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薯蓣赋》

《薯蓣赋》

作者: 中医范儿青年孵化教练 | 来源:发表于2019-02-13 16:47 被阅读110次

    【古代炮制方法】

    南北朝刘宋时代有蒸法(《雷公》)。唐代有熟者和蜜法(《食疗》)。宋代增加了姜炙(《普本》)、炒黄(《妇人》)、酒浸、酒蒸(《朱氏》)、酒煎(《履巉岩》)等法。金、元时代有白矾水浸焙(《儒门》)、酒浸、火炮法(《瑞竹》)。明、清时代又增加了姜汁浸炒(《普济方》)、乳汁浸(《滇南》)、葱盐炒黄姜汁拌蒸(《保元》)、酒炒(《景岳》)、乳汁拌微焙(《正宗》)、醋煮(《醒斋》)、乳汁蒸(《幼幼》)、炒焦(《医案》)、土炒、盐水炒(《害利》)等炮制方法。

      【现代炮制方法】

      1、山药: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大小分开,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筛去碎屑。

    山药中含大量粘液物质,用切药机切制易造成连刀,影响外观质量和成品率,在切片机的刀片处加一水龙头,将水均匀地喷洒在刀片上,即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山药饮片的薄厚影响炮制和煎煮的效果,由于山药含有丰富的淀粉,故切制过薄则炒制时易碎,煎煮时易糊化,煎液难过滤,药汁浓度高,影响其它药材有效成分的煎出,从而影响临床疗效;过厚则影响山药有效成分的煎出。经实验,1mm厚的山药饮片在80℃时开始糊化,100℃时焦化、粘器;3mm厚的饮片在100℃煎煮10 min透心无糊化现象,药浓度正常。因此切片厚度以3~4 mm为宜。

    炮制

    清炒制

    炒黄:取净山药片置于锅内,文火炒至微黄略具焦斑,透出固有气味为度,取出晾凉。

    炒焦:取净山药片置热锅内,中文炒至表面呈焦黄色,取出晾凉。

    炒炭:取净山药片用武火炒至表面焦褐色,断面焦黄色即可。

    麸制:

    将锅中烧热,撒入麦麸,待冒烟时投入净山药片,拌炒至山药片呈黄色略具香气取出,筛去麸皮,晾凉。每100 kg山药用麦麸10 kg。

    土制

    1取过筛的灶心土30 kg置热锅中炒至灵活状态,加入筛选一致的生山药片100 kg均匀翻炒,待山药片由软向硬转化时取出过筛去土,摊开放凉。

    2将净山药片在水中稍浸后置于竹筛中摊平,用灶心土或黄土细粉分5次均匀覆盖其上,拌匀,使山药片两面均匀挂上土粉,晒干后文火炒至药材表面微黄色发出固有香气为度,取出,摊开晾凉。每100 kg饮片用土粉30 kg。

    米制

    将米置于热锅内炒至冒烟时投入药材共同拌炒至米呈焦黄色、饮片挂火色为度,取出过筛,放凉。每100 kg山药片用米30 kg。

    蜜麸制

    1由于蜂蜜能增加光泽度,酒可去麦麸霉气,故可将麦麸2kg,生蜂蜜100g,白酒50ml拌匀,置锅内中火炒至冒烟时倒入山药片10 kg,不断翻动,炒至发黄为度。此法炮制的山药片色泽鲜艳均匀,气清香。

    2将麸皮用蜂蜜水(3∶1)湿润拌匀,武火炒至红色,山药饮片分档过筛,大小分开后倒入锅内,迅速翻炒至鲜黄色取出放凉,过筛。炮制品色泽美观,无焦斑。每10 kg山药片用麸皮2~3 kg。

