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课:我的念头没有一个是中性的
这个观念主要是修正「我们的想法一点力量也没有」这一误解。就某一层次来讲,我们的想法的确没有力量,因为它们既改造不了天堂,也毁灭不掉上主。然而,耶稣在此谈的是梦境,我们的念头在梦境里大有呼风唤雨的能力。试看念头造就出来的一切:它只手打造出来的物质世界,以及一个具有生理与心理特质的自我;这个自我不只相信自己活在世上,还认为自己活在浩瀚的宇宙中。《正文》第三十一章第一节「救恩的单纯性」也有类似的提醒,耶稣告诉我们切莫低估了自己的学习潜能。那段话虽是耶稣回应海伦喋喋不休的抱怨,但其实是对我们每个人说的:「别告诉我你学不来这部课程,别跟我说你的心灵和念头没有力量;好好正视一下你目前的本事,你就知道自己有多大的能耐。」以下就是他一针见血的原文:
而你竟也练出了那么大的学习本事,简直不可思议。然而,你还是做到了,因为那是你想学的,自然全力以赴,不曾听你驻足片刻,抱怨这人生功课太难学或复杂得令你无从了解。
任何人若了解你所学到的人生经验,绝不会怀疑你的学习能力;你学得如此用心,不断重蹈覆辙,历经千辛万苦也无怨无悔。世上没有比学习更伟大的能力了。整个世界都是你「学」出来的成果,即便到现在,它也还得赖此才能存在。你教给自己的功课,早已学得滚瓜烂熟,而且积习难改,好似一帘沉重的帷幔,罩住了单纯而明显的真相。不要推说你学不来。因为你的学习本事强大得竟能让你接受「你的意愿不是自己的意愿,你的念头不是自己的念头,连你都不是你自己」诸如此类的说法。
谁敢说这种课程很容易学?你学到的还不仅止于此。你锲而不舍地学习,不论多难,从不抱怨,直到营造出符合你心意的世界才肯罢休。建构起这世界的每一个人生功课,追根究底都源自你第一个学习成果,它声势浩大得连圣灵之音都甘拜下风。整个世界就是由这诡异的一课当中诞生的,它有本事让圣子忘记上主的存在,把自己当成陌生人,甚至放弃上主为它打造的家园而自我放逐。一直在教自己「上主之子有罪」的你,不能再推说自己学不来救恩传授的简单课题了。(T-31.I.2:7-4:6)
这番话说得毫不留情,然而,这部课程就是奠定在这一真理上的。不仅《练习手册》的前面几课,整部《正文》都在耳提面命,要我们特别留意心灵内那股抵制上主的选择能力,因为我们得救的希望也系于这一能力。换句话说,包庇分裂之念的心灵成了天地之间唯一能拯救自己的力量。小我千方百计想要压制、不让作声的,正是这股力量。看来,小我的计谋好像得逞了,它打造出一个世界与身体,使上主之子从此陷于失心状态。《奇迹课程》的目标其实非常单纯,就是帮我们重新意识到心念的力量,不只由此认出自己的错误,还能抓到犯错的那个「点」,然后,在那一点上重新选择。
今天这一课就是提醒我们,「心念具有无比的能力」。然而,问题也跟着来了,因梦境中的我们早已相信这些念头已经毁了天堂、上主,连圣灵也无法幸免。这些信念经过罪咎的推波助澜,更是势不可挡,令我们不能不极力压抑和否认,最后不得不将它投射出去,世界就这样形成了。说穿了,整个世界幻相不过是一套防卫机制,试图抵制小我的指控:「你那强大的心念已经把天堂给毁了。」由此,我们不难明白,何以罪咎在整部课程中占了如此核心的地位,只因小我不只恐吓我们,还为我们定了毁灭上主和圣爱的滔天大罪。总而言之,在彻底了悟那些妄念不仅一无所能而且不曾留下任何遗害以前,我们必须先对这些念头在梦境里呼风唤雨的能力有一番认识才行。这是本课的练习宗旨所在。
