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物理题-代码解释-2023-10-23

物理题-代码解释-2023-10-23

作者: 科技多 | 来源:发表于2023-10-23 09:19 被阅读0次

    user:

    知道两个汽车的初始相对距离为a,两车同时开始起步,都做匀加速运动,经过时间t后,两车相对距离b,请问两个车的相对加速度是多少?

    AI:

    我们知道两个汽车在初始时刻的相对距离为a,经过时间t后,两车的相对距离变为b。

    两车都是做匀加速运动。我们需要找出两车的相对加速度。

    假设两个汽车的初始速度为0(因为题目没有提到初始速度,我们假设它们都是静止开始的)。

    设两个汽车的加速度分别为 a1 和 a2。

    根据匀加速运动的公式,一个物体的位移 s 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

    s = 1/2 × a × t^2 + v0 × t + s0

    其中,a 是加速度,t 是时间,v0 是初始速度,s0 是初始位置。

    因为两车初始时刻相对距离为a,时间t后相对距离为b,所以相对位移 Δs = b - a。

    相对加速度就是两个汽车加速度之差:a_rel = a1 - a2。

    用数学方程表示:

    1/2 × a_rel × t^2 = Δs

    即 1/2 × a_rel × t^2 = b - a

    现在我们要解这个方程,找出 a_rel 的值。

    计算结果为: [{a_rel: 20}]

    所以,两个汽车的相对加速度为:20单位/秒^2。

    user:

    这是默认模板:r"""

    Default template.

    """

    register_template(

    name="default",

    prefix=[

    "{{system}}"

    ],

    prompt=[

    "Human: {{query}}\nAssistant: "

    ],

    system=(

    "A chat between a curious user and a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ssistant. "

    "The assistant gives helpful, detailed, and polite answers to the user's questions."

    ),

    sep=[

    "\n"

    ]

    ) 这是代码片段: def _convert_inputs_to_ids(

    self,

    tokenizer: "PreTrainedTokenizer",

    context: List[Union[str, Dict[str, str]]],

    system: Optional[str] = None,

    query: Optional[str] = None,

    idx: Optional[str] = None

    ) -> List[int]:

    r"""

    Converts context to token ids.

    """

    if isinstance(getattr(tokenizer, "tokenizer", None), tiktoken.Encoding): # for tiktoken tokenizer (Qwen)

    kwargs = dict(allowed_special="all")

    else:

    kwargs = dict(add_special_tokens=False)

    token_ids = []

    for elem in context:

    if isinstance(elem, str):

    elem = elem.replace("{{system}}", system, 1) if system is not None else elem

    elem = elem.replace("{{query}}", query, 1) if query is not None else elem

    elem = elem.replace("{{idx}}", idx, 1) if idx is not None else elem

    if len(elem) != 0:

    token_ids = token_ids + tokenizer.encode(elem, **kwargs)

    elif isinstance(elem, dict):

    token_ids = token_ids + [tokenizer.convert_tokens_to_ids(elem.get("token"))]

    else:

    raise ValueError("Input must be string or dict[str, str], got {}".format(type(elem)))

    return token_ids ,这个代码是如何使用这个模板的

    AI:

    这段代码并没有直接使用模板,但它确实在处理字符串时,使用了类似于模板中的占位符(如"{{system}}", "{{query}}", "{{idx}}")。这些占位符在字符串中被替换为对应的变量值(如果提供的话)。

    函数 `_convert_inputs_to_ids` 的主要任务是将输入的上下文(context)转换为 token ids。它处理的输入可以是字符串列表,也可以是字典列表。对于字符串,它首先替换掉占位符,然后使用 tokenizer 将其编码为 token ids。对于字典,它期望字典包含一个 "token" 键,其值已被 tokenizer 编码,然后直接将其添加到 token_ids 列表中。

    以下是一个简单的示例,展示了如何使用这个函数:

    ```python

    tokenizer = SomeTokenizer() # 这里假设你已经有了一个 tokenizer

    context = ["The {{system}} is {{query}}ing.", "The {{idx}}th element is {{system}}."]

    system = "AI assistant"

    query = "search"

    idx = "first"

    token_ids = _convert_inputs_to_ids(tokenizer, context, system, query, idx)

    ```

    在这个示例中,函数会首先将 "{{system}}", "{{query}}", "{{idx}}" 这些占位符替换为对应的变量值,然后使用 tokenizer 将替换后的字符串编码为 token ids。

    AI⽣成内容仅供参考,不代表平台⽴场。

    本轮调用tokens:608

    解释这段代码,核心是做什么的: def _get_batch_logps(

    self,

    logits: torch.FloatTensor,

    labels: torch.LongTensor,

    average_log_prob: bool = False,

    ) -> torch.FloatTensor:

    """Compute the log probabilities of the given labels under the given logits.

    Args:

    logits: Logits of the model (unnormalized). Shape: (batch_size, sequence_length, vocab_size)

    labels: Labels for which to compute the log probabilities. Label tokens with a value of label_pad_token_id are ignored. Shape: (batch_size, sequence_length)

    average_log_prob: If True, return the average log probability per (non-masked) token. Otherwise, return the sum of the log probabilities of the (non-masked) tokens.

