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脾气暴躁的熊》把比一个较抽象化的概念----“换位思考”,用一个具体形象又幽默的故事给呈现了出来。既便于孩子理解和记忆,又增加了故事的趣味性。
这个故事中,几只小动物在一处山洞里玩,惹恼了原本就在山洞里睡觉的一头熊,被熊赶了出去。他们商量着,让熊开心一下,熊就会让他们继续借用它的山洞了。
结果,他们让熊开心的行为,完全是按照他们自己的价值观来做出来的。斑马认为,有条纹是件好事,就给熊身上画了条纹。麋鹿则给熊的脑袋上按上了两个大树叉来当做美丽的角,狮子则在熊的脖子周围弄了一圈金黄色的稻草当做漂亮的鬃毛。
但是熊并没有高兴,反而更生气了,(因为它又被打扰了睡觉)。
熊愤怒地从洞里追出来,这时候熊的样子,真是让人印象深刻,我从来没有见过如此滑稽的一只熊。身上布满条纹,脖子上一圈稻草,头上还结结实实地绑了两个大树杈。(斑马他们弄得很仔细,条纹匀称,树杈确实很像个鹿角,脖子上的稻草颜色金黄,排列整齐。可他们的细节越认真仔细,此刻配上这只愤怒的黑熊,就越对比明显,滑稽可笑。)我们读到这里的时候,看着熊的滑稽模样,孩子前仰后合地笑了好长时间,相信这也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时,熊说了一句话“我真正想要的,是安静地好好儿睡一觉”。
下面,小绵羊又给出了一个差不多正面的范例(之所以说差不多,是因为我觉得她的行为也有待商讨)。
她把自己的羊毛剪掉一半,做成枕头,让熊枕。结果,熊非常高兴。最后,几位小朋友又能在熊的山洞里玩耍了。
读完这个故事,我暂时理出了三个启发点:1、要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要通过仔细地观察,认真地思考,找到别人真正的需要。
2、要善于表达自己真正所需,而不仅仅是脾气暴躁地表达自己的不满。否则解决不了问题,还容易造成误会,尴尬,浪费资源。
3、要用恰当的方式来满足他人所需,而不要过度牺牲自己。
首先说第一条启发:换位思考。这也是这个故事的主线。相信孩子看到了熊的滑稽模样之后,就会深深感受到,原来不认真考虑他人的真正需要,而只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一些事,是一点用也没有,可能还是如此可笑的。他就理解并记住了这一点。这就是幽默的力量。
在读完故事之后,我们可以引导孩子思考:他们最后得到熊的允许了吗?(得到了)。谁的办法起了作用呢?(绵羊的)为什么呢?(因为它给了熊真正需要的东西——可以帮助熊好好睡一觉的枕头。)还可以再进一步想象:如果他们在山洞里继续玩耍,会不会吵吵闹闹呢?(不会,因为会吵到熊,让它无法得到它真正想要的——睡觉)。这样,孩子就会有了“要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这样一个认识。
那么,该怎么样才能做到换位思考呢?我想,我们可以引导孩子学会观察、聆听、思考。
这时,我们可以引导孩子再次回顾整个故事,来寻找一些细节。
(你看,小斑马和小狮子他们在想出这些主意的时候都闭着眼睛,它们没有仔细观察一下熊需要什么,对吗?连看都没有,更别说观察了,对吗?那还怎么能知道别人需要什么啊?
他们给的建议,是他们自己喜欢的,对吗?熊可不一定喜欢,对吗?他们给出主意的时候,有没有考虑过,熊到底需要什么呢?
他们有没有回想一下他们把熊惹恼的整个过程,从中找一些熊生气的线索呢?
现在我们来想想,如果你也在那里,你会怎么做呢?你会和熊沟通一下吗?你想的办法,符合熊的特点么?符合熊现在的需要吗?(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地点以及其他条件下,需求是不同的。你会和熊沟通一下,问问它为什么发脾气吗?)