(1:1-2)今天的观念只是初步撤销你以为自己的念头不曾产生任何后果的信念。你所见到的每事每物,都是你的想法所形成的结果。
不妨在「你所见到的每事每物,都是你的想法所形成的结果。」这句话下面用色笔画线提醒自己。我们可由两个层次来解读这个关键句子,一是透过所见到的每个形相去解读,而是透过自己的诠释。两者都属于「你的想法所形成的结果」。首先,就形式层次而言,我们因着天人分裂的信念,看到形形色色的物体,例如人物、椅子、铅笔、钟表、墙壁等等,这些各自独立的物体全是分裂之念直接形成的结果或阴影。
其次,是更重要的诠释层次,这才是《奇迹课程》的宗旨所在。尤其是《练习手册》,一开始就想尽办法让我们明白,问题不仅在于我们看到什么,还包括我们怎么看它的。耶稣在《正文》和《教师指南》说得不能再清楚了——知见本身就是一种诠释。(T-3.III.2:3;T-11.VI.2:5-6;T-21.in.1-2;M-8.1-4;M-17.4:1-2)我们对「客观事实」之见,必然与自己心中的诠释脱离不了关系,因为它们根本是同一回事。总之,重点不只是我们看到什么,而且包括我们怎么看它的。
如前所说,罪咎,就是「自己破坏了上主的创造计划,毁了天堂,因而必遭天谴」这一根深蒂固的信念。耶稣在许多地方(尤其是《正文》)都解释过,如果我们的起心动念由罪咎出发,我们便会怀着罪恶之心往外看,所见的一切必然透过「咎」的色镜片,因此我们所看到的当然不只是一个分裂的世界,而且是随时在惩罚我、背叛我、处处与我对立的世界。这种世界毫无希望可言,只会带给人绝望与死亡。试看下面《正文》的引文:
你所学的若是「上主之子有罪」的课题,结局就是你眼前的世界,一个充满恐怖与绝望的世界,毫无幸福的希望可言。你所设计的安全大计,没有一个保证有效。你渴望的幸福,也无法在此找着。(T-21.I.7:4-8)
此外,只要仔细留意一下自己的心态,便会发现每当自己感到快要生气、焦虑或消沉之时,哪一次不是基于自己的诠释——全都是外面那些东西害的!这个诠释乃是直接由我们心内不可告人的秘密所流出来的。只要我们还会暗暗自责背叛了上主(这是藏在每个人心中不可告人之罪),那么,我们在周遭只会看到各式各样的背叛行为。
(1:3-7)这一事实绝无例外。念头是没有大小或强弱之别的。它们只有真假之分。凡是真实的,创造出来之物也会如它自身一般真实。凡是虚假的,营造出来之物,也同样虚假。
凡是真实的,「创造出来之物也会如它自身一般真实」,这一真实之念是指上主的圣念,也就是构成天堂的真理、真爱、灵性等等特质。而小我的妄念则是分裂之念,充满了罪咎、背叛、谋杀、死亡与痛苦;这些妄念所营造之物也会如它自身一般虚妄。我们心中一旦生起这些妄念,不仅会看到这样的世界,这类事件还会具具体体地发生在我们身上。
从第一课操练到目前,我们看得愈来愈清晰,耶稣的动机是想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想法与所见的外境之间的因果关系:我们的想法决定了自己眼前的世界。一言以蔽之,我们的心念是因,世界只是心念造成的果。
(2:1)没有比「无谓的杂念」更自相矛盾的概念了。
我们的念头绝非一般认为的「无谓」想法,因为它们具有无比的能力,不是创造实相,就是营造幻相;前者属于天堂之境,后者则发生于梦境。若要营造幻相,我们还得先具备遗忘与否认的能力,彻底忘掉这是自己打造出来的才行。唯有忘记那是自己的杰作,我们才会相信眼之所见乃是一个存于外界的事实。难怪被人质疑自己所见非真时,我们会摆出一副无法苟同的姿态。我们如此肯定自己所见的一切千真万确,因为我们如此肯定活在世上的自己也是真实的。既然整个世界都来自分裂之念,我们自会同样地坚信不疑:世界确实是我们造出的那个样子,也是我们眼中所见的样子。可叹的是,我们压根儿未曾质疑我们「对自己的看法」以及「心目中的世界」。
