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卤鸡蛋,姐姐在画画,弟弟过来帮忙敲碎鸡蛋壳。从刚开始敲一个磕磕碰碰,到后来熟能生巧,左右开弓,两个一起敲啪啦啪啦,一下子就把20个熟鸡蛋给敲完了。敲完之后一声不响的自己拿了一个鸡蛋,自己剥壳,然后难吞虎咽的开吃,蛋清蛋黄全部吃掉,一边吃一边说,嗯,好吃好吃,真好吃!
要知道这个家伙,可是以前从来不吃蛋黄的主啊。
还真的是自己剥的鸡蛋香,是劳动的果实;别人帮忙剥好的鸡蛋,只吃蛋清不吃蛋黄,要看小主的心情而定!
突然就想起了之前哪里看到的鸡蛋原理,搜了下果真如此,还真有,还真是生活之中处处皆学问。
一个是李嘉诚的一段关于鸡蛋的理论,说:“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人生亦是,从外打破是压力,从内打破是成长。如果你等待着别人从外打破你,那么你注定成为别人的食物;如果你自己从内打破,那么你会发现自己的成长相当于一种重生。
这个关联不大,另一个是刘润的鸡蛋理论,好像是这么回事!
鸡蛋理论,源于消费者的一种行为特征,我们对于一个物品付出的劳动或者情感越多,就越容易高估该物品的价值。
鸡蛋理论也叫宜家效应,因为宜家一般提供半成品家具,顾客可以自己组装,有很多顾客热衷于自己做。
怪不得在百度上搜索不到鸡蛋理论,宜家效应倒是可以查到不少。关于这个理论可以找到三个出处对应三个人,
第一个是美国心理学家欧内斯特。上世纪50年代某家食品公司的蛋糕粉无论怎么改进都卖不好,欧内斯特发现是因为这种蛋糕粉是因为配方太齐了了,家庭主妇们失去了自己动手的乐趣。于是把蛋糕粉里的蛋黄去掉,给家庭主妇们提供了发挥的空间,销量获得了增长。所以,这个想法就被称为鸡蛋理论。
第二个也是是美国的,一个叫桑德拉的大婶。在鸡蛋理论基础上提出了“70/30法则”。就是成品中有30%需要顾客自己来参与完成是最优的选择。
第三个还是美国的,行为经济学家丹·艾瑞里,他总结说,我们队某一事物付出的努力不仅给事物本身带来了变化,也改变了自己对这一事物的评价。付出的劳动越多,产生的依恋越深。
顺藤摸瓜的找到了刘润的五分钟商学院,有很详细的分析和应用,放张图感受下。
原来生活中处处皆学问,异曲同工之妙,并且早已经有前人,分析且实践!
这也是为什么现在DIY产品的流行之广,各种投票之火。,用户的参与功不可没呀。
还有各种半成品的流行,也是这个道理。各种加热的熟食,前面不管,后面的步骤是自己来亲自操作,所以就感觉是自己做的,自己做的东西吃起来就是香。
前提是后面自己操作的部分不累,轻松且简单的,要不然你累了一整天做了一大堆的菜,你也吃不下去,累呀。
知道了,明白了,还要学会现学现用,活学活用才是关键啊!
慢慢想吧,不过大家倒是可以对朋友圈晒网有点宽容之心了吧!哪个做父母亲的不觉得,自家的娃就是好,就是漂亮,就是聪明,就是顶呱呱,为啥子呢?自己养的噻。自己辛辛苦苦养的肯定好噻。
还有一个就是教育小孩子,多让小孩多参与多动手,多帮忙,让他有主人翁的意识,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应该也会吃饭嘛嘛香,学习做事更带劲!
碎碎念
听着窗户外面震耳欲聋的《海草海草》,打下了这段文字,真是有着神奇魔力的歌曲,从开学听到现在,还没有听腻,还会跟着拍子莫名的激动,我可是个五音不全的主啊!只怪今天天气太好,阳光灿烂,是个打扫卫生,晒被子的好时机!写完了赶快去接小孩,还有一堆衣服要洗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