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与流通
文化,经历时间的大浪淘沙之后,仍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细水长流。传统文化更是如此,在时间洪流的冲刷中,它不仅没有退去满身的珠翠,反而愈加生出那光华璀璨的夺目。如果把我们当下生活的时代称为流通的时代,那传统文化便是根植于我们不断发展与流通的时代的根基,它无声地浸润着这世间的万物灵长、方寸土地。尽管这流通的时代日益新变,而传统文化对历代作家作品的影响却是固定的存在,它作为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始终给予文化发展以养料,并使之结出丰硕的果实。
一、传统文化的固定与南北文学的流通
《北史·文苑传》中写道:“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南北朝时期,政治对峙与文化的多元,使得南北文风呈现出不同的样貌。由于北方常年处于混战,又有着多个民族的纷扰,北方文学呈现的是社会生活的多方影射,浑颢雄健的文风应运而成,“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一首《木兰诗》便是北方民族尚武精神、战斗精神的写照。金戈铁马踏遍黄沙漫扬的土地,留下直率而刚健的豪迈之音;而与北方刚建豪放风格不同的是,这一时期,南方文学更加偏向柔靡软弱,钟灵毓秀的南方滋养了一批山水诗人,他们对于山姿水态的摹写可谓达到了前无古人的境界。“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对声与色的追求和描绘可谓极尽之态,加之统治阶级以诗文纵情声色娱乐,更加为南方文学涂上了一层绮丽之美。直到庾信由南入北后,南北文风才逐渐趋于融合为一,“华实相扶,情文兼至”,就是最好的印证。山水阻隔,割不断南北文学的流通。南北朝文学从形式上看都可视为对词采与声律的追求。从永明体到宫体诗,词藻、对偶、声律等方面的艺术探索愈加革新,从内容上看,其题材范围大多不出于山水、状物、绘声、描色……等等。在魏晋时期就已有对山水景物做出唱和的诗歌了,而对诗歌声律对偶的追求,更是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诗经》。尽管南北朝诗歌在形式与内容上较之前代略有创新之处,但这样的创新无一不是以旧瓶酿新酒,诗歌的审美意蕴与意境的描绘仍然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在社会动荡、政局混乱的南北朝时期,诗人们仍将传统文化固定在心中,并将之浓缩于新风之中。
二、传统文化的固定与中西文化的流通
在社会的动荡变革中,在新旧文化的激荡中,传统文化的地位一直以来都是不可撼动的。东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为魏晋玄学的发展提供了先声。士族清谈玄理之风盛行,在这样的风气下,许多诗人的创作风格都受到影响,这种影响逐渐在他们的作品中清晰地展现出来,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玄言诗。此后的玄佛的合流,更是助长了它的发展,玄言诗逐渐占据诗坛的领先地位。锺嵘《诗品序》说:“永嘉时,贵黄老,稍尚虚谈,于时篇什,理过其辞。淡乎寡味。”此时的玄言诗借佛教东传之风,以抒发玄理为主。对其后世谢灵运的山水诗、白居易的说理诗等都或多或少有些熏染。玄言诗的创作,以及后来谢灵运山水诗程式化结构的形成,都可视为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所碰撞出的火花。此外,魏晋志人志怪小说的形成与发展,也受到佛教传入的影响,其佛经和佛教故事为魏晋时期的小说创作提供了蓝本,但不管是这一时期的诗歌还是小说,都是以当时固有的文化形式来创作,保留了固有的传统文化的东西。到了近代,这一双向性更加明显地体现出来,鲁迅的《摩罗诗力说》或多或少地受到坪内逍遥《小说神髓》的影响,虽然二者所论不同,但在论述文学功用的问题上存在着某种联系。这样的双向性在现当代文学中也颇有体现,如郭沫若的《女神》,就是受泰戈尔、雪莱等人的影响而创作的,而郭沫若积极地从外国文学中汲取营养,但在他身上的中国元素早已扎根,他用自己的独特方式展示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如今的文化碰撞与交流更加激烈,中国作家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一条创作道路,那就是如何把传统文化融于创作之中。传统文化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但同时也需要一条“终南捷径”来将它引入到当下文学创作之中,这样才能在鲜活的文学创作中保留着固定不变的传统文化的主题。
三、传统文化的固定与古今文化的流通
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社会变革不断涌现的当今社会,信息技术的流通与发展是否已将传统文化抛诸九天之外?是否传统文化的步伐早已落伍于时代?诚然,这个答案是否定的,尽管我们的周围被漫天的娱乐新闻、综艺、网络游戏所包围,我们好像每天都要拿起手机刷微博,看视频,网络小说更是如一股热潮涌入我们的生活,在这个娱乐至死的时代,没有人能够逃脱这样的定律。传统文化看似被我们置之一旁而不顾,但从某种角度看,事实并非如此,传统文化与现代信息化的社会并非水火不容,通过现代化的种种技术,我们可以为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找到更多的方式与媒介。如央视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它以当今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出现在人们视野之内,掀起了一股诗词热潮,其他各个电视台也相继推出了有关诗词和国学的节目,这便是更好地传播了中国古典文化。由此可见,传统文化的地位仍然是不可撼动的,它对如今社会的发展仍然是大有裨益的。在信息化时代,传统文化能够完美地与数字媒体技术相融合,并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从这一方面看,传统文化是固定的,它扎根于整个社会文化群体之中,对社会、文学、时代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并历久弥新的。而另一方面,传统文化又是不断丰富的,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核,它的内涵和意义又随着社会的发展演变而实时更新,呈现出一种动态的生命活力。
固定与流通,便是变与不变的不断交替,不管在人文、社会、历史等方面,固定与流通可以说是亘古不变的主题。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精神内核的直接体现,可以说无论如何都能够紧跟时代发展,特别是当今社会的信息化发展脚步。而它也以独特的内涵和特质,完成了对一代代文学、作家、作品精神层面的塑造。而无论我们身处何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们从古人那里得知“吾日三省”、“见贤思齐”,明了“问渠哪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就是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感知。千帆落尽,洗尽铅华,在浩如烟海的古籍之中,熠熠生辉的作品,总能够准确地捕捉到传统文化之泉眼,再将其化作一股清冽甘泉缓缓注入人读者的心中,使读者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真正内涵之所在。而无论时代如何变幻,社会如何更迭,信息如何流通,传统文化都将以强大的生命力屹立于文化的根基。传统文化对人的精神品格的影响与塑造不会因为任何因素而消失不见。年年岁岁,传统文化依旧是固定不变的,它深深地扎根于每个中华儿女的心里,扎根于中华民族的每一寸土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