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假没事看了几集《奇葩说第5季》,感觉李诞简直太好玩了。有一位选手说他每天晚上临睡前都会自省,扪心自问今天自己的学问有没有增长啊。而李诞开玩笑说,自己也会这么问,没增长还好,要是哪天感觉学问增长了,接下来那得休息好几天呢。
传统东方价值观或教导,或明示、暗示我们,做人要努力奋斗、力争上游,一日三省吾身,似乎才算对得起天地良心,这日子才过的有价值、有意义;即使在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里,主观快乐感受更加被认可,人生成就感、意义感亦不可或缺。
在东西方文化日益交融的大背景下,可能大多数人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是基本一致的。根据英国行为经济学家保罗·多兰(Paul Dolan)在其著作《设计幸福》一书中的定义,幸福就是随着时间推移,我们所感受到的快乐与收获的意义,即幸福=快乐+意义。
比如我们看电影、旅游、唱歌、跳广场舞等等,似乎很快乐,但意义好像不那么大;再比如我们上班工作、读书进修、生养教育孩子等等,干这些事大多数时候都苦多乐少,而我们之所以还不懈坚持,主要是其能让我们的生活过得非常充实有意义。由此可见人们要想过上幸福生活,其关键是要懂得和掌握快乐与幸福之间的平衡,不能一味追求轻松快乐而忽视人生责任与意义,当然也不能一味追寻责任意义而忽视了心灵的轻松自由,唯有平衡、中庸,才符合幸福之道吧。
以上幸福理论看似完美,但只要稍有生活阅历的人都知道,实际生活是非常复杂而动态变化的,有轻松快乐就有痛苦焦虑,有成就意义就有无聊空虚。如果我们只是抱定这种“快乐+意义”简单二元对立的幸福观,可能我们就会下意识拒绝、逃避、压抑生活中无可避免的焦虑痛苦、愤懑忧伤、空虚无聊、无所成就等等负面生活感受。
但几乎每一个成年人凭直觉都能意识到,负面生活感受与正面感受其实是一体两面的、相辅相成的,这是生活的本真常态。你要体验快乐与意义,那也就必须同时接受生活中的痛苦与空虚,这两者是被上帝“捆绑销售”的。换句话说,不管你有意识还是无意识拒绝、逃避负面生活感受,同时你也就逃避掉了体验快乐感、成就感、意义感等正面生活感受的可能性。
众所周知,人们生活中所经历的一切以及由此引发的主观生活感受都是因缘和合而生、因缘和合而灭,都是由你的基因、个性与动态变化的环境、情境互动演变而来,很多时候你是不能完全掌控的。而好消息则是,其实你并不是你的主观情绪感受、不是你的物质财富或精神收获,甚至不是你的自我,你只是你的自我生活的观察者和体验者而已。
你觉得生活就是以勇敢自我、怯懦自我、焦虑自我(不管你如何看待及定义自我)投身生活洪流之中,去获得你想要的一系列积极正面的生活感受,同时尽可能远离一切负面生活感受。而实际上真正的生活也许只是你对自我生活的持续观察、觉察与体验。
你特别认同你的自我、你的生活方式、你的情绪感受、你的人际交往模式等等,固然很好,但可能会持续引发一系列的得失心、攀比心、厌离心、骄纵心、攀附心等等。当然你也可以选择退后一步,尝试站在生活的河岸边,带着觉察心,观察自我演出的这一场生活大戏。
如果你真的这么做,你就跟你的自我拉开了心理距离,你不再整天像抱着一坛金子一样紧紧抱着你的破自我不放。你不再斤斤计较于自我生活是快乐还是痛苦、是有意义还是无意义,一切生活感受都无等差,都能被你正念开放的心所接纳、所觉察、所体验,然后再像风行水上一样消逝,这才是正念觉察的生活智慧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