    【饮片性状】

    土炒山药,表面土红色,粘有土粉,略具焦香气。

    麸炒山药,表面黄色或黄棕色,偶有焦斑,略具焦香气。

    【炮制目的】

    山药味甘性平。归脾经、肺经、肾经。具有生津益肺,补脾养胃,补肾涩精的功能。用于脾虚泄泻,久痢,肺虚喘咳,肾虚遗精,带下,尿频,虚热消渴等。

    山药生用以补肾生精,益脾肺之阴为主。用于肾虚遗精,尿频,肺虚喘咳、阴虚消渴等。土炒山药以补脾止泻为主,用于脾虚久泻,或大便泄泻。麸炒山药以补脾健胃,益肾固精为主。用于脾虚泄泻,久痢不止,尿频,遗尿带下等。

    生用

    (1)脾胃虚弱:常与人参、茯苓、白术等同用,具有健脾益气,和胃渗湿作用,用治脾胃虚弱,食少便溏,四肢乏力,形体消瘦,胸脘痞塞,腹胀肠鸣,面色萎黄,如参苓白术散(《局方》);若与薏苡同用,用治泄泻,小便不利,或虚劳痰嗽证,如薯蓣薏苡汤(《参西录》);若与焦白术、焦山楂、陈皮、芡实同用,用治一切伤食证,如橘饼扶脾丸(《丁甘仁家传珍方选》)。

    (2)肺虚喘咳:常与大熟地、山萸肉、柿霜饼等同用,具有滋肾补肝,养阴定喘作用,用治肾阴虚不纳气,喘逆痰鸣,口燥咽干,如薯蓣纳气汤(《参西录》);若与杏仁、阿胶、人参等同用,具有补肺宁嗽作用,用治肺虚咳嗽,喘急,时愈时作,面色黄白少神,皮毛焦枯,如薯蓣丸(《金匮》)。

    (3)阴虚消渴:常与生黄芪、知母、五味子等同用,具有益气养阴,生津止渴的作用,用治肾液亏耗,阴虚火旺,口渴引饮,自汗盗汗或消渴证,如玉液汤、滋膵饮(《参西录》)。

    (4)肾虚遗精:常与熟地黄、山萸肉、茯苓、丹皮、泽泻同用,具有滋肾阴,补肝血作用,用治肝肾阴虚,头目眩晕,眼花耳聋,腰膝酸软,自汗盗汗,骨蒸劳热,遗精早泄,小便频数,须发早白,消渴引饮等证,如地黄丸(《药证》);现代用于慢性肾炎、高血压、糖尿病、神经衰弱、甲状腺功能亢进、肺结核、中心性视网膜炎、视神经炎及各种肿瘤晚期属肝肾阴虚者。此外用于养生保健,抗衰老,治疗早衰所表现的各类证候。若再加附子(炮)、桂枝同用,具有温补肾阳的作用,用治肾气不足,腰酸脚软,肢体畏寒,少腹拘急,及痰饮喘咳,水肿脚气,消渴,久泻等证,如肾气丸(《金匮》)。

    制用

    土炒山药

    ①脾虚久泻:常与炒白术、龙眼肉同用,具有补脾止泻的作用,用治泄泻久不止,气血俱虚,身体赢瘦,将成劳瘵,如扶中汤(《参西录》)方中山药宜土炒为好;若与厚朴、生姜、白术等同用,用治饮食伤脾,宿谷不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如大养胃汤(《三因方》)。

    ②消化不良:常与炒薏苡同用,用治消化不良。

    炒山药

    ①梦遗精滑:常与白术(炒)、五味子(酒蒸)、杜仲(酒炒)、菟丝子(酒制)等同用,用治脾肾虚损,不能收摄,梦遗精滑,身体困倦,如苓术菟丝丸(《景岳》);若与芡实、金樱子、五味子等同用,具有益肾固精的作用,用治肾虚精关不固,梦遗滑精,腰酸腿痛,如必元煎(《景岳》)。

    ②白带绵下:常与白术(土炒)、车前子(酒炒)、白芍(酒炒)、人参等同用,具有补脾止带的作用,用治脾虚肝郁,湿浊下注,白带量多清稀,绵绵不断,倦怠便溏,面色白,如完带汤(《傅青主》)。

