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状元,想必大家并不陌生。从中国诞生科举制度以来,科举史上曾涌现出了数以百万计的举人和十多万进士,但状元却屈指可数。从唐朝第一位状元孙伏伽算起,到清末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为止,中国共产生了594位状元。期间历经1283年,举办了745次科举,可见状元的稀罕程度。再加上其他杂七杂八短命政权的状元和各代武状元,有史可考的文武状元共计777人,而状元的真迹大家却很少见。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下目前大陆唯一的殿试状元真迹赵秉忠状元卷。
赵秉忠出生于明朝中后期,祖籍山东青州府,父亲赵僖曾官至礼部右侍郎。明万历二十六年,25岁的赵秉忠获殿试一甲第一名进士,即状元。在殿试环节,赵秉忠的题目为:问帝王之政和帝王之心。饱读诗书的赵秉忠,洋洋洒洒在试卷上写下了2460字的进言。
赵秉忠一直以来都很推崇明太祖朱元璋,所以他在试卷上写下了针对朝政时弊的十条诤言:一、严格选拔和考核各级官吏;二、不让耻辱的言行招摇过市;三、广开言路,严格举荐官员的条件;四、提高民众受教育水平,提升官员素质;五、严惩贪官;六、加强军队建设,提高士兵的准入门槛;七、平反冤假错案,安定民心;八、提倡节约,反对浪费;九、明辨是非,赏罚分明;十、大小官吏积极推动改革的进程,不从中掣肘。
赵秉忠的十条建议,即使放现在,依旧行之有效。所以当场便被万历皇帝钦点为第一名。为了表示对他的鼓励,万历皇帝还亲自在他的试卷上书写了“第一甲第一名”六个大字。此后,赵秉忠受到重用,官至礼部尚书。但因为他为人耿直,所以在魏忠贤把持朝政时期得罪了阉党,被削职还乡。按理说,历朝历代状元的试卷都是要存档的,但赵秉忠不知用了什么手段,在回乡时将自己的试卷带了回去,成为自己的传家之宝。
当这份古董传到赵秉忠第13代子孙赵焕彬手中时,赵家早已家道没落,他本人也只是个普通的农民。虽然日子过得辛苦,但赵焕彬却始终没有想过变卖家传宝物。他对于这个宝贝看得也很紧,平常就包裹严实,藏在枕头里。出远门时,就随身携带。而之所以这件宝物会暴露在大众视野中,还与他嗜酒的习惯有关。
赵焕彬没事就爱喝点小酒,有次喝多了,就把自己家里藏有状元卷的消息给泄露了出去。大家都知道村里消息的流传速度,没多久,整个村都知道他家藏着宝贝。青州文物管理所专家魏老师得知此事后,极为重视,因为当时在国内还没有殿试状元的真迹出现。为了鉴别宝物的真假,魏老师亲自到赵焕彬家登门拜访。
面对魏老师的出现,赵焕彬显得并不高兴。他害怕别人抢走传家宝,所以便谎称:“丢了,找不到了!”赵焕彬这样的情绪,魏老师也很能理解,所以他也并没有想过一次就能让赵焕彬意识到文物保护的重要性。正所谓:“金城所致,金石为开”,为了让赵焕彬明白此物对于国家的重要性,魏老师先后骑着自行车前往赵焕彬24次。终于,在第24次时,赵焕彬被魏老师坚韧不拔的毅力所感动,从床底下拿出用旧油布包裹好几层的“传家宝”,递给了他。
通过鉴定,专家们发现这件国宝保存良好,横长共268厘米,每折通高47.6厘米,宽14.1厘米。卷首有天子朱翊钧的六字朱批“第一甲第一名”,御书下钤“弥封关防”长印。正文皆用1厘米见方的工整小楷写成,共2460字。详细论述了“改善吏治、兴邦治国”的对策。赵秉忠殿试试卷的出现,填补了我国宫廷档案的空白,是研究明朝科举制度和明史的重要文献,意义非凡,所以被确定为国家一级文物。青州博物馆也成了我国唯一一座设在县里的博物馆。
而在1991年,这件国家一级文物还曾被博物馆保安坚守自盗,差点以150万的价格卖出。幸亏在大家的努力下找了回来,不然就对不起赵焕彬老人的捐献了。由于该卷目前是大陆唯一的殿试状元真迹,所以堪称价值连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