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无邪”是孔子对《诗经》的高度评价,本称作《诗》,被尊为“经”,是汉代才开始的事。而“经”可代表所有恒常、简易、中正、稳固的,能体现伦理意义的东西,如天上有日月北斗,地上有山川湖海,社会中有国家父子夫妻等等,都是“经”的内涵。
孔子认为,《诗》的品质中,散发着像纯正、忠厚、仁爱这样的价值观。因为《诗》从普通的饮食男女,到严肃的国家政治,再到神圣的鬼神祭祀的内容,无论大到天地自然,还是细至个人身心,无不彰显出人之“思无邪”的可贵精神。
这种人之“思无邪”的精神,我认为:一言以蔽之,就是自然之顺德,就是守中之诚意。
一、何为自然与守中?
从鲁迅先生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来看,魏晋时代的名士贤人,无论服药或是饮酒,还是清谈,都是顺应自然生命间的一种自修方式和生存之道,保持“思无邪”的风度。
生命源于自然,顺自然的变化而变化,终结时仍归于自然。人是自然间生命的最高级的一种,从身体发肤受之父母那刻开始,就不停得要吃要喝,开始拉撒睡,穿衣戴帽,行住坐卧,劳动学习,寻朋觅偶,繁衍生育,教养后代,黑发人送白发人,再疾病终老,黄泉化土,前后不过百年春秋。这是自然,有喜有哀,有悲有乐。
人,有生就有死,势然有寿有夭,有强有弱,有贵有贱,有贫有富,有升也有落,有盛也有衰。譬如蝼蚁般恋生,针穴便可安身,泥块腐草焦叶间,都能呼吸,劳劳碌碌间,或遭人践踏,或流离而亡,倏忽而散。更譬如人之恶死,贪昼夜身欢不足,嗔盛名重利不备,痴广厦玉食不积,慢卑人渺物不远,疑福寿康宁不久。
取舍合离中,尽须懂得万类平等,本性真诚,去合乎道,修养“思无邪”。自己的本性需要,固然值得尊重去获取,还应不妨碍、毁蚀,甚至剥夺他类的本性需要,比如轻慢生命,杀生养生;也应尊重、顾忌和爱护,心生崇高之义,比如万物是我,我是万物。
倘若人的生命不合乎道,对自然视而不见,不愿与万类平等处之,本性伪邪,失去本性,丢掉诚意,那么,就偏离了中,违反了道,背离了自然,最终自戕而害人,会遗祸无穷,就是天厌人弃。
“思无邪”这种至高的真诚,至真的本性,它虽无声无味,也无形无色,却就在心间,护佑你本性中正,滋养风光,时时处处能安宁富贵的起来,远离灾祸烦恼之源。这种力量就是德。有了德,道也在其中。道,就是经,是宇宙自然的无上法则和准绳。所以,“思无邪”不光是一个价值,更是一种修养,而修养“思无邪”就是连通道德。因此,道德更要求自然、守中,也源于自然。
人群中,婴孩是最“思无邪”的,是有道德的,而且道德很高,这是经过我长久的观察和思考,而印证得来的观点。
拿我的女儿说,我女儿已三岁。三年间,我既全心地爱她,也全意地学会爱她。她既是我的女儿,也是和其他孩子一样的人。我总是把她的所有行为,同身边其他孩子的行为作对比和互解,然后去判断和选择,获取我作为父亲,对她的行为的正确认知和理解,以丰富我为父之经验。
我发现,我襁褓期的女儿,反复着三件事:吃、睡、哭。女儿饿了就是要吃奶,也会吃手;吃了就睡,睡得很沉很久,呼吸的气息很匀很轻,就像老子说的“绵绵若存”。吃不到奶或吃晚了,或者吃不够,就要哭,而且不停,却没眼泪,干嚎却很洪亮清脆,也不会沙哑;有时会边吃手边哭;尿了拉了也会哭,干爽舒适后就不哭。倘若睡醒来不哭不饿,也会吃手。
女儿大一些时,除却吃、睡、哭,多了一件事,她会笑了,而且笑时候很多。有时,我偷偷发现,她自己独自在笑,若大人在旁,有时不逗她会笑,有时逗她才会笑。甚至从小到大,睡梦中也会笑,安静自足。我认为笑,是一个孩子身体获得、精神舒悦后的自然表达。不笑就是身体某种未获得、精神尚不舒悦后的自然表达。
到了女儿再大些时,不仅会吃、睡、哭和笑,还会走会跑,能开始说。她高兴的时候,可以主动对爸爸妈妈说,对爷爷奶奶说,对叔叔阿姨说,甚至对芭比公主、对熊娃娃、对动画人物说,扮演妈妈和孩子,扮演老虎和兔子;一般高兴的时候,她会配合我们说;而不高兴时,她对谁都不说,自己会跟自己说。这是很奇妙的!