    【现代研究】

    山药中含有薯蓣皂苷元、皂苷、黏液质、胆碱,止权素、3,4-二羟基苯乙胺、糖蛋白、氨基酸及淀粉等。

    山药可以降低正常小鼠的血糖,对四氧嘧啶引起的小鼠糖尿病有预防及治疗作用,并能延长家蚕龄期。生山药、清炒、土炒、麸炒等四种饮片煎剂对家兔离体肠管节律性活动有明显作用。对脾虚大鼠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通过对山药生品、清炒、土炒和麸炒四种山药炮制品中薯蓣皂苷元和水溶性浸出物含量的测定,说明山药经炮制后,其主要有效成分薯蓣皂苷元的含量有较大差异。土炒品和清炒品比生品的薯蓣皂苷元含量高约近三倍,麸炒品比生品的薯蓣皂苷元含量约高出2倍。水溶性浸出物,四种炮制品之间含量相差不大,生品略高,麸炒品低。根据实验结果,从临床疗效角度分析,山药以炮制品用于临床为好,其中以土炒最好。

    现代饮片市场皆注重于饮片的外观,如山药片的色泽与光洁,一般都经过硫黄熏制,以求达到“漂白”及防虫蛀的目的。但过量的硫必然会对山药的化学成分产生作用和反应。 

    芡实山药糊

    【来源】《本草新编》

    【原料】芡实500克山药500克糯米粉500克白糖500克

    【制作】先把芡实、山药一同晒干后,放入碾槽内碾为细粉,与糯米粉及白糖一并拌和均匀,备用。用时取混合粉适量,加入冷水调成稀糊状,然后加热烧熟即成芡实山药糊。

    【用法】每日早晚温热空腹食用,每次用混合粉50~100克,连用7~10天为一疗程。

    【功效】健脾止泻。用于小儿脾虚久泻、消化不良、大便溏薄、体虚羸弱者。

    【宜忌】患小儿急性肠炎、菌痢腹泻者忌用。

    《本草新编》

    [清] 陈士铎(公元1644-1711年)

     [卷之五(羽集)] 芡实

    芡实,味甘,气平,无毒。入脾、肾二经。主湿痹,止腰膝疼痛,益精,令耳目聪明, 强志 补中,除暴疾,久食延龄益寿。视之若平常,用之大有利益。可君可臣,而又可佐使者也。 其功全在补肾去湿。夫补肾之药,大都润泽者居多,润泽则未免少湿矣。芡实补中去湿,性 又不燥,故能去邪水而补神水,与诸补阴之药同用,尤能助之以添精,不虑多投以增湿也。 或问芡实平平无奇,而子偏誉之为益精补中之药,何也?曰∶芡实不特益精,且能涩精,补 肾 至妙药也,子不信其功效乎?夫芡实与山药并用,各为末,日日米饮调服,虽遗精至衰惫者 ,不旬日而精止神旺矣。至平之药,而实有至奇之功,非世人所能测也。 或问芡实性实平淡,吾子誉其功用,不识益肾补精之外,更有何病可大用乎?曰∶芡实, 无 症不可大用,而尤可大用者,开胃气耳。胃气大开,何病不藉之以得利。平而实奇,淡而无 厌,殆芡实之谓乎。 或问芡实平淡无奇而益人,如若,何不日食之作饭乎?曰∶芡实虽不可作饭,然日用之 固宜 。我有一方,在家、作客,两食之而咸宜。方用芡实二斤、山药二斤、白糯米四斤、白糖一 斤、花椒二两,去核,各为末。每日白滚水冲调服一两,最能开胃生精,并无梦遗之病,可 服至百岁也。 或疑芡实但能止精,而不能益精,虽精止即是益精,而终不可谓精得芡实而生也,曰∶ 芡实 岂但止精哉。夫遗精之病,必能补而后能止。使芡实不能益精,又何能止精。况芡实不但止 精,而亦能生精也。去脾胃中之湿痰,即生肾中之真水。芡实益精,又何疑乎。

