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这本书我曾经读过,当时,我并没有很深的感触,也没有很深刻的印象,书中描写的女主角安娜卡列宁娜的结局是多么的悲惨,跟电影中的开头里的一个人栽下站台死去的镜头是一样的,安娜卡列尼娜亲眼目睹了这一切,她说了一句,那是不详的开始。
所有的源头只是那一眼,只是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也或者是那美好的邂逅,那个帅气年轻的男士给了安娜卡列宁娜幻想,让安娜卡列尼娜如飞蛾扑火一样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我只能说那就是爱情,在爱情中人都是盲目的,什么都看不清楚,什么道德观念都是颠覆的,为了所谓的爱情甘心成为嗷嗷待哺的“婴儿”,渴望那位男士给予最深刻、渴望的爱,可随着时间的流逝,爱情经受不住时间的考验,曾经色彩斑斓的爱情在时间长河中褪去了色彩,逐渐暗淡,甚至灰白。要是这个男主角沃伦斯基伯爵能多关注一下安娜卡列宁娜的情绪状态,为她多考虑,多为她着想,我想安娜卡列宁娜也不会选择从火车站台一头栽下去结束自己的生命,我想男主角也不会说一切都太迟了,失去太多了。
当然,这里面也包含了一个宗教色彩在里面,男女主角处在两个不同的宗教信仰里面,因此,在不同的宗教信仰生长的环境也是不同的,遇到的问题也是不同的解决途径,他们原本在意大利过得自由快乐,完全的无拘无束,无忧无虑,但是,自从男主角要求搬回到他们熟悉的环境中,安娜卡列宁娜逐渐出现了心理情绪疾病,在她多次对男主角控诉时,要求其关注时,却反而得不到一丝一毫的关注,甚至是斥责,还被男主角丢弃在一边,这时的女主角就完全关闭了自己,这就是男女主角出生和成长的环境的不同而导致的悲剧,而这些环境是带有一定的宗教色彩,当女主角求救的时候,而男主角却认为是无理取闹,这是双方忽视了对方的内心需求,这是无效沟通的结果。
在当时的环境中,男女主角的这种行为也是不能允许的,甚至遭到当时人们的高度指责,然而,他们被爱情冲昏了头,他们当时的需求只是爱情,他们根本顾不了当时的世俗观念,正如安娜卡列宁娜跟他老公坦言说,宁愿做情妇,她抛夫弃子,而男主角丢弃了官职,沉浸在爱情里。在整个故事里面,都是男主角主动出击,明明知道安娜卡列尼娜是有丈夫的,但还是纠缠到底,直到安娜卡列宁娜也沦陷,可结果来看,就只有安娜卡列宁娜受到了惩罚,而男主角最后反而没有受到惩罚,反而还重新入军,为国家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我再次看了这本书和电影,感触不同于以往,所以,受到的感悟也所不同,体现在三点。
一是读后感不同,第一次读安娜卡列宁娜的时候,我是按照老师规定的要求去读的,当时,我愤慨的是爱情,那轰轰烈烈的爱情是令人羡慕和向往的,因为,那个年纪对朦胧的爱情是充满憧憬和向往的,没有经历过,因此,是向往的,也没有很深入地想,为什么经历了爱情为什么还是这么悲惨的结局。我无法理解安娜卡列尼娜的心理活动和情绪状态,也没有达到那种境界。现在再读,我更多地是无奈,这种不被世俗看好的感情最终也是以悲剧的结局收场。
二是感悟层次不同。以前的感悟层次仅仅停留在爱情的表层上,而没有深入看到爱情背后的环境和时间,它们对爱情的影响也是有的,不会不存在的,并不是只有爱情就够了,原来还需要环境和时间的支持和考验,没有环境的支持,爱情也是无法生存的,没有时间的考验,爱情也是会褪色的。
三是与世俗对抗人物的悲剧。安娜卡列宁娜的勇敢地与世俗对抗最后得到的是悲惨结局,这种结局是时代下典型的产物,时代不允许安娜卡列宁娜这样的人物存在,最终也会以悲惨的结局而收场,但是,安娜卡列宁娜最终也没有屈服,她以她自认为的自杀方式无声地对抗世俗,她死后露出了一个轻松的微笑,那是一种释然,她获得了她认为的所谓的自由,她所向往的最后的自由,我们认为的悲剧对她而言是一种解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