

    《无声告白》是我阅读这么多书籍里,印象比较深刻的一本,2015年出版时购买,故事的情节一直烙印在我的脑海中,常以为这个是“真实的故事”,只是作者伍绮诗的一个虚构故事。

    莉迪亚的母亲是一位单亲家庭长大的白人,她非常清楚知道自己想要成为一名医生,并为之刻苦努力奋斗,如愿地考上了哈佛。结果她在大四的那年突然怀孕了,还差一点就可以完成自己的学业,并进入到医学院,只是这一切来的太突然,她以为等到孩子再大一点可以有时间卷土重来。

    家庭主妇

    生完两个孩子的她在家做起了家庭主妇,对于因为婚孕而终结学业一直耿耿于怀,很想再次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曾经有一次丈夫的同事需要一名助理,她踊跃欲试,但丈夫跟她说,如果她出去工作,别人就会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养活老婆和整个家。

    因为失去了工作,加上母亲的离世对她造成很大的打击,她不想再过家庭主妇的日子,选择逃离了这个家,扔下两个孩子与丈夫,独自继续去修行自己的医学梦。可惜,出走两个多月后,发现了自己又一次怀孕,只好回到原来的家。

    父亲愿意接受这位白人妻子炙热的爱慕。因为她是一位白人,她比自己更有“资本”融入到人群中。他虽然出生在美国本土,但一直找不到一种归属感。从小学到在哈佛读大学,从来都没有人主动靠近他,班上的那些白人女孩顶多是对他微笑,他生活在这个国家,得到更多的是嘲笑。

    直到那天他和莉迪亚的母亲相遇,这位白人女孩竟然如此热烈地向自己投怀送抱,遇到她,可以说终于在这片土地得到响应。后来他知道自己的期待是一场空,妻子比自己还要宅,没有什么朋友,更不懂的融入到主流社会里。

    他们的第二个孩子莉迪亚,她拥有与母亲一样的蓝色瞳仁,她是最接近,也是最能融入到美国主流社会的那类人,因此父亲偏爱她;她在生物课上表现优越,天资聪颖,乖巧听话,她身上也有母亲的医学天赋,是最能成为医生的那位,因此母亲更爱她。

    父亲和母亲都把自己人生做不到的事情和遗憾都寄托在这位女儿的身上,仿似她是他们的唯一一颗救命草,而对大儿子和小女儿形如空气。

    父母越是把所有的关注倾注在你的身上,对你的期望就会越高,他们的关心和问候就像一个不断滚动的雪球,一直坠压在你的身上,直到最后直接把你压垮。

    他们塑造的整个家庭,就像牢笼一样,紧紧地捆绑着孩子,用要求表达爱意,用失望施加压力,只有在孩子拿到优异成绩单的那刻,才会露出一丝笑容。

    母亲以爱的名义,每年节日都会给她送礼物,送的都是医学上的书籍,这些书籍承载着一种暗示。她时刻盯着莉迪亚的家庭作家,把她的房间挂满了元素周期表,整个书架里堆放的都是有关医学的书籍,还有一个听诊器。

    赠送的礼物

    她的父亲鼓励她多去认识不同的朋友,希望莉迪亚跟“大家”一样,大家都去跳舞,那女儿也应该要去跳舞,大家最近都留长头发,那女儿也应该要留长头发。当莉迪亚在微笑的时候,她父亲鼓励她多微笑,如果她不想笑?怎么办呢?那就逼着自己笑,因为大家都喜欢爱笑的女孩。

    告诉她要有自己的社交圈子,适应这个大环境,不停地提醒她“不要忘记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合群和受欢迎。”

    她害怕母亲再一次的离家出走,害怕父亲再一次不知所措,害怕整个家随时在一瞬间瓦解,为了粘合这个破碎易脆的家,她承载着母亲的所有心愿,只要她不再离开。她不想让父母失望,总是在他们没说出口的时候,都会答应,只要是他们给的都会“喜欢”。

    很多人终其一生都习惯在被要求中长大,习惯用爱的名义来索取孩子的梦想和灵魂,他们并不知道每个人降临在这个世界上的孩子都着自己灵魂和目的,有的人是可以习惯,有些人懂得抗拒,但也有一些人只能以死作为逃避。

    我拼命想要抓住最后的一根救命稻草,结果是他比我更想逃离这个笼罩

    莉迪亚自始至终都明白这些都不是自己想要的,但却不得不接受它们。而这些沉重的“期望”,伴随着哥哥拿到了哈佛大学录取通知书,并将在9月份正式要离开这个家,摆脱多年来无形的枷锁。

    哥哥是莉迪亚在这个家唯一的依靠和心灵救赎,在这里连呼吸都成为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哥哥离开后,一直期待着哥哥给她打电话,他去了好几天都没有给自己回复任何的电话,她主动打长途电话过去,得到的是一个陌生、不耐烦,不停打自己耳光的冷漠。

    莉迪亚

    那次之后,她以为可以拥有属于的自己生活,不再需要哥哥这个精神支柱,她渴望可以尽快找到另外一个精神支柱。可惜,她一直信任的对象竟然拒绝了自己的告白,他告诉自己,内心喜欢的人是哥哥,他一直靠近自己,只是想通过自己得到更多有关哥哥的信息。

    是压抑把莉迪亚拖到湖底。就在哥哥从哈佛回来的那个深夜,独自一人走到湖边,想在那里寻找一份自由和宁静。她太想逃离家中的各种沉重和压抑,她在思考着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不想像过去那样懦弱和恐惧。

    一直往湖面靠近,一直往前走,用冰冷的湖水清醒着自己的头脑,让头沉没在水中,忘记自己不会游泳,当水面覆盖她的脸,冰冷的湖水涌进她的喉咙时,发现脚底下,没有任何的着落地。

    这是一场意外,她并不是想死,只是想逃离。

    中国依然还有多少的家庭把自己失意的人生转移到培养儿女的动力,把他们当做是自己的替身,让他们完成自己的梦想,过度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却忽视与他们的沟通,很多家长把闷不吭声当作是温顺乖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经历了那么多就是为了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回真正的自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nyng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