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头之书》,初听就被它具有惊悚美的书名给吸引住了,不相信?那你想想看,骨头能让你联想到什么?
绝对是两个惊悚叉叉啊,连带着骷颅头,看了不得让人毛骨悚然吗?但加上“之书”两个字,莫名多了些文化气息以及淘气之感:什么?骨头还能成书?
不错,就是这本《骨头之书》,它是写给小朋友以及勉强还能称作“小朋友”的大人看的科普绘本,它的大小在绘本书中也算是庞大的了,看,比我的14寸电脑还大,这应该要成为我书柜里最大的一本书了(囧)。
本书由Gabrielle Balkan作文,Sam Brewster作图,中文版于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在看完之后,便接着去查找本书的介绍,没想到本书在出版之后便受到了众多媒体与读者的喜爱与推荐:
本书用猜谜游戏的方式剥丝抽茧地展开介绍,引人入胜。此外,本书独特的翻页式排版与触摸式的图案纹理设计仿佛让骨骼活了起来。 —— 《在校日》(Term Times)
将猜谜游戏贯穿全文极大地提高了本书的趣味性与可读性。将儿童对于比赛记录数据的追捧与动物知识联系在一起的方式为热衷于探究的读者和自然爱好者提供了绝佳的学习素材。——《父母谈》(Parent Talk)
这本书在保留趣味性的同时又传递着大量严肃的科学信息。虽然如此,本书却*不是枯燥的教科书。作者Gabrielle Balkan的叙述充满智慧,书中的知识信息有趣,引人入胜。加上Sam Brewster受丝网印刷启发绘制而成的精美插图,本书是探究型读者与热爱自然历史的读者的不二选择。本书用一种幽默有趣的方式精妙地搭建并探索了骨骼、解剖学与自然界联系的桥梁。 —— OutsideInWorld.org网站
首先,通过独特的骨骼特质与有趣的知识介绍来猜测动物的探索式的阅读设计已经深深地吸引了小读者们。其次,关于动物及其栖息地的精美插图也是一大亮点。这本书为善于探究学习的孩子们打开了学习解剖学和了解更广阔自然界的大门!——《童书基金会》(BooksTrust)
简直是英雄所见略同啊!
我看书的习惯是先翻首尾、然后是目录,接着是序言(里面大多会交代为什么写书的原因),再然后才是内容。本书翻开首页,是作者写给读者的一封信,用亲切而又严谨的语言和态度表明了本书的成因以及骨头科普的不易,接着是两位作者的寄语,尾页是常见科普著作的术语解释以及致谢部分,令人惊讶的是作者甚至还给出了拓展阅读推荐,除了没有参考文献,我简直要认为这是一本专业著作了,这完全可以显现出作者的体贴了(简直为那种想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孩子提供了完美的解决方案啊)。
目录作者采用的是问题目录:谁的骨头最大?谁的骨头最小……问题简直就是最好的索引了,不由自主地想起要是我的SPSS书能够这样描述:如何使用卡方检验?回归分析的结果怎么解释?……好吧,还是我想多了。不过这种提问确实更能够有助于学习。
再然后是本书的主体部分:还是接着目录,由提出问题开始,接着是分析问题,找到线索和思路,提出假设,最后是揭示谜底以及答案解释。一条简单而又完整的科学思维过程啊!
这样一个充满发现乐趣的过程当然不能少了互动啊!作者拟人化的语言让这本书成为了亲子互动的利器!
在猜谜的过程中,还有一幅透视图,通过图案推测大致能够猜出是什么类的,再结合给出的一些线索,对儿童来说,有些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但正是这样,反而更激发了儿童的兴趣,简直完美实现了维果斯基“跳一跳,够得到”的教育主张啊!
而谜底部分,采用的是与动物习性相关的大背景图画,关键是图画得还很精美,更令人惊喜的是居然还做出了磨砂手感,还有更进一步的解释说明,让人从不同的感觉中能够记忆深刻!
这样的《骨头之书》,是不是让你感觉值回票价并且还很可爱呢!一开始的惊悚感觉完全没有了诶!
作为一本绘本,它已经完成了它的使命。以后,有关骨头,都要采取科学的态度去对待它!——小小孩如是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