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黎明之街》:没有人问过我是不是凶手

《黎明之街》:没有人问过我是不是凶手

作者: 七年画师 | 来源:发表于2018-09-20 21:49 被阅读784次
    东野圭吾的小说,这是一个将婚外情悬疑案揉和得很好的故事。随着男主渡部和情人秋叶感情的深入,慢慢了解她的过去,和她身上牵涉的扑朔迷离的案情。
    《黎明之街》:没有人问过我是不是凶手
    开头很喜欢:

    “我曾经认为只有傻瓜才会有婚外情,只要爱妻子和孩子就已足够。可就是有些人抱着尝鲜的心态出轨,结果好不容易建立的家庭就此崩溃,这实在愚蠢透顶。

    我再说一遍,只有傻瓜才会有婚外情。

    但我却沦落到不得不对自己说这句话的地步,只是要加上一句:但是。也有情不自禁的时候……”

    有一点点讨好观众,先树立你的道德标准,然后让你卸下防御:

    来,让我们这些道德“正常”的人,幸灾乐祸地开始看一场精(dǎ)彩(liǎn)的出轨戏吧!

    再说结局:

    对男女主人公感情的结局,我是非常不满意的,不满意到需要控诉东野圭吾的地步。

    为什么?

    因为前面写的太好了,不管是上半场纠结细腻的婚外情,还是后半场案情的悬疑度,步步紧扣环环相套,随着真相的一层层剥开,凶手浮出水面。

    案情并不复杂,但是悬疑却伴随着观众的好奇心留到了最后,能吊足胃口就是好戏。

    最精彩的地方,莫过于秋叶在十五年案件过诉讼时效的那个夜晚,所有案发嫌疑人,受害人家属,“我”上帝视角,聚集在案发现场,听她说出案发那晚的真相,一切都水落石出,故事也在这个恰当的时间点推向了高潮。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一边吃惊,一边拍手叫好,原来故事还可以这么转折,精彩。

    但是!

    最后,他们居然就这样分手了,分手不是不能接受,为什么要开玩笑,说“利用”什么的就没意思了,这个玩笑一点都不好笑。

    《黎明之街》:没有人问过我是不是凶手

    “我”只是反应慢,又不是傻,何况还把男主定位得那么心思缜密,细腻狡猾,害怕女主太过热情会导致自己不得不跟妻子提出离婚,烦恼要不要把自己的一生和这个说不定是杀人凶手的女人联系在一起。

    是为了讨好观众的道德观:“情不自禁”要偷情的人“被戏弄”了吧?

    这说法,有点接受无能。

    曾经问过一个感情丰富的老司机,情场高手,为什么能骗到那么多女人心甘情愿死心塌地地爱着你?他说没有骗,每一次都是用真心,不动情的演员怎么能演得好戏,骗别人之前先骗过自己。

    更何况,戏弄主角就是间接戏弄观众,这是作者给我们的视角啊。

    既然说到视角,要不要换个角度,难道是因为我代入感太深,太以男主人公“我”的角度为第一感受了?

    倒带回去,看了他们第一次在秋叶门口见到她父亲的场景,果然捕捉到了一点刚开始忽略的细节:

    《黎明之街》:没有人问过我是不是凶手

    渡部送秋叶回家,门口意外遇见她的父亲。

    秋叶一开始“表情紧张”,到后来跟父亲道晚安时的“目光冰冷”,我又渐渐相信了作者的安排:秋叶的内心是起了某种变化的。

    好吧,你的小说你说了算,说她“利用”也好,“真情”也罢,反正感情不就是这样可大可小的么?进一步山崩地裂,退一步海阔天空,最后作者还是扑朔迷离地用女主的口吻说:“不是任何人都可以的,我很高兴对象是你。”

    回看作者提前埋下的伏笔,还蛮有意思的,想到了一部烧脑的电影《穆赫兰道》

    导演很有意思地在影片开头就传达给你的讯息,你要是没抓住,接下来一整部戏你看的都是完全无厘头的恐怖片,而那个传递的讯息实在太微弱又太重要了:

    进度条2分23秒,场景是主观镜头,一个女人走向床边,然后倒下来,镜头暗示她的思维已经涣散,入梦。镜头随即切换:穆赫兰道的牌子,也是点题,从这里开始全是梦境。

    梦境里,一切都是对现实的隐喻,直到最后女主角醒来你才发现故事里的A不是A,A其实是B,B其实是C,全部乱套,“梦很多时候是反的,梦里我成了你,你成了我喜欢的样子”。