    Returns:

    A tensor of shape (batch_size,) containing the average/sum log probabilities of the given labels under the given logits.

    """

    if logits.shape[:-1] != labels.shape:

    raise ValueError("Logits (batch and sequence length dim) and labels must have the same shape.")

    if not self.is_encoder_decoder:

    labels = labels[:, 1:].clone()

    logits = logits[:, :-1, :]

    loss_mask = labels != self.label_pad_token_id

    # dummy token; we'll ignore the losses on these tokens later

    labels[labels == self.label_pad_token_id] = 0

    per_token_logps = torch.gather(logits.log_softmax(-1), dim=2, index=labels.unsqueeze(2)).squeeze(2)

    if average_log_prob:

    return (per_token_logps * loss_mask).sum(-1) / loss_mask.sum(-1)

    else:

    return (per_token_logps * loss_mask).sum(-1)

    这段代码定义了一个函数 `_get_batch_logps`,用于计算给定 logits 下给定标签的对数概率(log probabilities)。以下是这段代码的详细解释:

    ### 函数参数

    * `logits`: 模型的 logits(未归一化的)。形状为 (batch_size, sequence_length, vocab_size)。

    * `labels`: 用于计算对数概率的标签。标签值为 `label_pad_token_id` 的标签令牌会被忽略。形状为 (batch_size, sequence_length)。

    * `average_log_prob`: 如果为 True,则返回每个(非掩码)令牌的平均对数概率。否则,返回(非掩码)令牌的对数概率之和。

    ### 函数返回值

    * 一个形状为 (batch_size,) 的张量,包含给定 logits 下给定标签的平均/总和对数概率。

    ### 代码流程

    1. **形状检查**: 确保 `logits` 和 `labels` 在 batch 和 sequence length 维度上具有相同的形状。

    2. **处理标签和 logits**: 如果模型不是编码器-解码器结构,则移除 `labels` 的第一个令牌,并移除 `logits` 的最后一个令牌。

    3. **创建损失掩码**: 创建一个布尔掩码,用于忽略 `label_pad_token_id` 的令牌。

    4. **处理标签的 pad token**: 将标签中值为 `label_pad_token_id` 的令牌设置为 0。

    5. **计算每个令牌的对数概率**: 使用 `torch.gather` 和 `log_softmax` 计算每个令牌的对数概率。

    6. **返回平均或总和对数概率**: 根据 `average_log_prob` 的值,返回每个批次的平均或总和对数概率。

    这段代码主要用于计算给定标签在给定 logits 下的对数概率,这在机器学习的某些应用中,如序列生成或分类任务,是非常有用的。

    AI⽣成内容仅供参考,不代表平台⽴场。

    本轮调用tokens:1353

    为什么要做这个判断:logits.shape[:-1] != labels.shape

    这个判断是为了确保 `logits` 和 `labels` 在 batch 和 sequence length 维度上有相同的形状。

    `logits` 的形状是 `(batch_size, sequence_length, vocab_size)`,而 `labels` 的形状是 `(batch_size, sequence_length)`。这里,`logits.shape[:-1]` 会得到 `(batch_size, sequence_length)`,与 `labels.shape` 进行比较。

    如果这两个形状不同,那么意味着 `logits` 和 `labels` 不匹配,不能进行后续的计算,因此会抛出一个 `ValueError`。这个判断是为了确保输入数据的正确性。

    AI⽣成内容仅供参考,不代表平台⽴场。

    本轮调用tokens:899

    为什么要**处理标签和 logits**

    处理标签和 logits 是因为在某些模型结构(如非编码器-解码器结构)中,标签和 logits 的第一个或最后一个令牌可能不需要参与计算。移除这些令牌可以使得计算更加精确,并避免在不需要的令牌上进行不必要的计算。这种做法可以提高计算效率并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AI⽣成内容仅供参考,不代表平台⽴场。

    本轮调用tokens:1017

    详细解释**计算每个令牌的对数概率**

    计算每个令牌的对数概率是通过以下步骤完成的:

    1. 使用 `torch.gather` 函数,我们根据 `labels` 从 `logits` 中选取相应的值。`labels` 中的每个值都表示一个类别或令牌索引,我们用这个索引去查找 `logits` 中对应的概率值。

    2. 在选取之前,我们使用 `log_softmax` 函数对 `logits` 进行操作,使其转化为对数概率形式。这样做是为了使概率值在数值上更稳定,并便于后续的计算。

    3. 通过 `unsqueeze` 方法,我们在 `labels` 的维度上增加一个维度,使其能够与 `logits` 进行匹配。然后,使用 `squeeze` 方法移除不必要的维度。

    最终,`per_token_logps` 包含了每个令牌的对数概率。

    AI⽣成内容仅供参考,不代表平台⽴场。

    本轮调用tokens:1233

    用示例解释这个操作的shape变化过程

    假设我们有以下形状的 `logits` 和 `labels`:

    * `logits` 的形状是 `(batch_size=2, sequence_length=3, vocab_size=4)`,表示 2 个批次,每个批次有 3 个令牌,每个令牌有 4 个类别的概率。

    * `labels` 的形状是 `(batch_size=2, sequence_length=3)`,表示 2 个批次,每个批次有 3 个令牌的标签。

    首先,我们对 `logits` 进行 `log_softmax` 操作,其形状不会改变,仍然是 `(2, 3, 4)`。

    接着,我们对 `labels` 进行 `unsqueeze(2)` 操作,增加一个新的维度,其形状变为 `(2, 3, 1)`。

    然后,我们使用 `torch.gather` 根据 `labels` 从 `logits` 中选取相应的值。这个操作的输出形状是 `(2, 3)`,与 `labels` 的形状相同,但包含的是每个令牌的对数概率。

    最终,`per_token_logps` 的形状是 `(2, 3)`,表示 2 个批次,每个批次有 3 个令牌的对数概率。

    AI⽣成内容仅供参考,不代表平台⽴场。

    本轮调用tokens:1490

    为什么要对对`labels` 进行 `unsqueeze(2)` 操作

    对 `labels` 进行 `unsqueeze(2)` 操作是为了使其增加一个维度,从而与 `logits` 的形状匹配。这样做是为了满足 `torch.gather` 函数的要求,使得我们可以根据 `labels` 中的索引从 `logits` 中选取相应的值。增加维度后,`labels` 的形状变为 `(batch_size, sequence_length, 1)`,与 `logits` 的形状 `(batch_size, sequence_length, vocab_size)` 匹配,使得选取操作可以正常进行。

    AI⽣成内容仅供参考,不代表平台⽴场。

    本轮调用tokens:1626

    为什么维度匹配了就可以进行torch.gather操作了,原则是什么,用具体例子解释、

    维度匹配是进行 `torch.gather` 操作的前提,因为 `torch.gather` 是根据索引从一个张量中选取相应的值。在进行这个操作时,我们需要指定一个维度(通过 `dim` 参数),然后根据索引张量在这个维度上进行选取。

    具体例子:

    假设我们有以下形状的 `logits` 和 `labels`:

    * `logits` 的形状是 `(2, 3, 4)`,表示 2 个批次,每个批次有 3 个令牌,每个令牌有 4 个类别的概率。

    * `labels` 的形状是 `(2, 3)`,表示 2 个批次,每个批次有 3 个令牌的标签。

    如果我们不进行维度匹配,直接进行 `torch.gather` 操作,会因为形状不匹配而报错。

    通过对 `labels` 进行 `unsqueeze(2)` 操作,我们增加了一个维度,使其形状变为 `(2, 3, 1)`。这样,`labels` 的形状就与 `logits` 的形状匹配了。

    然后,我们可以指定 `dim=2`(最后一个维度)进行 `torch.gather` 操作。这样,对于每个 `(batch_size, sequence_length)` 位置上的索引值 `i`,我们都会从 `logits` 的 `(batch_size, sequence_length, :)` 中选取第 `i` 个值。

    因此,维度匹配使得我们可以正确地使用 `torch.gather` 函数,根据 `labels` 中的索引从 `logits` 中选取相应的值。

    给出一个数据例子,说明:`labels` 进行 `unsqueeze(2)` 操作,我们增加了一个维度,使其形状变为 `(2, 3, 1)`

    假设我们有一个 `labels` 张量,其形状是 `(2, 3)`,具体数据如下:

    ```lua

    labels = [

    [1, 2, 3],

    [4, 5, 6]

    ]

    ```

    进行 `unsqueeze(2)` 操作后,我们增加了一个新的维度,使得 `labels` 的形状变为 `(2, 3, 1)`。具体数据如下:

    ```lua

    labels = [

    [[1], [2], [3]],

    [[4], [5], [6]]

    ]

    ```

    可以看到,每个元素现在都被包含在一个大小为 1 的额外维度中。这样做是为了使 `labels` 的形状与 `logits` 的形状相匹配,以满足后续操作的要求。

    AI⽣成内容仅供参考,不代表平台⽴场。

    本轮调用tokens:1446

    基于这个例子,gather怎么进行操作的

    基于上述例子,`gather` 操作会根据 `labels` 中的索引从 `logits` 中选取相应的值。具体地,`gather` 会遍历 `labels` 中的每个元素(索引),然后在 `logits` 的相应位置提取对应的值。

    假设我们有以下形状的 `logits`:

    ```lua

    logits =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

    ```

    使用 `labels` 进行 `gather` 操作后,结果将是:

    ```lua

    result = [

    [0.2, 0.6, 1.0],

    [1.4, 1.8, 2.2]

    ]

    ```

    这里,`result` 的每个元素都是根据 `labels` 中的索引从 `logits` 中选取的。例如,`result` 的第一个元素 `0.2` 是根据 `labels` 的第一个元素 `1` 从 `logits` 的第一个批次的第一个令牌中选取的(索引从0开始)。同样地,其他元素也是按照这种方式选取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物理题-代码解释-2023-10-23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vqdi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