而且,她会开始模仿,或者有选择地练习,极度得认真,也很逼真。她不仅会像平常对人那样说,还会用反问的口吻,会批评转而去会安慰……思维跳跃极大极快,她还认为是正常合理的,不允许他人去评论或纠正。有时,说过一会儿,她会告诉我,自己是故意的。因为她喜欢那样,她觉得有吸引力,有意思就去做了。这让我很惊叹。
我想了一下女儿会走和会说这件事。我认为能走,是孩子身体获取自由和舒适的一种本能的探索和开发,基本在一岁半前都可以具备。能说,则是孩子精神上感知声音和意义一大进化和质变,基本在三岁左右都能实现。它们由生疏到熟练,由较少到较多,由浅易到艰深,形式越来越多,内容越来越精。甚至从一开始,从颜色到形状的好奇,去关注、去凝视,到后来对东西的结构,以至功能是什么,到最终破坏掉这个事物,或变个花样重新组织成她需要的样子等等,不一而足。
孩子总会伴随着自己能力的增加,竭尽全力、无所不至的去破解去专研这个世界,而且极度自觉、高度重复、高度专注、始终占据、津津乐道、乐此不疲……我不由得感叹:孩子的这种表现,实在是一种崇高的德,一种伟大的道,自然、守中、诚意、寂静,真“思无邪”也!
老子说“专气致柔,能婴儿乎”,认为婴儿所追求和热爱的人和事,都具有柔和顺的特点。因为符合生命的需求和方向,所以能喜欢进而热爱、能专一进而凝神,这个过程中,生命进入一种纯朴自然的状态,也就能抵达事物至坚至深的本质,本性最能达到至诚,道德最容易塑造。
再所谓“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就是当本性最能至诚、最能自然纯朴的时刻和机会里,他不是为了表现自己是可爱美好的,而去表现可爱和美好的一面,搏得人的称赞或恩赏,这个完全没有,也不会有显示,就是“未兆”,就是“独泊”,这就是“婴儿”,这就是婴儿的自然,自然是婴儿最大的本性,这是婴儿区别于成人的极大之处。
所以,我说婴儿是“思无邪”的,是极有道德的,在人群之中,成人是比不了的。我们成人教婴儿教小孩子,从小要善良、仁爱、勤奋、节俭等等,这些是人人应该具备的“思无邪”的性体,这没有错。而教的同时,我们成人却做着某些邪恶、自私、懒惰、浪费的事,这就是思而邪邪而思了,远离了自然的本性、丢开了守中的诚意,不见了道德,不能“思无邪”了,心就成死灰枯槁,然后不快乐不光明了。接着小孩就会模仿成人,导致成人孩子一个样。岂不无救?