    [卷之二(商集)] 山药

    山药,味甘,气温平,无毒。入手足太阴二脏,亦能入脾、胃。治诸虚百损,益气力, 开心 窍,益知慧,尤善止梦遗,健脾开胃,止泻生精。山药可君可臣,用之无不宜者也,多用受 益,少用亦受益,古今颇无异议,而余独有微辞者,以其过于健脾也。夫人苦脾之不健,健 脾,则大肠必坚牢,胃气必强旺而善饭,何故独取而贬之?不知脾胃之气太弱,必须用山药 以健之,脾胃之气太旺,而亦用山药,则过于强旺,反能动火。世人往往有胸腹饱闷,服山 药而更甚者,正助脾胃之旺也。人不知是山药之过,而归咎于他药,此皆不明药性之理也。 盖山药入心,引脾胃之邪,亦易入心。山药补虚,而亦能补实,所以能添饱闷也。因世人皆 信山药有功而无过,特为指出,非贬山药也。山药舍此之外,别无可议矣。 或问山药乃补阴精之物,而吾子谓是健脾胃之品,何子之好异也?曰∶山药益人无穷, 损人 绝少。余谈《本草》,欲使其功过各不掩也。山药有功而无过。言其能助脾胃之火者,是求 过于功之中也。然而天下之人脾胃太旺者,千人中一、二,不可执动火之说,概疑于脾胃之 未旺者,而亦慎用之也,脾胃未旺,则肾气必衰,健脾胃正所以补阴精也。予道其常,何好 异之有。 或问山药补肾,仲景张公所以用之于六味地黄丸中也,然而山药实能健脾开胃,意者六 味丸 非独补肾之药乎?曰∶六味丸实直补肾水之药也,山药亦补肾水之药,同群共济何疑。然而 ,六味丸中之用山药,意义全不在此。山药,乃心、肝、脾、肺、肾无经不入之药也。六味 丸虽直补肾中之水,而肾水必分资于五脏,而五脏无相引之使,又何由分布其水,而使之无 不润乎。倘别用五脏佐使之品,方必杂而不纯,故不若用山药以补肾中之水,而又可遍通于 五脏。此仲景张夫子补一顾五,实有鬼神难测之机也。(〔批〕山药补水,而又通五脏,仲 景公所以用之于六味丸中,自有此方,无此妙论。) 或问山药入于六味丸中之义,予既已闻之,不识入于八味丸中,亦有说乎?曰∶八味丸, 由 六味而加增者也,似乎知六味,即可知八味之义矣。谁知八味丸中之用山药,又别有妙义乎 。六味,补肾中之水。而八味,则补肾中之火也。补肾中之火者,补命门之相火也。夫身 之相火有二∶一在肾之中,一在心之外。补肾中之相火,则心外之相火,必来相争,相争 则必相乱,宜豫有以安之,势必下补肾中之火,即当上补心下之火矣。然而既因肾寒而补其 下 ,又顾心热以补其上,毋论下不能温其寒,而上且变为热矣。用药之杂,可胜叹哉。妙在用 山药于八味丸中,山药入肾者十之七,入心者十之三,引桂、附之热,多温于肾中,少温于 心外,使心肾二火各有相得,而不致相争,使肾之气通于心,而心之气通于肾,使脾胃之气 安然健运于不息,皆山药接引之功也。仲景公岂漫然用之哉。(〔批〕八味丸,补命门之火 也,补命门之火,虑及心包之火必来相争,用山药解纷,使心肾相通、胃脾两健,何论奇而 理确如此,真仲景公入室之药也。) 或疑山药不宜多用。何以六味地黄丸终年久服而无害也,得毋入于地黄丸可以多用,而 入于 他药之中即宜少用耶?不知山药可以多用而无忌。吾前言脾健之人宜忌者,虑助火以动燥, 而非言其不可以多用也。 或疑山药津滑,何能动燥?曰∶山药生精,自然非助燥之物。吾言其助燥者,助有火之 人, 非助无火之人也。 或问山药色白,何能乌须,何吾子用之为乌须圣药?曰∶山药何能乌须哉。山药入肾, 而尤 通任督。任督之脉,上行于唇颊,故借山药用之于乌芝麻、黑豆、地黄、南烛、何首乌之内 ,导引以黑须鬓,非山药之能自乌也。或又问山药既为引导之药,则不宜重用之为君矣。不 知山药虽不变白,而性功实大补肾水者也。肾水不足者,须鬓断不能黑,我所以重用山药而奏功也。

