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分享准备好已经很久了,迟迟没有拿出来是总觉得要在状态最好的时候给大家呈现出来,赶上清明假期,家里几波亲戚来访,孩子生病,老苗也未能幸免,真是可以用一个焦头烂额来形容啊。生活就是这样么,有时平安无事,有时屋漏还有连夜雨,好在,我总是知道日子不会一下变的事事如意,也不会一下糟糕透顶,但是永远记得不要对自己失约。
这个周末的早晨我给自己精心准备了早餐,老苗把孩子带出去玩了,洗漱完毕喷了一些芊含给我调制的静心喷雾,岩兰草的味道真叫人喜欢啊。
这本书跟《有钱人》相比轻松简单很多,所以我决定以文字的形式跟大家聊一聊。一位行走在最贫瘠的土地和最富裕的国度之间的慈善家,她用娓娓道来的方式向我们讲述了她在募捐工作中对于金钱的感受,在我看来几乎所有的好书讲的都是同一个道理,不同的作者以不同的经历告诉我们金钱真的不是我们大多数人想的那样,正如扉页提到的:
你是不是感觉金钱永远“不够”?
你是不是不停的积累金钱,想要“更多”?
你是不是被社会的竞争追赶着,身心疲惫?
你是不是想摆脱金钱的匮乏感和罪恶感?
金钱之迷思-----我们在追逐什么?
书的开篇带我们一起回顾了金钱的起源,大家有没有想过我们整个社会日日追寻的金钱,它的本质到底是什么?金钱是一项发明,彻彻底底的人类发明,最初人们发明金钱是为了方便个人和群体之间的交易,它和贝壳、石头没有什么区别。
而现在我们赋予金钱的力量已经远远超过了它最初的实际作用,它成了我们生活中最具控制力的东西,我们的购买清单越来越长,没有尽头。有时候甚至金钱变得比我们自己还重要,我们为了它透支自己的身体,为了金钱,人类社会也实施了很多劣行。我们被一股力量牵着鼻子走,却没有时间停下脚步想一想,没有任何质疑。
金钱的灵魂,到底由谁来定义?金钱问题使我们经常产生困惑,经常把生活中大部分问题归结为“钱不够”,“如果我有足够的钱就可以怎样怎样”成为了我们很多人的思维方式,这种困惑使得我们失去了内在和外在世界真正的连接,也失去了和自己内在的链接。
我们用金钱来判断自己是一个成功者还是失败者,生命中宁静的时刻变得越来越少,被金钱方面的噪音和纷争取代。而作者称自己的募捐工作好像一场令人震惊的“极端之旅”,她经常穿梭在极度富裕和极度贫困地区之间,所见所闻让她深刻的体会到,金钱本身并无好坏,是我们和金钱的关系出了问题,你赋予金钱的含义是什么?是恐惧、痴迷还是依赖?这一次,让我们继续去反思自己和金钱的关系,建立正确的金钱关系,从而将这一切当作个人成长和自我转变的机遇。
走进印度-----穷人之恶 富人之困
穷人之恶
作者第一次踏上印度的土地就被那里的极度贫困震惊了,满街的乞讨者,变形的手,失明的儿童,幽怨的哭泣,令人震惊目不忍睹。而和她同行的印度慈善家罗摩克里希那,却对这一切毫无反应,仿佛从未注意到他们的苦难。
后来她了解到,乞讨在印度是一个非常成熟的产业,穷人因金钱会做出残酷且自我毁灭的选择。许多地方都有类似黑帮的组织,他们怂恿穷人将自己的孩子弄成残疾人以讨得更多钱,乞讨的成功在于使人们感到震惊、难过或愧疚从而掏钱。有的父母会划伤孩子的脸、砍掉他们的手脚,提高视觉冲击力以创收。
罗摩克里希那是印度伟大的实业家和慈善家,他以自己的产业和财富用各种形式帮助祖国摆脱贫困,却对那些匍匐在地的人熟视无睹,伟大之人的光明与黑暗并存,正是为了有效履行自己的职责,赋予他所掌管的金钱正确的灵魂。你所花出去的每一分钱,都承载着你的愿望,你在支持什么?你在倡导什么?“当我们运用金钱来展示自己的人性本质,我们最崇高的理想以及灵魂最深处的使命与价值时,金钱将具有强大的疗愈能力,哪怕是极少的金钱。”
富人之困
作者一直被特蕾莎修女的事迹深深激励着,第一次见面时她感受到了无尽的平静和爱,潸然泪下,“当我们沉浸在这一深度交流中时,过道尽头忽然传来混乱的高喊声”,他们的第一次见面被一对粗暴的富人夫妇打断了,他们无礼粗鲁要求特蕾莎和他们合影,然后又闹哄哄的消失了。
作者感受到了巨大的愤怒和仇恨,而特蕾莎平静的对她说“人们都很了解贫穷的负面性,但却少有人能够看到富裕的负面性,几乎没有人认识到富裕其实也常常是一个陷阱,认识不到富裕带来的痛苦、孤立、心肠变硬以及灵魂的饥饿和贫困。”
