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听一位老师对于学校为什么要让孩子穿校服的解读,他说,穿上校服,不是为了整齐划一,寻找统一,而是要让孩子们知道,除了学习,我们都是一样的。无论贫穷还是富贵,无论爹妈是谁,穿上校服,走进校门,大家没有了在物质生活、家庭背景上的区别,一心只为求学,穿校服,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努力学习,来寻求“我们不一样”。
我们不一样从这一角度去理解校服,我觉得,这位老师说的很有见地。统一的校服,让纯净的校园少了许多攀比。你我都一样,至少在校园里,孩子们可以安心学习。
由此我想到了,孩子们一些不良行为,可能就是因为孩子们之间的“攀比”心理引起的,比如孩子对于电子产品的热衷,也许可以从“攀比”心理找一找原因。
今天,学校组织学生到景区进行一次社会实践活动,我们一车有两个班级的学生,其中,我的班级已经明确规定,不能携带任何电子产品,尤其是手机。
上了车,另一班一些孩子开始拿机手机、IPAD等设备,开始享受美好的旅途生活了,我简单地数了数,大概有七八个孩子。
也许老师是出于外出活动,让孩子放松放松,而且手机在手,也可以让他们多拍些照片。之前我们班的孩子也是以这样的目的请求带手机,我一概回绝了:认真活动本身就是放松,至于拍照,我会全程跟随。
我仔细观察了一下,使用这些电子设备的,主要有三种情况:
一是听歌曲的,一些孩子还外放音乐,又唱又哼,显得得意自在。特别有意思的是,我发现这些把音乐外放的孩子,在他周边孩子的眼里特别得意,想听什么歌,他都能为他们点,显然,有电子设备在手,孩子似乎有了明星般的感觉。
二是刷抖音的。我前面的两个女孩子,从一上车坐稳,就开始刷抖音,边刷边笑,有时还相互交流抖音里的内容,至于同学们在干什么,或者车开到哪里了,这些都跟她们没有关系。
小手第三个,当然是重头,玩游戏。我悄悄地发现其中一个孩子,打开的是腾讯游戏APP,他玩了好几个游戏,从观察的大概率猜测,一种是打斗类游戏,一种是赛车类游戏。好在这个孩子玩每个游戏的时间并不长,玩一会儿,就换一个,再玩一会儿,又换一个。我们班的几个孩子发现他在玩游戏,开始羡慕嫉妒恨了,在后面高声检举:某某某玩游戏呢!因为有我坐镇,其他孩子并不怎么理会,只是我略微觉得,那位孩子此时此刻玩游戏,似乎是专门做给别人看的,因为每次后面有人“检举”,他都会开心回过头来,微微地笑一笑,转头继续玩游戏。
除了这三种情况,其它的也有,比如使用微信、QQ、看电视什么的,不过,使用的时间并不长,更多的是打开来和同学分享一会儿,就不再看了。
由此,我觉得,这些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真正原因,并不是想用电子产品,而是想通过用电子产品,找到在同学之中的存在感。
你没有,我有,体现一下自己的优越性 ;你在谈的游戏,我也能谈得上话,找到说话的共鸣性。说得简单一点,也就是在电子产品的拥有和使用上,同学之间进行“攀比”。
然而,我们都知道,像抖音、网络游戏等,其本身都具有“上瘾性”,我们成年人有时都控制不了要去刷一刷,玩一玩,没有手机在身的日子像是丢了魂一样,更何况自制力并不强的孩子呢?孩子若因此上“瘾”,那孩子的学习魂将何在?
想到“如果你想毁了孩子,就给他一只手机”这句当下流行的话,虽然有点夸张,但确实应该引起我们警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