所以,成人教育孩子要健康快乐地生活成长,做一个“思无邪”的人。这个力量的源头在于,成人首先应重视,回归本性的自然,而且守中讲诚意,做体现道德的事,合乎道德的事,就要重拾“思无邪”的传统。因为,它在成人的空间,被丢弃太久了,或者在价值行为世界中,没有丢弃只是长久不去唤醒沟通,失去所用罢了。
如此,要真正爱惜生命,就必须去修养“思无邪”的道德,去遵自然而守中,归本性而讲诚意。而不是去爱惜财利而折损生命,背自然而离中正。因为,生命人人爱之,财利亦人人爱之,但财利如潮易涨易退,财利又如磨盘,一来一往。而生命却可恒有,古人讲“死而不亡”。只要相信,人人修养“思无邪”,就“人人皆可为尧舜”、“人人皆可成佛”。
二、福与慧,是快乐的生命资粮
当今时代里,各行各业的人,普遍的同感是累和不快乐。不快乐侧重内心感受,而累则身心兼有,两者如噩梦身影般,盘旋波荡,人性未泯,却清净难得。这是第三类人。
我以为有四类人,从上至下是:不累而快乐,是精神圆觉之人;累但是快乐,是劳形而不耗心之人;累并不快乐,身为心役,心为身缚,麻木渐入僵化之人;不累也不快乐,心死神枯,行尸走肉之人。
前两种是有福有慧之人,少思少欲,甚至无思无欲,是少数人。第三类是我们当下大众的情态,世俗的面貌,后一类是彻头彻尾的寄生虫,家庭的毒瘤,社会的病菌。因此,后两种占大多数,是少福少慧,乃至无福无慧之人。所以,现代社会是福报浅的社会,大多数人是福报浅、甚至没有福报的人。
累且不快乐就是福报浅。福报浅是果,不修福修慧是因。不修福修慧,表现为我们今天的社会,我总结了四大病症,就是易浮躁、戾气重、欲重心浊,生命力脆弱。
易浮躁的人,吃饭不香,走路费力,睡觉不宁,逢场作戏,难以专注,做事急功近利,不守诚意,不择手段,待人虚与委蛇,绮语连篇,斤斤计较。
戾气重的人,嗜肉好杀,逆行逆往,刻薄浅陋,好胜求强,错而不悔,过而不改,且报复心强,铤而走险,奸猾险毒。
欲重心浊的人,巧言令色,利令智昏,贪婪钻营,沉溺自私,随波逐流。
生命力脆弱的人,抑郁幽闭,恶生轻生,疾病灾祸,一叶障目,万劫沉沦。
今天的人,多少都显露出这四类病症,因此福报都很浅,因为他们不修福修慧,所以总也不快乐,做事不成,做人困难,无刻不累,无处不累。
因此,福慧是极重要的。道家说人有两条命,一是性命,二是慧命。男孩每八岁一个生命周期,到十六岁,女孩每七岁一个生命周期,到十四岁,这之前都属于先天之命,是天地在养。这个年龄过了,就是后天之命,需要靠慧来养,来积累道德,守护福报。因为先天具有的纯朴本性,受到了后天的侵蚀和污染,变的不贞洁了,需要修慧来扫除污秽,破妄去邪。
修得了福慧,也就是具足了德和善。古人讲过两句话,它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性命意识。一句叫“德不配位,反受灾殃。”简单说,就是德行不够,暂且得到的终会失去,甚至带给你灾祸,就如水浅舟大的道理,这叫等级不匹配,人可求而物不应。另一句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儒家认为善的最高境界是“至善”,修身修福慧才是“至善”,那些放生、捐助、慈善不可不做,但都是小善,都比不过修身修福慧这个“至善”。
这一方面,佛家的所见也大抵相同,教人要福慧双修。若修福不修慧,好比大象挂璎珞,空有福气,而暴殄天物。反之,若修慧不修福,犹如罗汉托空钵,虽有开悟之姿,却无福承载。