    四大怀药

    山药、牛膝、地黄、菊花四大中药因产在古怀庆府最为珍贵,故被称为四大怀药。我国最早的药物学经典《神农本草经》,把“覃怀地”(怀川)所产的山药(薯蓣)、地黄、牛膝、菊花都列为上品。之后历代医药名家由表入里、去粗存精中进一步发现了四大怀药的优秀原始本性。张仲景的《伤寒论》、陶弘景的《名医别录》、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苏颂的《图经本草》、龚延贤的《寿世保元》、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以及《本经》、《药性类明》、《汤液本草》、《伤寒蕴要》、《得配本草》、《本经逢原》、《儒门事亲》、《食疗本草》、《百一选方》、《圣惠方》、《普济方》、《医经溯洄集》、《本草正》,以及叶天士、董建华、王永炎、姜良铎等近现代、当代中医名家,都对四大怀药作出了极为精到的评价,每每言及四大怀药的神奇效用与效力,言必褒誉有加。

    山药《神农本草经》称薯蓣,一名山芋,药用其根,因其药效可与人参相比,又称“怀参”。

    山药系重要滋补药品,它能滋补益肾、健胃化痰、补中益气、祛冷风、镇心神、安魂魄、长肌髓。近代科学分析,山药含有大量蛋白质、淀粉、赖氨酸、胆硷、皂甙、脂肪等,临床常用于治疗泻痢、遗精、肾虚健忘、虚劳瘦弱、神经衰弱等症。生山药也常用于手足冻疮、痰喘、尿频等症。是中药方剂中常用补药之一。加工后的山药称光山药。光山药入药前要进行炮制。

    牛膝,《神农本草经》称牛膝,又名百倍,宋朝称怀牛膝为怀州牛膝,明朝后称怀庄牛膝,通称怀牛膝。李时珍曰:“本经又名百倍,隐语之,言其药之功,如牛之多力也。” 牛膝,药用取其根茎。近代科学分析,怀牛膝含有大量生物碱,其功能可以补肝益肾、强壮筋骨、通经络、散恶血。临床常用于治疗寒湿,腰膝骨疼、腰膝酸软,四肢拘挛、经血不调、产后瘀血腹疼、血淋、跌打损伤及屈膝碍等症,是中药方剂常用通络活血药物之一。牛膝入药,要切成四毫米左右的段。根据病情亦可用酒怀牛膝,即取切成的牛膝,黄酒拌匀,微润,置于锅内,用微火稍炒,晾干,即可入药。

    地黄,用其根茎。入药的怀地黄分为生、熟、鲜三种。生地能清热凉血,熟地能滋阴补血,鲜地能治实热、烦渴、大便干结等症。是中药方剂中常用药物之一。

    菊花,味苦、微甘、性寒、无毒、可升可降,药用花须部分,有散风、解热、除烦、明目、祛翳膜止头痛之功能。临床常用于伤风感冒、目赤头痛、脑骨痛、目不清、痛风症。是中药方剂常用清热药物之一。

      怀庆府历史上以盛产“四大怀药”闻名于世,特有的土壤与气候条件,造就了“四大怀药”独特的药性和极高的保健价值,历史上不仅有贡品之荣,而且被历代中药典籍所称道四大怀药,是指地黄、山药 、 牛膝、菊花。山药古称“薯芋”,具有甘寒入脾、润血归肺、养胃健脾、止泻固精、滋阴壮阳 、除寒热邪气、补心血不足等功能,是一种较好的滋补药。地黄又名“地髓”,块大、油性大,是治病调养的好药。牛膝,因其基部有节似牛膝而名,具有利尿、强精、通精之功效。菊花,干、叶、茎、根 、花都可入药,性微寒,味甘苦,具有杀菌消毒、清热、解渴、平肝明目等功效,且含有丰富的菊花色 素、维生素A、B和氨基酸以及大量的挥发油,有味浓、煎煮不败的特点。 “四大怀药”不仅在国内颇有 名气,而且也深受海外人士的盛赞。

