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了一部关于儿童教育的纪录片《他乡的童年》,讲述了芬兰这个国家的人对待教育和生活的方式,一个令人惊讶的情况是,这个人类发展指数最高的国家,竟然没有重点学校,所有的学校设备设施都差不多,从小学到大学都是这样。
了解一些这个国家的历史的人都知道,芬兰并不是一个从来都富裕发达的国家。地处北极圈,气候严寒,直到1917年才从俄罗斯帝国独立出来。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创伤,是什么让这个国家成为自由度、信任感和健康寿命最高的国家之一,我想是不刻意追逐的生活理念,以及由此产生人的自主成长。
几乎所有珍贵的东西是无法刻意追逐的,无论是人与人之间纯朴的信任,还是孩子的教育,或者是生活的热情和积极能动性、主动性的发挥,这些最珍贵的东西只会在自发的状态下产生出现,而刻意追逐引起的恐惧,破坏了生活原本的初心。
他们这种不刻意追逐的品格跟他们长期的海盗文化有很大的关系。由于靠海的艰辛和生活的不确定性,随时的饥饿与危险让他们学会了从容,他们不会刻意从奢侈的生活中得到满足,也不会努力让自己变得非常快乐。外面的世界做到融入,里面的世界做到圆融,世界是个避风港,同时也是个隐形的玻璃窗,因此反而他们会更快乐。
在纪录片中,孩子的教育方式更多的是一种集体荣誉感的获得,孩子创造力的挖掘与释放,用一句简单的话概括,就是给予信任,让他们敢于犯错和自主学习,给予反思、社会情感的机会,让他们探索和成长,教师从教育好孩子的初衷出发,做好教育好这些孩子的责任。
我们通常所说的生命个体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从别人让我做到我要做,我想就是每个生命个体都能让生命获得自由和信任,能自觉认识、充分了解和思考自我价值,才是自我最大潜能释放的时刻,这也是借鉴他国的教育有益之处,做好我们当代孩子的教育。
不去刻意追求的幸福,本来就能得到幸福,不去刻意追求的成功,本来就会在不懈行动的生命中获得。几乎历史上为我们创造精神和科技财富的人,从达芬奇到爱因斯坦,从文人到艺术家,他们从来都不是为了刻意的生活而角逐,而是尊重自己的热爱和好奇,持续一生去追求和完善,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只有把我想做化作为一种长久坚定的思维力量,个人的生命价值才能发挥最大化。教育如此,工作与生活何尝亦不是如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