福和慧是人的两条命,是人与生俱来的。因此,一个人具有了福与慧,就拥有了生命快乐的资粮。生命快乐的资粮,是人最大的福报源泉,才会生出快乐而不累,才会幸福。
人世的幸福是大同小异的,而不幸则是千差万别的。当今社会,人人易浮躁、戾气重、欲重心浊,生命力脆弱。因为德亏善小,福慧浅薄,远离道德,自然不配拥有幸福,远离幸福,原因就是“德不配位”。所以,“思无邪”的现实土壤,在今天很贫瘠。
三、顺自然,则心安事隆
当今“思无邪”的现实土壤,污浊侵蚀,毒瘤滋生。我感触最深的,有四个方面应该大加关注,一是医疗,二是教育,三是宗教,四是娱乐。
1.先说医疗
中国人吃五谷杂粮,最补益精气,也极易生病。首先得承认,每个人都是会生病的。其次要承认,生病得找人医治。小病可挨,大病却难救。自己能治的少,更多求他人来治。如今人生病,基本都要进诊所、送医院。而十之八九的病人,就医体验是很糟糕的,包括我在内。这是受中国医疗的大生态环境所决定的。
中国医疗的大生态环境是什么呢?一是西医强盛,中医衰落,人患病后会首选西医,中医只为备胎之选(即使在国外的医学发达之欧美国,中医也称作预备医学)。二是代表西医治疗的医院,扎根城市,生存模式仍在以病养医、以药养医、以医养医,品相高价位高惊险高;土生土长的中医国术,多落户民间,也有在城市的中医院,或者医院开设的中医诊科,相形见绌,其貌不扬。
那生病后选择何者呢?我看到的是,进诊所治,是因病情轻缓,疗费较少,偶有病重且吝钱的病人,坚持不去医院,这类人群生活在乡村、社区,也多寻求乡村、社区途径。
进医院的人,第一种病情轻缓的人里,也有两类,一是想要速治,不吝钱物的,可以小到擦破割伤掉发失眠之类的病情;二是迷信大医院看的更准更好,不认医生认医院,心理作用强。第二种是病情较重甚至危紧的人。有在小诊所看不了转去大医院的,有直奔大医院治疗的。
如今,人们的经济能力强些了,交通也方便,治病还有补贴报销政策。倘若人患大病,小地方医院不踏实,可去当地城市医院,甚至省会、外省乃至首都。这其中来自乡村城市的都有。
患病的人,去的医院越大越高级,花费越大,越折腾,体验越不好。排队、预约、挂号、等待、医患之间三言两语如打仗、开单缴费、检查化验,查血查尿查便拍片,检查出来的,开药输液回家,不好再来,检查不出来的,住院观察、以院为家,有钱用药治着、无钱耗着等死。
医院的医生护士,昼夜值班,工作极其辛苦,看病时间紧,病人也多,来去进出,谁都比谁急。病人为了把钱花给医院,把病看好把命拿回来。他们花费的高诊金高治疗费,一方面养着医院的医生护士,养着各种机器,一方面还要养着中间的医药商,还得想着一场病看完,自己的家还养的了吗?
我想病人不仅是医生护士的衣食父母,更是医生护士的恩人,使他们精进自己服务和医治水平的恩人。而医生护士又是病人生命的福音和康复路上的引路人。彼此之间,谁也不能辜负谁。这是站在双方各自立场上,应有的起码良知和道德。
中国的老百姓是比较淳朴的。大部分人遇上大病,有钱得治,没钱也要治,东拉西扯,寅支卯粮,捉襟见肘,四处拉荒,身体治着心里又要病了。倘若治好,病人和家属觉得破财免灾,花钱拣命,一切都值,皆大欢喜。倘若本来有限的钱,治一场大病,经济上又破个大窟窿,病还没治好,甚至死去了,病人一死百了,家属若不通情达理,不休不挠,就演为医患矛盾,打骂诉讼,酿成更复杂的社会矛盾。
那怎么办?病人花这么多钱,遭这么多罪,看病之前先来一番不舒服的体验,看病过程中还会遇到其他情况,很痛苦很不情愿。难道这样就不看病了吗,难道就不活了吗?