(2:2-4)那衍生出整个世界的知见,岂能称为「无谓」?你的每个念头,不是助长真理,就是助长幻觉;它不是延伸真相,就是滋生幻相。你确实有无中生有的能力,然而,不论你怎么滋生繁衍,都无法将它延伸到真理实相那里。
「世界的知见」,耶稣这一说法饶富深意。他要我们厘清:念头不会造出一个世界,只会造出世界的知见(也就是我们眼中的世界)。耶稣这样的「厘清」,在全书中并不多见,基本上,他是要点醒我们:外面那个世界根本就不存在,而只存在我们的知见里。
在梦境里,我们想要看到什么样的世界,就会看到那种世界;想要看多少次,就会轮回多少次。但不论怎么看或看多少遍,也不可能把世界弄假成真。这段提到的「延伸」或「推恩」一词,在《奇迹课程》里,必然涉及圣灵,而圣灵是不可能延伸出虚无幻相的。但是,已经陷于神智失常的我们,却坚信自己有此能耐,而且想要多少幻相,就能生出多少幻相。然而在真理实相里,不论多少幻相,终归虚无。不论是一乘零,或一千乘零,结果一样都是零。
(3:1-2)除了认清念头绝不会是无谓的以外,你还应认清,你的念头不是带来和平,就是战争;不是爱,就是恐惧。这一认知是你得救的先决条件。没有一个结果是中性的,因为没有一个念头是中性的。
下一课还会进一步指出:我们所看到的一切也不是中性的,只因我们心里的想法并非中性的。为此,得救的关键就在于我们是否能够认出自己念头的力量(毋庸置疑,他指的是梦境层次)。他再次提醒我们,分裂心灵中只有两套想法,一是导向斗争或恐惧的小我思维,一是导向平安与爱的圣灵思维。
所以我们得先知道自己的念头既非「无谓」的,也非「中性」的,才可能明白耶稣所说的「仅仅两种思维」的深意。这一说法把问题单纯化了,因为我们的知见、感受和诠释一向趋向复杂化。假如很快就会读到:连愤怒都有「一丝不悦」和「震怒」的不同;(W-21.2:5)事实上,它们根本是同一回事,只因它们源自同一个分裂之念。一旦认清了同一本质,所有问题都单纯化了。
然而,单纯却未必容易。
(3:3-4)人常有故意回避可怕念头的倾向,视它为无足轻重而不屑一顾;你必须认清它们具有同等的破坏力,但也同等的虚假不实,这一点非常重要。我们日后还会以种种不同的方式帮你练习这一观念,直到你真正明白为止。
可以说,这段话乃是针对那些过度乐观及过度光明的新思潮而说的。他们力倡上主与爱才是真相,其余一切皆是枝节,毫不重要,而且它们全是幻相,不值得我们操心。倘若从天堂的角度来讲,这个说法并没有错;但在世界里,绝非这么一回事。为此,耶稣才会点出我们「故意回避可怕念头,视之为无足轻重而不屑一顾」的倾向。我们都曾企图说服自己,别把它们当一回事,只因《奇迹课程》说这些念头虚幻不实,因此不必当真。于是,我们设法展开天使般的笑容来遮掩那些妄念,努力把一切视为爱或是爱的求助,相信我们终会高唱喜悦之歌同归天乡。我们被这类光明意境哄得晕头转向,毫不察觉自己暗中一直想要逃避「我们已经毁了天堂」这一念。只要我们的心灵还陷于错觉妄想,这绝不是无足轻重的一念;我们若真想化解此念,就必须好好正视它,绝不能再把它压下去了。
