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书山花开
(到今天为止,《背影》无论上课还是作业,都完成了。用导学案和五步三查形式上课,这还是第一次。上完后,就写几句,算是一个总结。)
《背影》显得很精巧,同时也很厚重,怎么说呢?
说“精巧”,具体在于:
其一、用写诗歌意象的方式,去构建和营造情感场里的故事。
写父爱的文章千千万万,为什么《背影》能够独树一帜,成为经典呢?特殊的写法是一个重要因素。“背影”仿佛就是照片,几张照片的拼接和组合,在一定的时间线上,呈现不同阶段的不同情感,由此形成一个故事,形神兼备,情意绵长,颇见巧思。
其二、用抑扬的方法呈现在岁月的浸润下情感的变化。
先前的年少轻狂,自以为是,嫌弃父亲的烦琐,觉得他说话不够漂亮,行事像女人那样的细碎,到后来在父亲处境的变化和时间的洗礼下,终于理解了父亲的遭遇和他对儿子的一往情深,那种深沉的爱,只有在特殊的契机和长久的时间才会慢慢感受与体会到的。抑扬,让文章充满波澜,情感也由此变得起伏,经过九曲回环,蓄积、酝酿成最大的感点,在那一刻冲向泪点,击溃心灵的最后防线,泪水决堤,汪洋一片。
其三、设置障碍/化解矛盾,设计故事的不二法门。
没有障碍,死水无澜;一有障碍,千折百回。文中的障碍是父子间的心里疙瘩。疙瘩之因有许许多多,这里略去成为背景,就像李清照的词句“风住尘香花已尽”,那场狂风暴雨已经走远,而带来的影响则始终萦绕心间。如何化解,成为最主要的问题。书中的化解之道是父亲放低姿态,首先像跨越铁道的栅栏那样跨越心灵的障碍,去买橘子,去写信,用最含蓄的动作,最耐人寻味的语言,表达心境,发出和解的信号,吹响解决矛盾的号角。对于父亲的表示,作者心领神会,同样身为人父的他,开始理解父亲的苦,感受父亲的难,懂得父亲的爱,以文章代替书信,表达感动之心,抒发怀念之情,呈现和解之意,寄托深切之思。设置障碍/化解矛盾,构成了文本内在的脉络,使文章流动而多姿,婉曲而深情。
说“厚重”,主要在于:现实亲情联袂传统伦理,让文章在鲜活的生活气息带着浓厚的文化意味。
现实的生活是父子闹矛盾,父亲领取了儿子的工资,拒绝探亲进门,儿子改了自己的名字,两年多不愿和父亲相见,这样类似的现象,并不鲜见。着眼于那些家庭琐屑之事,关注一地鸡毛,并借此发些牢骚,述说现实的无奈与苦闷,不乏其作。但作者的高明在于,浸润古典的他,内心受着传统文化的熏陶,含蓄与自谦,内敛与深沉,成为写作的追求,也是文章的品格。“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是“不相见”,不是“没见到”,前者主观的愿望,后者则是客观所造成的结果。彼此关系的交代,也含糊其辞,隐而不显;对于父亲,没有一句是直接责难的。“真是聪明过分”“真是太聪明了”,是对自以为是那个愣头青的自责;“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不好”在于“我”,他能够忘却,是比较难得的,而且“惦记着我的儿子”,体现的是父亲的宽容和慈爱。隐去背景的“暴风骤雨”,放大自己的“不好”,忽略父亲的“过分”,彰显的是文风的婉约,性格的温文尔雅,充满着人性的温度和传统伦理的光彩。
综上所述,很显然的,《背影》在写法、技巧和结构上,显得精巧,可其所承载的内容思想则很厚重,况周颐《蕙风词话》论词说“作词有三要,曰重、拙、大”,其中所说的“重、拙”,借以形容《背影》的内容和意蕴,可谓恰如其分。(20181121)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