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小故事】
古时候,有位公主嫁给了一个状元。
这个状元有个习惯,每次出门的时候,都要求公主整理一番自己的衣物,因为他特别注重干净。
有一天,他起草了奏折,准备进京面见圣上。
就在他穿衣服的时候,发现自己的官帽上有一个小泥点。
他顿时就来了火,公主慌忙中拿起帽子擦洗,结果那个泥点却越来越大。
他非常着急,但是时间就要到了,无可奈何的,只得戴着未能清理干净的官帽就出发了,临行前还一直不停地责怪公主。
到达目的地见到了皇上,他准备把写好的奏折呈给皇上,可摸遍全身,却怎么也找不见了。
他回想了会儿才记起,来时一心只记得官帽上泥点的事,而把重要的奏折给落下了。
结果,皇上见他上奏不清不楚的样子,认为在糊弄自己,一怒之下就将他官降三品。
他心中甚为不快,憋了一肚子火气,回到家后,他不停地对公主发脾气。
公主难耐委屈,就进京向皇上禀告了此事。
皇上本来白天就大为不满,这下更为愤怒了,便立刻下旨将这位状元贬为了庶民。
直到最后,状元也不知自己因何沦到如此落魄的下场。
【引子】
看完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论语•卫灵公》中,与此相关的句子。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一起来品读】
这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句话。
表示的意思很简单,身为君子,无论何时何地何情况,遇到任何问题,第一时间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以解决问题。而小人则相反,喜欢推卸责任,在别人身上找原因来解决问题。
为什么后者喜欢这样做?
樊登老师说:“这种行为可以减少自己的认知偏差。”
这里他提到了一个典型的例子:
一位母亲以为自己是好母亲,因为自己小时候没好好上学,就把希望寄托于孩子。
她盼望着孩子能够培养起来,但是在此过程中孩子的成绩考得不好,做题总出错。就把气先撒到孩子身上。
她把出现的问题都归咎于孩子,而没有先反省自己教育问题出现在了哪里。
她不知道的是,责怪孩子无济于事,不仅打击孩子学习的自信心,还容易使孩子对家庭心生怨气,导致家庭的不和谐。
为什么母亲要这样责怪孩子呢?
前面也提到,因为母亲以为自己好,但孩子成绩不好,这会使得她的认知出现了偏差。为了维护自身的形象,她脑海会将孩子学习不好的这个责任推到孩子的身上,自己是个好妈妈,只是孩子不争气的问题。
我们会发现很多情况下,我们都在“求诸人”,而且做起来非常简单,只要把原因推到别人身上,自己是安心的,因为大脑首先认为的是这不是自己的错,自己就没有愧疚的负重感。
如果不是对方的过错,这样的结果往往是别人受了伤害,最后导致彼此的关系矛盾冲突不断。
相反之下,“求诸己”很难,但是只有这个方式才能真正地解决问题。
看过三千多年前在夏朝发生的一个故事:
有一次,一个背叛朝廷的诸侯有扈氏带兵入侵夏的都城,帝王大禹便派了自己的儿子伯启前去迎战。
两军在甘泽地方会战,打了一仗,结果伯启败下阵来。
伯启的部下怎么也想不通,心里感到万般不服,一致强烈要求部队继续发起进攻。
然而伯启并没有采纳,他冷静地说:
“不用再战了,我的士兵比他的多,地盘也比他的大,结果却被他打败了,这一定是我的原因。”
“这肯定是我的德行比他差,我教导部署的方法比不上他。从今天开始,我需要从自己身上找出缺点,并努力修正才是。”
自从这个事情以后,伯启每天严格督促自己,天刚刚亮就起床工作,亲自操练士兵。
每天吃着粗茶淡饭,又常常心怀百姓,任用有才干的贤人,尊重那些拥有美好品德的人。
一年过去了,有扈氏听闻了伯启的改变,他态度大转,不但不敢来侵犯,反而还心甘情愿地投降归顺了。
你看,君子无论做什么事情,或者遇到什么困难,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和效果,不是四处抱怨,把责任推脱到别人身上。
而是审视自身,清楚自身的短板,进一步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不断地调整和提升自己,最后获得了成功。
所以说,遇事先反求诸己,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找答案,培养自己的责任感,这样我们才可以身体力行,问心无愧,成就更好的自己。
【小结】
在开篇的故事中,状元没有先反省自己,却把过错推到自己的妻子身上,终究只会导致彼此夫妻关系的破裂。
错了也还不自知,不知最后下场的原因,更是极大的悲哀。
行走于世间,就是一个不断叫醒自己的过程。
无论遇到什么事,先叫醒自己。
既发展了自己,也照顾了别人。
人生交际的真正成功也在于此。
与君共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