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我国就有着“门当户对”的说法,即:男女或双方家庭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情况、职业相当,很适合交往或结亲。否则夫妻不和,子女受罪,影响巨大。
1
其实古代讲究的“门当户对”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古代上学实在是一件奢侈的事情,百姓生活贫困,吃饭都是问题,男孩都不一定有上学的机会,更何况女孩呢。况且当时的社会制度对女性有太多歧视,科举甚至不允许女性参加。而我们印象中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才女绝大部分也都是出自权贵之家或是书香门第,如:西汉卓文君,《白头吟》传唱至今,其父卓王孙是冶铁世家,西汉巨富;汉末的蔡文姬,其父蔡邕,东汉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担任过祭酒,御史,尚书,左中郎等职,还被封为高阳乡侯;宋代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有人说,仅凭这一首诗李清照便可被称谓“千古第一才女了”,其父李格非,北宋文学家,曾任试学官,郓城教授。
李清照和赵明诚的爱情故事也值得一提,赵明诚是北宋大臣赵挺之之子,在赵明诚编纂《金石录》的时候,李清照给与丈夫全力支持,凭借广凭借广博的见识,出众的记忆力,每当丈夫对材料出处有所遗忘疑惑时,李清照总能很快说出出处。长此以往,夫妻之间就以谁说得准、说得快决胜负,确定饮茶先后,胜者往往举杯大笑,致使茶倾覆在衣衫上,反而喝不上。在那段日子里,他们相互鼓励,乐在其中。试想假如李清照嫁给的是一个自小温饱都成问题的平民汉子,怎么可能还有这种乐趣。如果不是后来赵明诚一念之差临阵脱逃,两人必定也是一段佳话。当然也许也就没有了《夏日绝句》这等慷慨激昂的诗篇。
可见就绝大部分情况而言,在古代家境更能决定一个人的受教育程度,当然这不仅仅是指文化艺术上的修养,还有礼仪家教。
2
时隔千百年,随着社会体制的发展,古时候所谓的“门当户对”在现在看来已经不是那么准确了。知识在当今社会依旧珍贵,但是知识的获取途径缺越来越廉价,九年义务教育以及互联网的普及,可以说只要想学,我们可以学到任何知识。
那么现在的“门当户对”就不应当是家境上的“门当户对”,而是我们在不断的学习中所形成的价值观上的“门当户对”,也就是精神世界的"门当户对"。可能有很多人会说:我的女朋友比我有钱太多了,我觉得吃顿烧烤火锅就是享受生活了,但是人家一瓶红酒都大几千的,人家一个包都要好几万,我知道她不需要我送这些,但是我不能送一个她喜欢的东西,我就是过意不去。说实话,换作是我可能心里也会有一道坎,但是家境决定的只是我们的起点,而引领我们不断前进不断变好的是我们自己和我们爱的人,所以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凭借自己的努力变成一个在物质上能匹配的上对方的人呢,其实在作祟的也不过是自己所谓的自尊罢了。
如果价值观不同,才是真正悲剧的开始,你认为女人也应该有自己的事业,而他觉得女人就应该在家相夫教子;你想做个全职母亲,他却觉得你应该出去工作分担家庭负担;你认为爱情应该有浪漫有惊喜,他却告诉你哪这么矫情,人家不都是这么过的,生活不就是这样;小长假你想出去旅游玩一玩,他却说节假日有什么好玩的,去了也是看人。
当然,并不是说价值观不相同的人就绝对不可能在一起,但是一个人20多年形成的价值观,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在改变的过程中这些价值观碰撞带来的矛盾会不会慢慢带走爱情的温度,而且就像你希望他能变得像你一样的同时,他又何尝不希望你能变得像他一样。
3
作家廖一梅曾说过:“人的一生中,遇到爱、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了解。”
终其一生,我们要寻找的就是那个在精神上和自己在同一个世界的人,我们可以用相同的方式去面对生活,不用说我们就能知道对方心里在想什么,我们一起进步一起成长直到走到生命的尽头,这不才是爱情应该有的样子吗。
我知道每到这时候都会有人说:醒醒吧,那不是爱情,那是你幻想出来的爱情。就像我有一次发了一条朋友圈:为什么美好的爱情总是发生在故事中。我的一个长辈就在下面留言:那只是个故事,现实中不可能的,这就是生活。然后我就删除了那条朋友圈。
并不是我觉得她说的对,而是我觉得我尊重每个人的生活方式,你可以不相信真正的爱情,但是请你也别拿你所谓的经验来试图说服我接受爱情只是个理想,差不多就可以了的思想。
爱情又不是神话传说,凭什么就只能存在在故事里了?也许对的人正在赶来的路上,也许明天就到,也许很久才到,但是假如我还没等到她,就向现实低了头,怎么对得起她这一路的颠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