    梦境现实傻傻分不清楚,你得重新梳理一遍人物身份和真实的人物关系故事逻辑。

    烧脑,别看了,不然看完电影你还得看一遍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还是回到小说《黎明之夜》里来吧。


    动机:惩罚。在这里遇见高潮。

    换一个角度看,它根本不是在说十五年前的凶杀案,这是另一个案情:

    秋叶隐瞒十五年前的案件真相,来惩罚那一对偷情的人:他的父亲和他小姨子。

    秋叶是本剧真正唯一的凶手,她几乎在报复所有人,包括男主“我”,她说她“利用”了“我”,和“我”发生婚外情是为了惩罚那两个人,就算作为女儿“做了这种不道德的事,他们也无法指责我”。

    她没有杀了他们,但是,诛心最可怕。

    为什么有诛心的机会?

    因为不信任和理所当然,我们看到的事情经常蒙蔽了眼睛

    剧情推到高潮那一段,为什么会出来一个意料之外?我们来看看“意料之外”是怎么来的:

    这是一个密室型的案发现场,母亲因和父亲离婚自杀,三个月后父亲的情人秘书死在自己家,家里只有秋叶和秘书。

    父亲和小姨回来后,理所当然地把有杀人动机的秋叶当成了凶手,自以为是地把现场伪装成有人入侵的样子,打开窗锁,藏起秘书的财物,还把各处指纹擦干净,叮嘱秋叶一定要说:“自己看到尸体就晕过去了,什么都不知道”。

    还有警察,理所当然地怀疑人是秋叶杀的,不停地推理找证据,却一次都没有问过这个小女孩:“人是不是你杀的?”

    所以,秋叶下定决心:“既然他们不问,那我就不说,既然他们认定人是我杀的,那就这样吧”。只有这样大家都蒙在鼓里,她才有机会诛心。

    只要她不说,对父亲和小姨来说,她就是杀人凶手,他们必须保护她,必须背负起十字架,包庇根本没有发生过的罪行。


    信任:

    渡部对秋叶是不信任的,爱情是真的,可是狡猾也是真的。

    更多时候,他是被逼着去承担责任的,而不是主动,人性的贪婪和懦弱显露无疑。

    这也是作者描绘得最好的地方,要是他也是那么“无脑”到无所畏惧,就不会有那么纠结的感情了吧?

    这是很多婚外情的共性,那些看似无法做出选择的“好人”,多么可怕,他在等待外界,将一切结果推向他潜意识里的局面,以至于他不需要主动去选择就可以获取“没办法就只能这样了”的结果。

    有时候,我相信你可以,你就一定可以。人是很容易被环境和他人对你的态度塑造的,除了自证预言,他证也管用。

    标签

    虽然很多心理刻画都很细腻,依然觉得缺了点什么,可能是人物标签化太明显,妻子的形象,丈夫的形象。

    个性不够鲜明,少一点其他维度的支撑,显得不够饱满,如果作为电影或者电视剧,能给主角以外的人物,不管是嚼舌根的同事,还是那对因出轨而间接害死了两个人的情侣(父亲和小姨),来一点其他维度的情节描述,就会让我们对任何一个角色都恨不起来:像一个杀手救一只流浪猫的那种细节。

    毕竟没有100%的坏人,没有全然的好,每个人的坏,也只是一部分,如果能展露人性中好的那一面,就会让观众更纠结,更难以取舍。

    有一种无奈叫爱中有痛,痛中有爱。有一种美丽是把美好生生地撕裂了给你看,很凄美,苦情,但是看的人,不就是追求这种虐心么?


    中年人的世界无比精彩,只是懒得跟年轻人说

    中年人的工作生活,并没有年轻人看上去那么枯燥乏味一层不变,他们的内心戏足够丰富,只是看上去平淡无奇。

    他们将自己包裹的更好的同时,在另一个维度,也更真诚得像个信徒,勇敢得像个勇士,单纯得像个孩子,他们其实更懂得释放,也更懂得用尽所有的理性维护仅有的感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黎明之街》:没有人问过我是不是凶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vfnn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