    常言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生一方草药。这句话好像是专为钟灵毓秀的焦作量身定制的,韩愈、李商隐、司马懿、朱载等在中华文明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无一不是灿若星辰,因焦作古称怀庆府而得名的地域特产“四大怀药”:怀山药、怀地黄、怀菊花、怀牛膝,更以药材地道、疗效神奇成为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的瑰宝,独领风骚数千年。

      焦作,夏时称“覃怀”,后称“怀州”,元称“怀孟路”,明清为“怀庆府”。今原怀庆府属地建为焦作市(《中华文明怀川寻根》)。北依巍巍太行山,南临滔滔黄河形似牛犄角的一片平川,世称“牛角川”,而“怀”贯地名之始终,或许取的就是太行与黄河的怀抱之意。“牛角川”的平原也因之被称为“三百里怀川”,采撷了黄河上游各个地区不同地质条件的丰富营养,又吸纳了太行山岩溶地貌渗透下来的大量微量元素,加上太行山的蔽护,集山之阳与水之阳于一体,土地疏松肥沃,排水快捷,雨量充沛,水质奇特,光照充足,气候温和。“春不过旱、夏不过热、秋不过涝、冬不过冷”的气候环境,最适宜山药、地黄、牛膝等蓄根类药材的生长;菊花虽以花瓣入药,但其生长环境也与怀川的气候与地理环境相吻合。相传上古时代,炎帝神农氏身患重病,为医治,他带领文武百官,妻室家眷,跋山涉水,广走民间。在一个秋高气爽、晨气沁脾的季节,神农氏一行来至怀川时,当看到绿叶如盖、花团锦簇的美好景色和秀丽奇绝的灵山(今之神农山)风光时,大发感叹:“真乃神仙福地,药山矣!”遂在此辨五谷尝百草,登坛祭天,终得四样草根花蕊和水服之,不日痊愈。又令山、地、牛、菊四官护值,因人而得名“山药、地黄、牛膝、菊花”。这也就是后人所传“四大怀药”的最早起源。传说是美丽的,而焦作境内沁阳神农坛风景区的老君洼一带,至今还保留有“山药沟”、“地黄坡”、“牛膝川”、“菊花坡”等古地名。

    有史料表明,自公元前734年封建诸侯卫桓公以怀山药为贡品进献周王室起,据此可以推断,古怀庆府的人民,用他们的勤劳和智慧把四大怀药培育成独有的外观和质地,再加以精式炮制一脉相传,把四大怀药的历史演绎了将近3000年。公元前608年,鲁宣公又以怀地黄向周王室进贡;后又将怀牛膝、怀菊花列入贡品。一直到清代“怀药”都被列为皇封贡品,岁岁征收。历代统治者征收怀药贡品时,大都指地道名,即非要留驾庄和大道寺地黄、大郎寨山药、皇甫村菊花和小庙后牛膝不可。清时乾隆五十四年,怀府河内县令范照黎曾写诗赞誉:“乡民种药是生涯,药圃都将道地夸。薯蓣蓠高牛膝茂,隔岸地黄映菊花”,最为真实地描绘了古怀庆府人民种植四大怀药的丰收画面。

    时空隧道的久远世人无法穿越,遍搜浩如烟海的医药典籍史册却足以印证四大怀药作为道地药材的点点滴滴。由于中医治病养生,历来非常重视药材的出产地和加工炮制。孙思邈《千金药方》云:“用药必依本土。”因而中医药界有“非地道药材,就没有中医”之说,怀庆府所产的怀药以其独具的确切疗效为历代医家所看重。《神农本草经》载有:“山药以河南怀庆者良。”宋《图经本草》载:“牛膝生河内山谷……今江淮、闽粤、关中亦有之,然不及怀州者真。”宋代医学家苏颂曰:“菊花处处有之,以覃地为佳。”《本草纲目》记载:“今人惟以怀庆地黄为上。” 《本草从新》曰:“地黄以怀庆肥大而短、糯体细皮、菊花心者佳。”所谓物“离其本土,则千周同而效异”,这也正是“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缘由。