为此,耶稣才说:「你必须认清它们具有同等的破坏力,但也同等的虚幻不实,这一点非常重要。」请记住,在我们看出它们同等的虚幻不实以前,总得先意识到它们的破坏性。耶稣曾在《正文》说过这句话:「不爱,就等于谋害。」(T-23.IV.1:10)他也说过:世间绝不可能有毫无冲突的爱。(T-4.III.4:6)由之,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世间没有真爱;不爱就等于谋害;那么世上所有的念头都属于杀人不见血的谋害之念,故具有同等的破坏力,不论那念头只是一丝不悦,或者是在高声怒吼「老子宰了你」,都毫无差别。毋庸赘言,我们在此只是描绘妄念之心的运作而已;在妄心内,所有的念头都具有「同等的破坏力」,如同我们早已熟悉「幻相没有层次之分」这个道理。
所以千万不要对这段话掉以轻心。即便你认为自己并不属于追求光明的新时代之辈,仍应句句反思,看清自己多么容易掉入「存心回避小我」的陷阱。话说回来,耶稣当然不是鼓励我们终日盯着小我不放,或是对那些妄念小题大做;毕竟,它们在本质上的确虚幻无比。请原谅我不厌其烦地重复这一观念;在知晓它们的虚幻以前,总得先看清它们的底细才行。这一观点在《正文》中再三强调,在此仅引用一段:
不愿正视幻相的人,必然受制于幻相;因为「不愿面对」本身即是对幻相的一种保护。你无需逃避幻相,因它伤害不了你。我们一起深入探讨小我思想体系的时刻到了,只要我们同心协力,这盏明灯便足以驱散小我的阴影;你既已明白,小我并非你之所愿,表示你已准备妥当了。……我们会在「小我的运作模式」这一课深入一段时间,只因你已将它弄假成真了,若想超越过去,不能不先正视它的存在。让我们静静地一起化解这一错误,方能超越错误而一睹真相。(T-11.V.1:1-3,5-6)
下面这一段,再次把我们领回《奇迹课程》的核心主题——省察心念。这几乎成了前面十几课最常见的术语了。耶稣不断对我们耳提面命,往内省察自己的心念是多么重要!如果丝毫察觉不到那些妄念,怎么可能将它们带到耶稣跟前请求修正?
(4)在练习今天的观念时,先闭起眼睛省察心念约莫一分钟左右,清清明明的,不忽略任何你可能有意回避的「小」念头。这在你练到得心应手之前,是相当不容易做到的。你仍会情不自禁地作出这类后天的区分。只是要出现于你脑海的念头,不论你把它归到哪一类,都是套用今天观念的最佳素材。
这可说是耶稣教导我们「奇迹没有难易之分」的另一范例。不论哪一种问题,奇迹都能迎刃而解,因为所有的问题都是同一回事。因此,即使看来无伤大雅的小小杂念,也切莫掉以轻心,因为它们可能隐藏了整套的小我体系,更别提我们自认为至关紧要的那些想法了。至于「后天的区分」,指的是区分「这个比较重要而那个不重要」的决定,或者「轻微的不悦不算什么,我对某人的怨尤才算严重」这类判断。
最后两段就如同前面所有的练习一般,耶稣同样温柔地提醒我们,把今天的观念套用在任何令自己不快或不安的事件上:
(5,6)练习时,先向自己复诵一遍这个观念,一有念头掠过脑海,即刻觉察它的存在,同时告诉自己:
我对于_____的这一想法,不是一个中性的念头。
我对于_____的那一想法,不是一个中性的念头。
同样的,每当你一觉察到令你不安的念头时,不妨套用今天的观念。下面建议的形式即是为此目的:
我对于_____的这一想法不是中性的,因为我没有任何中性的念头。
如果你练得毫不费力,一天不妨练个四、五回。若感到有压力,三次也就够了。只要心中一不自在,就该缩短练习的时间。
我们再次体会到耶稣是如何循循善诱地引领我们步上疗愈的旅程。他教导我们如何正视自己的念头,尤其该试着警觉令自己不安的念头,因为大多数人根本不允许自己感受到那种不安,更遑论去追溯心里的罪咎究竟是从哪儿来的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