当然不是,病还得看。这就是一种顺其自然的心态。因为,现在的医疗就是这个水平,就是这个手段,就是这样的现实环境,我们只能接受去顺应这个环境。我们没法改变,我们只能改变下次自己的行为。我们经历疾病,体验了医院,也体验了医疗,的确糟糕。可当病好了后,我们不是就没事做了。因为我们可能下次还生病,还来医院,还要被这样折腾。医院只管治病,不管生病,生不生病自己的身体说了算。所以这次病好了,我们要思考,能不能少生病少折腾,至少我们生了病不这样折腾?行不行呢?要怎么做?
我认为行。行的前提是,我们要了解自己的身体,了解身体健康和疾病的机理,认知现在的医疗,了解现在的医院。然后我们这样去做。这样在我们接受治疗的同时,有了对治疗的正确认知和态度,也就有了信念,内心不焦躁,你会更冷静,少去许多负面的东西。
目前国内的医疗体验的确不好。我们再看看现在的大中医院,都在拓地起高楼,扩建停车场,买先进设备,请国内名专家,引进外国技术,搞交流培训、搞学习科研。医院经营支出成本如此的高,治病成本也如此高,治疗技术如此先进,病人还如此的多,矛盾也如此多,彼此的处境还如此糟糕,究竟有没有根上的解决办法?
根上的办法暂时没有。我们只能从思想上心理上,去理解现代的医疗,心平气和的接受它利用它;从人性利己和利他的层面上,去相互配合相互体谅;从伦理道德上承认现代医疗的价值存在,仅此而已。
但我们有实际的解决办法。我国医疗的大环境是,近现代的西医科技在流行而主宰医疗界。只要有人生病需要治疗,走到哪里,都要首先考虑西医治疗,这是现实必须接受。
西医是西方国家的医学,而近现代的西医是一种实验医学,在人体解剖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至今不到500年历史。西医进入中国扎根下来,也不过百年时间,而它的发展壮大,也就是到了改革开放后,这三四十年间,完全称不上悠久。
近现代西医认为,人体解剖学是可靠的认知途径,是一种生理学科学,这一点我们是不能认同的。西医在实验室里用尸体做解剖,研究人体生理结构,只能算是“死理学”。后来,西医一边继续朝这个方向走下去,一边又在治疗活着的病人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病症和方法,发明了很多探测的仪器,不断的变化更新,一直发展到今天,西医可谓横步天下。但这也称不上高明。
因此,我们看病要找西医,就得做各种检查,检查得靠各种仪器,医生根据这个来判断病情,采取治疗。而且现在医院的医生,离了仪器的检查,看不了病也看不好病,是寸步难行的。因为几乎所有的病,都可能在身体内部找到根源,而医生不能现场对病人进行解剖,看看你的血管、神经、骨头或者内脏哪里有伤,医生也不能凭肉眼看出来,用身体感觉到。而这些通过仪器检测可以发现,找到你体内那个具体的物质器官或组织,医生才能看病,这就是西医的诊病原理,就是知识论。
所以,我们若要评价出现代一个好西医,首先看他诊治病人所用的仪器越先进、精密,对成就他的治疗越有利。其次他对仪器反馈的病象越真实细微,分析的水平越高越准确,对病人才越有利。再次,他能做手术,经验丰富稳定,对人体构造熟悉,心理素质好。这是西医的真实水平。最后,他能做到对病人热情、耐心、真诚,这是他好的人格的体现。综合起来,这就是一个好西医。
西医治疗的思路,就是将人这个整体的生命体,分割成无数独立的微观世界,对物质的身体不断弱小化细分化去分化,从而针对治疗,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干扰的去掉,阻隔起来,坏的切掉,不好用的换掉,好的有用的才留下,痛的蔓延的一律控制和遏制,甚至消灭。现象就是根源,根源就是现象。最后,西医开的大部分药类物品,都是人工化学合成的,服用多了久了,反而会生出新的病。这些都是西医的思维,西医的方法论。
