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已经普及了九年义务制教育,在各个小学中学中我们总能见到这样一种现象。同样是在一个班级上课,同班的同学们是一样的老师上课,作业也是一样的,可就是会产生两级分化,总有那么几个学生越学越好,越学越开心,相对的还有一些学生越学越差,更多的是那些中等的学生。
今天这篇文章是写给优等生以下的人看的,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他们突破认知的骗局,在认知上进入“优等生”的行列。
在讲概念以前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大家有没有听过学习的两种境界?就是“被要学”和“我要学”。
根据28定律,大约有80%的学生处于“被要学”的状态,也就是说,这些学生是父母老师要我学,我才学习的。只有20%的学生处于“我要学”的状态,他们是不同的,他们是处于我自己想要学习,并不是外在的原因想要学习,而是发自内心地想要学习。
一个人如果是被动地学习,他的学习效率自然不会多高,最终他会成为中等生或者差生,只有一个人发自内心地主动想要学习了,他才有机会成为尖子生。
db5-突破认知的骗局:学习的本身就是目标很多人认为一个人如果喜欢学习,那一定是他天赋好,遇到好老师了,家庭环境好,我的运气就比较一般,老师不行,运气不好,导致我不喜欢学习。实际上这些都不是本质原因,真正的原因是喜欢学习的人与不喜欢学习的人“项目导向”不同。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大部分人的学习只是手段,他们把学习本身当成了目标,比如:
学习语文;
学习数学;
学习英语;
他们的目标导向本身并不能带来内在的学习动力和成就感。
根据情景学习理论,学习目标最好的制定方式是“为了用而学”,也就是说,学习要先有一个限定时间内,你渴望解决的具体问题,而学习相应的知识,只是“顺便”。
举个我的例子:
制定目标如果只是:把高数考好,那我是没什么动力的。
但如果目标是,我想要这学期拿奖学金,高数占的学分最多,只要高数考的好,那个校长二等奖学金很稳,1000块钱呢,我可以用它买很多书。
后来,在大一的时候,我高数考了全班最高分,那里校长一等奖学金2000元。
db5-突破认知的骗局:学习的本身就是目标再举个例子,如果一个人不喜欢学习地理,那他怎么制定学习地理的目标呢?
总结:
当我们不想做某件事,但这件事一定要做时,我们就处于“被要做”的状态,带着这样的心态去做事,只会归于平庸。
我们不妨从自己内心出发,设立一个限制时间,具有一定挑战性的目标,在完成这个想要完成的目标的时候,顺便学好本来就被要求学好的东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