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叶飘萍
写于2018年6月28日
活了大半辈子,认识的树也无非就是中国北方常见的树种,如杨树、柳树、榆树、槐树、松树、柏树等,果树是基本上北方有的都认识,如苹果、梨、桃、杏、柿子、石榴等等。来到枫叶国以后以上北方常见的树种都有,但最多的还是枫树,还有许多以前从没见过的树。
看房子时喜欢门前有树的,但又不喜树太大太多,树太大了秋天清理落叶费劲,树太多了阳光透不进来。门前有松树柏树的一律否决,潜意识里总认为松柏之类的应长在庙堂里和陵园里,高大挺直庄严肃穆。买房子时看到门前的两棵大树,一棵是枫树,一棵不认识,心一惊想必这清理落叶的工作一定少不了。搬进去时已经是深冬,两棵树都光秃秃的了,正好阳光可以透进来。草地上时不时会落下长长的像豆荚一样的东西,知道是那棵不知名的树上落下的,也没在意。
熬过了寒冬,枫树先萌芽,慢慢地满树的叶子都长了出来,另一棵不知名的树还是光秃秃的,一直到5月份才看见慢慢萌芽,端正的树体上叶子长出来了,呈宽卵形和梧桐树的叶子很像,冠幅展开,绿叶浓荫。突然有一天满树都开满了白花,空气中有股淡淡的清香。一簇簇淡黄色圆锥形的花序掩映在层层伞盖似的绿叶丛中,雍容娴雅,真是好美的一棵树!问了好多人都不知这是什么树,直到有一天闺蜜来访,她也是个爱养花之人,马上把树拍了个照片发到她的花友群里,有个回复说是梓树,原来这就是传说中的“桑梓”里的梓树呀,竟然多少年只认识桑树不认识梓树。
马上查度娘,才对梓树有了更深的了解。古人认为梓是最好的树木,宋朝陆佃《埤雅·释木》:“牡丹谓之花王,梓为木王。”梓树,一般高6米,最高可达15米,树体端正,冠幅开展,叶大荫浓,春夏满树白花,秋冬荚果悬挂,形似古代帝王头戴琉璃冠,体态威仪高大,故被古人封为树王、万木之长。因为树木没有比梓木更好的,所以《尚书》用《梓材》作篇名,《礼记》用梓人作木匠名,朝廷用梓宫作棺材名。
古人印书,需选用纹理细密,轻而易割,耐水浸而不开裂、不变形的木材做雕版,他们认为最佳的选择就是梓木、枣木和梨木。因此,雕刻书版并印刷成书就被叫做付梓、梓行或付之枣梨。因为雕版以梓木为上品,所以梓就由树木名称引申出雕版印刷的含义,并衍生出一系列有关印刷出版的词,没想到梓还有如此丰富的文化内涵。如绣梓指精美的刻版印刷,有如绣花。校梓指校刊并付印;复梓、重梓指复刻、再版;翻梓指翻刻、翻印。古人刻书未必都用梓木,可是却以梓为词素创造出这么多有关印刷出版的词,足见“百木之长”的影响之大。
在汉语中“桑梓”一词被喻为故乡,柳宗元《闻黄鹂》诗:“乡禽何事亦来此?令我生心忆桑梓。”桑梓之说,源自《诗经·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古时候每家分五亩宅基地,父母在墙下栽种桑树和梓树,桑树留给子孙养蚕,梓树用来做器物。子孙要恭恭敬敬地面对这两种树。自东汉以来,文人们一直用借代的修辞手法,借桑梓称故乡或父老乡亲。梓里、乡梓也是故乡的代称;乡梓亦用来指同乡。
我国树种成千上万,为何偏偏以桑树、梓树来指代故乡呢?因为古代这两种树与人们的生活最为密切。桑树的叶子可以养蚕,果子可以食用和酿酒,树干及枝条可用以制作器皿,叶、果、枝、根、皮皆可入药。梓树的嫩叶可食,皮是一种中药,木质轻软耐朽,能制作家具、乐器。此外,梓树生长迅速,常被作为薪炭用材。正因为桑树和梓树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如此紧密,所以古人经常在房屋后种桑植梓。对父母先辈所栽桑梓,更往往心存敬意。 除此以外,古代人们常将父母先辈的墓地依桑林而建,墓前则种上梓树。古代漂泊在外或客居他乡之人每每见到桑树和梓树,便会顿生念亲之意、恭敬之心、思乡之情。久而之久,“桑梓”便成了故乡的代名词。
中国古代的习俗是,村子外面种桑树,村子里面种梓树。在中国北方,我只见过桑树,但也不是太多,梓树更是从来没见过,我怀疑北方古代是不是也没种过梓树呀?为什么在“桑梓”之地看不到梓树,而枫叶国却有如此之多的桑梓树呢?
了解了有关梓树的这些信息后,对梓树的敬意油然而生。梓树树体端正,冠幅开展,高大正直,代表着一个人端正、正直、宽容,气量大有节气。叶大荫浓,亭亭玉立,遮荫送凉,春夏满树白花,秋冬荚果悬挂,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以自身的美丽把美好带给人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