为什么看西医那么贵,又那么折腾?为什么医院的科室越分越精细,农村的老人进医院像进地道战,找不到看病的医生,是好事还是坏事?为什么挂号一小时,看病三分钟,医生顾不上多搭理你?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医院动完手术康复后,身体还是痛苦?这就是当前我们的就医环境,我们就医最大的选择,我们得顺应这个医疗的形势,就是既要心平气和看好病,还得明白为什么这个样子看病。
那么,有没有一种看病体验好的选择呢?是的,我们不能只盯着西医这个大环境。而忘记了我们是在中国,中国有自己的医学,就是中医,代表着东方的医学治疗思维,它可谓有一种境界,而西医只有应对。中国的中医,就是一种相对好些的治疗方式和体验,也是我国西医压缩下的小生态。
中医仅是从理论成熟到发展,就经历了两千年,可谓真的传统古老。在长期经验的积累过程中,完成的思考和探索的中医,就是《内经》,是在两千年前就已经形成,再供后来的人使用了两千年,是基本没有变过,不仅真实无误,而且非常有效的东西。后来的医哲们,也只是在《内经》的基础上,再去深化和丰富,所以中医实在是一种不朽的文明。
中医认知人的生命,是以代表天地宇宙间法则和奥秘的阴阳和五行理论为基础,把人和天地看成整体一块,用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模式,来治理人的身体疾病,看待人的生命,并且常常要将人的身和心,以及自然环境因素联系起来,像带兵打仗攻打敌人一样,须知晓天时、地利与人和。
中医提倡“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理念,我认为也是一种积极的处世观。“治未病”就是中医在没病将病之前,通过身体发出的征兆,来提前调协预防身体。“不治已病”不是说中医在人已经生病时不能治疗了,而是不等到身体有病了才来治。这是未雨绸缪,热爱生命的防务和打算。
中医认为人生病,物质的身体出了毛病,根源竟在于内心、精神、情志和思想。这些是看不见的虚态的东西,却又客观存在,对于西医是没法下手的,再先进的仪器也探测不到。但中国早期的医哲先师们,就提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真理。西医能理解但能直接去运用于治疗吗?
倘若一个人未病时,没有治疗,那么已病时,中医们也是神乎其技的。望闻问切过后,就敢断定病的根源,病的来由,告诉病人病情最后的结果,就能开方下药,而且中药也讲究君臣佐使、行列配伍,对症下药,从而药到病除。若问道理是什么,大概中国人的思维更容易理解。
望闻问切以及服药,这只是中医最普通的治疗方法。古代中医,更高级的,运用砭石、针刺、艾灸等,这些自然馈赠的法宝来治疗,人只是加以前后的认识和引用。
但这还不够,真正的中医,起源于一种祝由术,是通过神秘庄严的仪式,采用画符和念咒的方法,作用于病人大脑的精神感知神经,达到祛病的效果,这才是真正伟大的生命科学,可惜已经失传了。现代人却看不到,不了解祝由的真意,也无法想象,就武断地认为这是迷信和装神弄鬼,其实大大不然。
中医认为,医者仁心仁术,比如“杏林”。唐朝的药王孙思邈,就说“人命之贵,贵如千金”,因而写下了宝贵的《千金方》。中医看病会和病人交流,让你内心先舒缓平静,不仅不会分解病人这个小整体,还将人与天地融成大整体,尊重你的痛苦和难言之隐,带着温度和感情治病。所以,西医若是微观科学的话,中医则是整体科学,是总括了微观和宏观的生命科学。所以,两千年的中医,不仅追求的是精良的医术,而且更重要的是追求一种体悟人之生命,与天地自然共相往来的医道。
