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关系是教育领域的一个永恒话题,自古有之,只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内涵和表现有了很大变化。当然,还是有一些传统的东西留了下来。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人有三尊,君父师是也”,这些古语现在仍然被提及,或许其中的部分内容已不合时宜,但它所表达出的意思还是有一定的价值:尊重教师,并对教师有敬畏之心。
学生的安详恭敬则是尊重教师和敬畏教师的直接表现。安详恭敬,教学过程便和顺很多,教师能以较好的状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们,学生也能以比较好的状态接受老师所教的知识。学生安详恭敬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但这种师生关系总感觉缺点什么,大概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太明显,而学生的主体作用却没有体现出来。
安详恭敬其实是把教师放在一个比较强势的位置,把学生放在一个比较弱势的位置,形成了实际上的不对等。学生正襟危坐,教师侃侃而谈,这样的和谐更多的是表象,学生真实的感受、想法没有表达的渠道,心理就会压抑,师生关系就会出现裂痕。若这些裂痕得不到及时弥补,就会造成师生关系紧张,乃至影响学校整体学习氛围。
如今让学生做到安详恭敬很难。试想一下,让一个对你本没有敬畏之心的人,安详恭敬地对待你,可能吗?学生对教师的敬畏程度正在下降,安详恭敬便失去了基础。而这并不是一件坏事,因为过分的敬畏会适得其反,过分的安详恭敬对教育是弊大于利。
教师的无微不至似乎与学生的安详恭敬形成一种互补。教师不仅对学生的学习,对学生的生活、心理,甚至情感都进行着无微不至的呵护。教师的无微不至和学生的安详恭敬,是很多人追求的一种教育“和谐”,不过笔者认为这样的“和谐”在价值观和人生观多元化的今天,已经不合适了。
实质上,教师的无微不至和学生的安详恭敬,就是“保姆式教育”和“填鸭式课堂”。而 “保姆式教育”和“填鸭式课堂”正在不同程度地被否定,即便它们可以创造出较好的教学成绩,仍然渐渐被大众“抛弃”。
教育是复杂的,杜威说“教育即生活”,教育的复杂程度可以与生活相媲美。在日常生活中,最和谐的关系不是“我为你无微不至地服务,你无条件地服从执行”,而是双方平等的交流。所以,最和谐的师生关系,不是安详恭敬,也不是无微不至,而是这四个字:坦诚相待。
敞开心扉,与对方坦诚相待,是要有相当信任度的。教师和学生如果可以坦诚相待,就没有什么话不能说,就没有什么问题解决不了。而且双方还会因此成为真正的朋友,没有坦诚相待,就没有良师益友。
坦诚相待还让大家懂得相互包容,每个人身上都或多或少存在问题,学生是,老师也是。有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隐藏问题而不去解决它。比如前面提到的安详恭敬,学生有问题、有想法,就不好说、不敢说,问题会被隐藏。如果问题不在初始阶段被解决,势必会越来越严重,一旦突破“临界点”,问题就会发生质的变化,小问题会变成大问题。因此,相互毫不隐瞒的坦诚相待,是问题消灭在萌芽阶段的最好方式。
有时候,师生在坦诚相待的过程中会发生一些争执,乃至一些小冲突,这并没有什么,就好比生活中的家人、朋友会发生龃龉一样。从另个角度看,争执或冲突还是比较好的情绪宣泄途径。人不是机器,是感情动物,不会永远的谦恭、温和。争执、冲突是生活的一部分,也是教育的一部分。
这个世界,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师生之间没有绝对的谦让、敬畏,也没有绝对的无私。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大家是根据各自的角色定位,执行着不同的交流策略。不过,老师和学生有着相同的目标,双方是“利益共同体”,为实现目标,坦诚相待就显得尤为重要。坦诚相待这四个字才是师生关系的最好表述!
师生双方的坦诚相待,表示大家把对方当成最信任的那个人。在此基础上,老师和学生很容易达成共识。最重要的是,师生关系不再局限于表面的和谐,而是在深层次逐渐形成共同的标准和奋斗目标,这样大家才会自觉地在一个轨道上努力下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