在这里,也可以根据孩子的日常表现,给孩子设置一些真实情景题。比如:爷爷奶奶生日,你觉得送给他们什么礼物比较好?妈妈生病需要休息,你该怎么办?这里也推荐一本绘本,《热心小帮手》,在这个故事里,孩子想要给生病的妈妈帮忙做事,但很多事做得不够好,妈妈在后面一直偷偷帮他扫尾。可以结合这个故事,来启发孩子,要给予别人真正所需,并尽力做好。当然,这本书也有其他很多启发。这里不再赘述。
再来说说第二条启发:要善于表达自己真正所需,而不仅仅是脾气暴躁地表达自己的不满。既可以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和麻烦,又可以很好地解决问题。
熊在第二次发怒之后,说了一句:“我真正想要的是安静地好好睡一觉!”这里,可以提示孩子:“你看,熊说出了它真正的需求,所以绵羊就知道该怎么做了,对吗?熊也得到了它真正需要的东西,对吧。如果熊在第一次发脾气的时候就明白地告诉小动物们,它的真正需要,是不是就不会出现误会了?”
这时,再和孩子一起看看熊的那副滑稽样子,这既是斑马它们不懂得观察熊的真正所需的后果,又何尝不是熊自己不表达真正所需而带来的结果。
生活中,有的孩子会出现因不满而大发脾气,也有的孩子受了委屈,心里难过,却只是哭,而不说出内心的需求。这时,家长不防试试:“宝贝,你不告诉妈妈(爸爸),你到底是怎么了,妈妈(爸爸)也不知道要怎么做啊。就好像那头脾气暴躁的熊一样,啥也不说,结果让斑马它们给他画了满身的条纹……”孩子想到那头滑稽的熊,也许会消灭怒火,也许会破涕为笑,转而开始描述自己遇到的问题。(幽默的力量也的确强大)。
再来说说第三条启发:要用恰当的方式来满足他人所需,而不要过度牺牲自己。在这个故事里,绵羊考虑了熊的需要,做了一件合适的礼物。但是对于绵羊的做法我也有些不同意。
干嘛非要剪羊毛呢,不说好看不好看了,就是把绵羊冻病了,也不合适吧?在故事一开始就交代了,是在一个阴冷的雨天。所以,绵羊把自己的羊毛剪去,肯定是自己会冷的。
这里我们可以引导孩子思考,寻求其他的解决方法。比如找点稻草来放到枕头里,也是一个很好的枕头。
所以,这里引导孩子,即要学会关注他人的需求与情绪,又不要过度牺牲自己。尽量寻找双赢甚至是多赢的办法。
另外,书中还有一些细节,也可以引导孩子观察。比如,小斑马说:“如果让熊高兴起来,也许它能让我们回到山洞里玩耍”这里,可以提示孩子,在与人相处时,能够觉察到别人的情绪,能够从抚慰别人的情绪这个角度来思考、解决问题。
还有,小狮子在山洞里抖身上的雨水,雨水溅到了其他小动物的身上,惹得它们都不高兴。小狮子自己也完全没有察觉到。这也是提示孩子,在遇到类似情景时,要注意他人的感受。(这个引导,也可以因人而异,比如,在下雨天踩水,抖伞,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等等,孩子哪方面需要引导,就重点讲哪方面的事情。)
当然,一本绘本故事,我们可以挖掘出好几个道理,但是在讲的时候,不要一次全讲给孩子。否则讲得太多,不能突出重点,容易让孩子掌握不住。
我们可以先抓住故事的主线,这样也不会破坏故事的完整性。这个故事的主线就是小动物们最后有没有得到熊的允许,又一次到山洞里玩耍了。我和孩子第一次看的时候,也是无暇顾及其他,只是被故事的情节吸引着,推动着,一页一页地往下看。
等到再一次和孩子看这本书的时候,孩子已经知道了故事的结尾,就更容易集中精力和你一起探讨故事的细节,并且也更有思考的方向。然后层层递进,逐步挖掘内在的更多意义。
关于这本书,目前就想到了这些,当然,每本绘本,每次重新阅读,我们都可以关注到更多的细节,发掘出更多的想法,也希望亲爱的朋友们多多指点,共同探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