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磨炼灵魂、提升心智”
1、自己的才能用来为“公”是第一义,用来为“私”是第二义,我认为这就是谦虚着一美德的本质所在。然而,随着谦虚精神日趋淡薄,把才能私有化的人有增无减,特别是身居要职,理应成为众人楷模的领导者,这一倾向尤为明显。
2、吕新吾:“深沉厚重是第一等资质;磊落豪雄是第二等资质;聪明才辩是第三等资质”。
3、人生谢幕时的灵魂只要能比开幕之初高尚一点点,我们就算活出了价值,就算不虚此生。
4、“六项精进”,磨炼心志:
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谦虚戒骄;天天反省;活着就要感谢;积善行、思利他;不要有感性的烦恼
5、【满足、感谢】不管物质条件如何,只要具备感谢之心,就能品味满足的感觉。
6、【自我反省、谦虚】天天反省是为了磨练心志而不可须臾忘却的实践,但它也是“率直之心”的产物。因为无论你主观上多么希望保持谦虚,但不知不觉中就会装出什么都懂,摆出自以为是的臭架子,这就是常态
7、【品德】如果你想获得成功,想让成功持续,那么,你描绘的愿望,你怀抱的热情,都必须纯洁无瑕。
8、聚精会神,孜孜不倦,克服艰辛后,达到目标时的成就感,世上没有哪种喜悦可以类比。人类活动中,劳动带来至高无上的喜悦,工作占据人生最大的比重。如果不能再劳动中、在工作中获得充实感,那么,即使在别的方面找到快乐,最终我们仍然会感觉空虚和缺憾。
9、【静心养性、反思】禅定:浮躁的社会,紧张的工作,快速的节奏,在这样的氛围中,往往无暇深入思考问题。但正因为这样,至少每天一次,我们要静下心来,集中精神,直视自我,将动摇之心镇定下来。不必打坐,也不必冥想,在忙碌之中,腾出片刻功夫,静心养性。
第四章“以利他心度人生”
1、【利他利己】什么时候人内心会充满深切、纯净、极致的幸福感呢?绝不是私利私欲获得满足的那一刻,而是利他行为开花结果的时刻。而且贤明的人都会发现,为他人尽心尽力的行为,不只是对他人有利,最后福报回到自己身上,对自己同样有利。
2、要经营好企业,我们内心一定要具备“为世人为社会”尽力的美好的意识。
3、【道德】求利有道,追求利润绝不是罪恶,但其方法必须符合为人之道。
4、【感恩】社会赐予的财富,或者说社会暂时委托我保管的资产,必须回馈社会,为社会服务。赚钱不易,用钱更难。以利他精神转来的钱,也要用利他精神花出去。这样才能“正确散财”,为社会贡献出自己的微薄之力。
5、【换位思考】与人争执时,总想驳倒对方,要逼迫对方认错。这是一种做法。但也可以体谅对方的难处,大家一起出谋划策,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处理同一个问题,结果可以大相径庭,差异就在于有没有体谅对方的关爱之心。
首先要尊重对方的立场,不是一味地固执己见,而要充分理解对方的想法,体谅对方的处境,以这种利他之心为基础,推进相互交流和谈判。
第五章“与宇宙潮流协调和谐”
1、【因果报应】看不清因果报应这条法则,不肯轻易相信它,这是因为你只从一个短的时段来观察事物。某种思想和行为要作为结果呈现出来,需要相应的时间。在两年、三年这样较短的时段内,结果往往还出不来。
原因和结果之间,兼职可用等号连接,原因和结果吻合的程度之高甚至可以用“可怕”两个字来形容。短期来说或许不尽然,从长期看,善因结善果,恶因招恶果,因果报应准确无误。
因果必报,但需要时间。记住这句话,不要因为一时候不见效果而焦躁,重要的是平日里不驰不倦,行善积德,坚持不懈。
2、【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要带着一颗比降生时稍稍善良、稍稍美丽的心灵离开人世,丛生至死都要尽力去思善行善,陶冶人格,使人生终点时灵魂的品格比起点时有所提升。宇宙和自然之所以授予我们生命,就出于这一目的,如此而已。
3、人的心灵呈现多重结构,由多个同心圆组成。从外侧开始依次是:
知性——后天掌握的知识、道理、逻辑。
感性——主宰五感及感情等精神活动的心。
本能——维持肉体需要的欲望等。
灵魂——裹在真我外层的、现世的经验和业障。
真我——位于心灵中心的内核,充满真、善、美。
4、【面对挫折和灾难】灾难来临,不可消沉,要高兴才对,灾难能把长期以来依附在灵魂上的业障消除。
5、【人生方式,修行悟道】遵循发自真我及灵魂的理性与良心,把正确的伦理观、道德观注入心中,也就是按照“为世人为社会尽力”的思维方式,把“知足”的生存方式铭刻于心,放弃无止境追求欲望的贪婪之念。
这样不断地用理性和良心来制约感性和本能,一步步度过自己的人生,积累“为善的经验”,就能磨练心志,自然而然地向悟道的境界靠拢。通过这样的修行变得高尚的灵魂,不仅在现世能发挥作用,而且会延续到来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