财富并不会让人免于苦难,当他们与灵魂失去了连接,虽然拥有丰富的物质条件,精神和情感上却极度匮乏,并有可能成为金钱之最黑暗面的彰显。
穷人之恶,富人之困教我们在金钱关系中看到真正的自己,并以金钱为媒介彰显灵魂的真诚与完整,以造福自己和造福世界的方式让金钱流经我们的人生,流经整个世界。然而要践行这个理念,我们必须先破除关于“匮乏”的弥天大谎。
金钱的灵魂,到底由谁来定义?匮乏是一个弥天大谎,
充裕才是真相。
先来看看匮乏感如何主宰着我们的生活?穷人说因为穷,我们缺衣少食,没有自由没有机会没有尊严,匮乏感主宰着他们的一切。还有一些人他们拥有着远远多于自身需要的钱、衣物、更多的自由、更多的服务,方方面面的“更多”,然后他们谈论的依然是“我想要赚更多钱”、我想要更多的休假”,无论何种身份、境遇我们在谈论的都是“我们缺少什么”。
匮乏作为一种心态,很自然的渗入了我们的金钱关系中,它在我们心中创造了一种恐惧的根源,我们总是在担心或者恐惧没有足够的钱来度过一个富足的人生。是谁植入了这种匮乏感?我们是否别无选择,深陷其中、任其主宰?
关于匮乏的第一个迷思就是“资源短缺”,我们因恐惧“自己没有”而做出许多盲目的选择,我们努力想得到更多,从而避免被落下。
关于匮乏的第二个迷思是“多多益善”,我们像仓鼠笼里的仓鼠开始了无止境的追逐,我们努力积累,像一个金钱的收集器,永远在期待更多。我们真的需要那么多吗?
第三个迷思就是“事情本应如此”,这些思维限制和传统思想让我们变得越来越麻木和盲目,日日追逐却从没有停下来想一想,这是对的吗?
而作者通过战胜饥饿项目,一个一个去戳破了这些迷思。如果我们相信资源匮乏,也就意味着相信地球的资源根本不够使用,所以必须有人挨饿,这是合情合理的;如果我们相信多多益善,将“拥有更多”等同于“更优秀”,那么贫困的人就会被看作不聪明的、活该的;如果我们相信“事情本应如此”就会认为全球性饥饿是无法战胜的,无法彻底解决的。
战胜饥饿项目挑战了全球饥饿和食物援助的错误假定,开创了新的机遇和可能性,最终通过帮助人们自立根生终结饥饿。充裕是令人惊讶的真相,它来自于我们珍惜并充分运用既有资源的力量,它和数量无关,是一种脚踏实地的体验,是一种创造性行为。在充裕心态下,我们不再盲目追求更多,而是仔细审视和关注我们所拥有的点滴,我们和金钱的关系不再是对于恐惧的表达,而是各种精彩的彰显。
金钱如流水
作者曾经拒绝过一笔5万美元的募捐,一家纽约公司因企业丑闻出现公共关系危机,他们试图通过募捐行为改善公司形象,作者穿过摩天大楼来到ceo的办公室,对方拿出支票隔着桌子递给了她,她感受到了支票承载着这家公司的愧疚感从桌面划过来,“他不仅给了我一笔钱,也将公司的愧疚感丢给了我”,这是一次尴尬的交易,仅此而已。后来作者将支票寄还给公司,感到自己也随之将愧疚和耻辱还给了他。
而随后她在暴雨中抵达了一所老旧的教堂,聚会的房间四处漏雨,老妇人格特鲁德缓缓对她说:“孩子,我喜欢你说的一席话,我觉得金钱像流水,对于某些人而言,它像汹涌的大河一样从他的生活中奔腾而过。对我而言,则像细流,不过我希望能够以为众人谋福的方式流经我的生命。我将这看作自己的权利和责任,也是喜悦,我钱包里有50美元,是为一位白人妇女洗衣服挣来的钱,我想把这些钱捐给你。”大家陆陆续续走上来捐款,整个场面仿若一个庆典,房间中洋溢着真诚以及心灵的震撼。
在充裕的心态下,我们将金钱的流动看作健康与真实的现象,完全允许它的流动,而不是充满恐惧和焦虑,或是像守财奴一样死守着它不放。我们的金钱承载着正向的力量,无论一个人的经济状况如何,她都会感到自己是一个有能力、有价值的人。
金钱因承载着我们每一个人灵魂深处的价值,而变成了我们表明立场的工具,无论我们做出什么选择都是在借由金钱来表达自己,囊中羞涩或者腰缠万贯,我们有能力决定花掉的每一分钱都承载着我们的意愿,匮乏以及对于“更多”的追逐不再控制着我们,我们开始做出不同的选择,展示独一无二的自己。这是我们赋予金钱的灵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