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萧斌臣
北京家长陶女士说,儿子16岁了。是个阳光帅气的男孩,爱踢足球,成绩也很好。还是学生会的干部。有一次,家长无意中发现儿子的秘密:儿子的电脑收藏夹里藏有很多内容很“黄”的视频节目。联想到孩子经常爱把自己锁在房间里,半天敲不开门的奇怪举措。我们明白孩子是躲在房里看不健康的东西。这事让我们很气愤,也很担心,担心孩子因此变坏。家长应该如何引导孩子走出这个危机呢?
中国的家长一旦发现孩子有类似这样的偷看“黄色”书刊、视频节目时,反映大都与北京的陶女士一样:震惊、愤怒、抓狂……一些家长因此对孩子的行为上纲上线,认为孩子的道德品质出了问题,变坏了,好端端的孩子现在变“流氓”了;还有一些家长为了挽救“误入歧途”的孩子,甚至大动干戈,训斥、吼叫、打骂,目的是要让孩子“长记性”,从此与“黄色”的东西一刀两断……
这让我们很容易想到上个世纪70年代的教育环境。当时的学校教育不仅是性教育缺失,而是无所不在地向进入了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们传播“性耻辱”、“性罪恶”理念,记得那个时候,学校老师经常会突然对学生的课桌、书包进行大搜查。后来我们才明白,这是在搜查一部名为《少女之心》的手抄本。虽然我们确实谁也没见过这样的手抄本,但通过老师的描述我们都得到了一个深刻的印象——这是一本毒汁四溅的坏书,青少年只要看一眼这本书,意志再坚强的人也会一夜间堕落,并且无可逃避地要走向犯罪深渊……
若干年后,当我们已经是成年人时,我们终于明白,这部“书”之所以被老师描绘成洪水猛兽,就是因为其中有一些直露的“性描写”。
由此联想到今天中学生家长的主体,大约正好是上世纪60年代出生,70年代接受中学教育。这批人对于那个年代的教育可谓记忆犹新,所以,当看到自己的孩子居然会看“黄色”的东西后立即产生过激反应,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现在让我们回到北京陶女士最关心的话题上来。18岁的儿子偷看“黄碟”,这事到底应该怎样看?简单地说,就是青春期孩子的“性好奇”没有通过正当渠道得到满足。像前面我们谈到过的,进入中学阶段的孩子都普遍进入了青春期,伴随着身体发育和性的成熟,少男少女对于“性”产生好奇是很自然的事。但是,由于我国自古以来的性“耻感文化”的影响,青少年的性教育问题一直没有真正走进“阳光地带”,家长、教师都不敢正面对孩子进行与“性”相关的知识的教育,孩子们获取性知识主要依赖“涉黄”的方式与上世纪70年代相比,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唯一的变化是和那个时候相比,现在的青少年获取“性”信息的渠道要比一本手抄本风行全国的年代要丰富得多,快捷得多,容易的多。如果家长和学校还要采取堵塞的方式去制止,就会发现完全是堵不胜堵,防不胜防。
如何防止孩子对黄色淫秽出版物、音像制品产生过分的好奇心,专家认为,科学正确的方法是要让健康的性教育比孩子的成长速度快半步。也就是说,在孩子将要跨进青春期门槛之前,家长要提前给孩子普及与“性”相关的知识。在实施这种提前半步的“性教育”的过程中,家长必须做到三点:
第一、提前告诉孩子他们的身体内部即将发生什么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其可能产生的心理冲击。让孩子提前做好应对准备,不要事到临头,惊慌失措,甚至由此产生“负罪感”、“毁灭感”。
我认识的一位长期研究青春期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专家杨女士说,她曾经对1000多名进入高中的男女学生进行过“面对‘第一次经期’和‘第一次遗精’你的反应如何”的问卷调查,排在前三位的反应是惊恐、茫然、难堪。一位女生说,她当时的感受是吓得半死,认为自己肯定是活不长了;一位男生说,那段日子他一直生活在惶恐不安之中,一会儿认为自己变成了流氓,一会儿又觉得自己肯定是得了大病,总之,是要完蛋了……
杨女士认为,青春期被比喻为人生的“花季”,家长作为护花的园丁,一定要精心呵护孩子平安度过这段敏感期,让孩子知“情”、知“性”,是完成“呵护”必须做好的第一步。
第二、努力对孩子做好“性趣无罪化”引导。要做到这一点,家长首先要完成一次思想上的“革命”。因为中国家长大都是在“性耻感文化”氛围的熏陶下成长来的,长期受到的是“性神秘”、“性肮脏”、“性羞耻”的教育。
当代家长应该明白,性好奇早在孩子的童年就出现了,进入青春期之后,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都会逐渐体会到来自身体内部的本能冲动。而且,随着物质条件的丰富和优生优育政策的实施,现在的青少年,性成熟期较之上一代人大为提前。对于处在这个特殊年龄段的孩子在其成长过程中自然发生的“性趣”,家长要持理解和宽容的态度。包括看“黄书”、“黄碟”,甚至手淫、自慰等现象。
专家说,在早些年,伴随着性好奇、性冲动产生的手淫等“自慰”现象就被社会普遍认为是一种堕落现象,是一种罪恶,甚至还把这种行为列入精神病范畴,叫做“手淫精神病”。但是,后来的研究表明,手淫不过是个人代替性交行为获得性兴奋、达到性高潮的一种自慰行为,和性生活一样,只要不过度,并不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孩子从进入青春期到走向婚姻殿堂,其间有一个漫长的内在冲动没有合法对象的时段,从理论上讲,这也是一个高危时期。对于这个时段孩子在“性趣”问题上出现的一些偶发事件(前提是不妨碍他人,不违背社会公德和法律、法规)家长都无需夸大其词,上纲上线,尤其不要用过于严厉的态度,大加讨伐。相反,要做好孩子的疏导工作,不要培养孩子的“性罪恶感”。
第三、要提前对孩子进行性道德、性规范教育,教育孩子明白健康与非健康,错与非错,罪与非罪之间的界限。在孩子的思想上筑起一道防范性错罪的“高墙”。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确实有一些青少年由于沉湎于“黄书”、“黄碟”的不良影响之中,有的精神恍惚,意志衰退,纪律松懈,成绩下降,患上了所谓“青春期综合症”,有的出线越轨,侵犯异性,导致性差错,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第四、指导孩子转移注意力,包括把电脑从孩子的空间转移到公共空间,增加孩子的户外活动时间,培养孩子高雅的业余爱好,引导孩子把时间和精力用到更有益身心健康的事情上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