那么,这样了不起的、流传两千年的中医,为何在当今不能广泛地为人治病了,而且突然衰落下去,不被国人重视和信任呢?是哪里出了问题?想想中医的衰落,发生在近百年间,也正是西医在中国崛起壮大的百年间。我努力思考,得出四点,若有偏颇谬误,只是眼界有限。
一是国家出于对医疗发展改革的利益考虑。西医治疗迅速,操作方便,能接纳较多病人,病人的治疗费用收益能满足医院发展的高成本高要求。
若是这样,那么实在荒谬,而且违背人性。治疗迅速还要看治疗的综合效果是否良好。能接纳较多病人,如果不能让病人从医治中体察医者的仁心仁术,就是事倍功半。如果因为西医成本高,需要以病人所付治疗费用的收益来发展自己,去选择发展西医,而放弃选择中医,这是对治病救人这件伟大功德事业的猥亵。
二是中医真到了缺乏高境界高能力的人作率领和引导,后继乏人吗?没有先驱能扛起中医这杆厚重博大的旗帜,中医的内涵和价值潜力拓展,行业的交流传播封闭,缺乏中医清晰鲜明的形象树立,不能形成深入国民人心的影响力。
三是中医界国人根底太浅,自乱阵脚,自挖墙根,急功近利,鱼目混杂。见西医盛行,就见风使舵改弦易辙;打着中西医结合的旗号,讲西医的功劳;希望治病的人越来越多,多治病多赚钱,刚通点中医的皮毛,就敢拉虎皮作大旗,开始给人刮痧、拔罐、针灸、经络推拿、足疗按摩,街边小店,风起云涌,各发其財,号称民间养生,而且发展成国民产业,使得中医名声,泥沙俱下,中外之人对中医整体印象较差。
四是中医从上到下,缺乏全民对中医的健康理念的教育和学习,宣传和引导过程中错解扭曲,集体无意识,临时抱佛脚,认知度低,认可度更低。例如人人知白血球红血球,不知何为气何为血,什么是营卫和营养,什么是消化?
我们了解了中国目前的医疗环境,知道了什么是西医和中医,了解西医和中医对待生命和疾病的态度和价值观区别,明白了中医和西医如何治疗,以及不同的治疗体验,我们就清楚:如今,西医盛行于世,生病之人要首选西医,去大医院的体验糟糕的原因;中医衰落且没有好大夫,接受治疗时内心也是将信将疑,时而效果出众时而一般,这其中的道理就分明了。那么我们内心就不会那么糊涂,不管找中医还是让西医来看病,我们对待生命和疾病这回事,就会从容平和了,而不那么浮躁暴戾,从此更热爱生命,尊重生命,这是顺自然的好处,也是我的看法。
2.再说教育
目前,教育是中国全民的一大隐痛点。我们当下的教育,虽然提倡素质教育已有多年,却不见受教育的学子们,有过硬的素质。无独有偶,社会上对教育有一种勉强接受:应试教育就能强国,就是科技兴国。
《中庸》里讲,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核心就是,要教一个人切实地修好人性之道,就是教人修心修性修命,这算是人毕其一生要完成的宏伟目标。古人也说,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也是强调所教之人的责任,在于向人传播修心修性修命的道。这个倡“道”、弘“道”的事业,是教师应该做的,是教育应该完成的使命。
我觉得,教育就是要不断地去倡“道”去弘“道”,担负起繁荣国家思想文化,塑造国民品格,强健国民精神,延续种族思想命脉的重任,通过培养具有这种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一个个人,去支撑教育的未来,以教育来强化国家民族的形象和力量。这是教育最大的功能,最高的价值。
(待续)
赞
小礼物走一走,来简书关注我
赞赏支持
相关推荐
三个方面很沉默的人,表面看很软弱,实际上是真正厉害的人物
阅读 13380
李佳琦手撕百雀羚>>
广告
世界上最经典的句子
阅读 4381
心不狠则站不稳。你该学会的十六件事
阅读 6939
人活到极致,一定是素和简
阅读 6324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