    日寇侵华期间,曾把怀药主产区焦作武陟的土壤运回国内研究,化验后重新配制土壤试种怀药,结果以失败告终。上世纪20年代,温县许召兰等人先后从山西太谷引进高产山药回本地种植,时间一久,太谷山药反而失去了原来的品性,增加了药性,成为怀山药的当家品种。上世纪70年代,国家为缓解怀药产销矛盾,曾经向18个省区引种怀地黄、怀山药,结果引种后品种退化,药性大减,不得不反复来焦作引种。怀药一旦离开了怀川这片沃土,药性便大打折扣。而即便是在焦作本土,所有的药农也都知道,怀地黄种植一茬后,土地至少需要八年才能复种,而怀山药也需最少五年不能重茬。

    四大怀药经历了三千年的历史积淀,形成了辉煌的怀药文化。历史上的文化名人更是对四大怀药情有独钟,东晋大书法家王仪之在书法作品中写出不同的“山药” 二字以表喜爱;唐代诗人韦应物在其大作中留下了“山药寒始华”的名句;唐代大文学家韩愈留下了“山药煮可握”的诗作。宋代大诗人曾写诗赞颂:“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山药粥);大思想家朱熹赋诗夸赞怀药:“欲赋玉延无好语,羞论蜂蜜与羊羹。”四大怀药药材地道、疗效独特而号称“怀参”,在国际市场上十分走俏,受到广泛赞誉。

    长山山药赋

    长苑古郡,邹邑新属,佳域胜境,民风淳朴。

    东挽戏马之台,西拥旖旎长白,南垂商贾要衢,北承龙山文脉。

    范文正公忧乐,惠泽平章;颜氏孝妇遗德,浸润百姓。

    膏壤盈腴,物产蕃富。

    天赐薯蓣,堪称国药之宝;滋补神品,誉满华夏神州。

    山药之史,源远流长,山药之用,瞩目岐黄。

    《神农本草》始载,名列上品之属;春秋诸侯纷争,周室进贡之物。

    《本草纲目》精研,五大功用奇效:可益肾气,可健脾胃,可止泄痢,可化痰涎,可润皮毛,功可益寿。

    《本草衍义》,详叙入药之法;《伤寒杂病》,细论去疾之方。

    滋精固肾,长志安神,补疗五劳七伤,充助六腑五脏。

    滋补佳品,药膳良方,富含微量元素,精藏诸多矿物,抗氧化抗肿瘤,降血糖降血脂,久服耳聪目明,长食缓急解毒。

    山药美食,老少皆宜,花样繁多,令君垂涎。

    清蒸山药,朱熹美言盛赞,“其色似玉,其香似花,其甜似蜜,味似羊羹”。

    枣泥山药,《红楼》保健秘方,滋阴养血,强健体魄,色香味美,驻容养颜。

    蜜汁拔丝,鲁菜典范之作;琉璃挂霜,筵席绝妙菜品;磨粉提汁,营养精华尽取;煲汤煮粥,菜根淡味飘香。

    山药入酒,《本草》《千金》有记;堪称“小参”,食疗药膳剂方。

    养生之道,健康之源,昔日皇室贡品,今朝百姓美食。

    山药文化,璀璨耀目,药典文苑,传奇芬芳。

    王右军挥墨,书成《山药》一帖;韦苏州兴至,诗成山药佳句。

    韩退之掘煮,敬赠故交老僧;陆放翁斋食,胜似玉液琼浆。

    山中玉身,修圆自匀,味益丹田暖,香凝石髓春。

    败军天赐“山遇”,东山再起;南海菩萨“善根”,德润众生。

    曾名薯蓣、玉延,后更薯药、山药,历沧桑性不改,易名姓质不变,守拙扎根厚土,抱朴奉献醍醐。

    赞曰:

    质朴玉身出齐苑,善德慧众菜根甘。

    食补药膳金匮方,绿色有机盛名传。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薯蓣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umde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