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不如“蛙”

作者: 铭齐 | 来源:发表于2018-02-09 16:25 被阅读14次

你曾以为走出办公大楼就可以拥抱自由,却不得不面对一个又一个交流与应酬。

我们时常在工作中动手动脚,绞尽脑汁,最后昏昏沉沉地离开电脑屏幕,走出封闭的工作空间,深吸了一口大街上的凉风。本以为可以拥有一些私人时间的时候,又恍然惊觉今晚又有一场饭局要过,于是你拖着有些乏困的躯壳挥霍起了剩余不多的精力。

其实饭局酒席都是一些典型的事态,有时候我们甚至可以把其归类于“工作”。它们虽然常常让人脱层皮,却也只是偶尔来袭的大型副本,真正令人心力交瘁的,是那些隐藏在生活里无处不在的“每日成就”。

说到底,这些“每日成就”的内容不外乎就是与“人”打交道。

我曾经在某篇文章中写道:“每个人都孤独,只是每个人的孤独都不太一样罢了”。事实上每个人都讨厌孤独,所以为了让自己显得不那么孤独,于是你使劲儿地伤脑筋、花心思去了解别人的想法,维系每一份你在乎的关系。

这就是我们的“每日成就”,我们在与一个不熟悉的人接触时需要面对试探、揣测,抓住每一条线索,争取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了解他的性格、为人、身份、社会关系,然后用或赞美、或调侃、或炫耀、或吹捧、或恭维的方式去刺探他、接近他,或许你有你的目的,或许你只是想交个朋友,但无论如何,你也得巧妙地让一切看起来那么自然、不做作。

在面对一个人的时候,你若表现出不在意,那一定会被冠上“幼稚”的标签;你若表现出强烈的愿望,你一定会被对方所轻视;你若透露了你的目的,又会被认为是功利心太强;你若左右逢源,就会被吐槽过于圆滑;你若心如止水,会有人说你冷酷无情,你若感情丰富,又会有人说你矫情做作……

这些日常,你熟悉吗?无奈吗?理解吗?习惯吗?

和熟悉的好朋友一起,是不是会好一些呢?我姑且把“熟悉的好友”理解为“从小一起长大,一起蹲过坑、洗过澡、打过架、睡过觉、一起哭、一起笑,闹了矛盾又和好”的好哥们儿好姐妹,那么答案是肯定的,但却有了新的烦恼——

你会更在乎他的想法,会更用心地去体会他的感受,你不求你们的关系更进一步,但却没办法放任你们的关系退上0.1步。所以你会不自觉地去迎合、去照顾、去满足,你认为这是你应该做的,而这也确实是我们应该做的——于是我们都变得麻木了,渐渐地让自己变得卑微。

但事实上这正是我们的生存之道,我们如此存在,如此生活,如此面对。

我曾遇到过一些有趣的现象:

几个朋友聚会,一起吃顿饭,也不喝酒,时不时聊聊天,也不必讨论接下来要怎样去“嗨”,聊开了就顺其自然地找个地方唱唱歌蹦蹦迪,累了就各自回家家洗澡澡睡觉觉。没聊开就一边吃着,一边刷着手机,完了回到家还能有开一把游戏的时间再睡觉。

似乎这是一场无聊的聚会,我却感觉轻松惬意,身心舒畅。

而在许多的情况下,我们都需要把“团年饭”吃成“春晚”,每个人都要敬个酒,讲点段子,变成戏精逢场作戏,去问一些根本不感兴趣的事情,然后又回答一些根本不想回答的问题——仿佛只有这样荒谬的交际,才能显得不那么冷清和尴尬,才能维持“晚会”的气氛,才能过出一个“年味儿”。

其实我们都是受害者,被名为“社交”的歹徒绑架。

所以我们喜欢旅游,喜欢换一个环境,喜欢在一个陌生而安全的地方放空心思,放任自我,和几个陌生的路人随口聊侃几句,然后各奔东西。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没有需要维系的关系,没有需要深交的对象,我们可以君子之交淡如水,故以不至于被某种孤独弄得口干舌燥。

何乐而不为呢?可现实往往不随人愿。

我们在旅行当中,通常会带上自己的亲朋好友,会因为分歧而协调,有人作出妥协,最终下决定的一方也会以“成熟”的心态去更加照顾妥协的一方,以平衡团队之间的关系。而就算是独自旅行,也必须得面对各种各样的人群,因为我们是一个人,所以往往会更加珍惜每一个可以交谈的对象。

这时候,我才明白,原来这种“每日成就”已经流淌在了我们的血液里,让我们在任何场合都不自觉地扮演起或直率、或淡漠、或活泼、或沉默、或冷静、或感性的角色——尽管你心里多么清楚,其实这些短暂而尴尬的氛围都只是镜花水月,它是多么地没有理由,也没有意义。

我们尽力扮演着这个社会需要我们扮演的角色,却遗忘了自己内心深处的那一只渴望自由的“蛙”。

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一只“旅行青蛙”,我们经常把它称为“幺儿(孩子的意思)”,其实是我们内心深处住着的那个如孩童般纯粹的自己。

其实我们是羡慕那只“蛙”的,它的生活方式,除了在家里宅着看看书、吃吃饭,就是出门旅行,它拥有“我们”这个愿意为它收集三叶草,准备包裹和便当的“朋友”,它不需要去参加各种饭局,也不需要维系各种关系,更不需要玩那些无法推脱的社交游戏。

这种无忧无虑的生存方式,难道不是我们渴望的某种“自由”吗?

其实我们可以学习一下这只青蛙,它最大的优点不是设计者给它创造出的舒适环境,而是它能够明白自己的需要,也明白“我们”的需要。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逃离那些纷纷扰扰的法子,有时候只是需要把思路逆转过来。

若是在和朋友的聚会里,有人默默地呆坐不太合群,你可以过去问候,但若是对方没有做出你所构想的回应,那就让他自己待着吧!说不定人家只是想体验一把“蛙”的生活节奏呢?你想嗨就去嗨你的,他沉默就沉默他的,让自己开心才是最好的,你或许认为作为朋友,需要去关心,需要去带动气氛,可也许人家想要的只是一个人安安静静地眯一小会儿。

在与人的交往中,有一些流传千古的无聊“规则”,你可以不用抛弃它,但请把它用在你需要的地方,把它当做你在特定的场合应付的方式,而不是用来桎梏自己和身边的人那难得轻松的时刻,去给自己和朋友设定一系列永无止境的“每日成就”。

我们本就生不如蛙,何不悲喜自知,乐得清闲?

相关文章

  • 生不如“蛙”

    你曾以为走出办公大楼就可以拥抱自由,却不得不面对一个又一个交流与应酬。 我们时常在工作中动手动脚,绞尽脑汁,最后昏...

  • 养着蛙养着蛙,我就突然理解了我妈

    不如养蛙!谈恋爱不如养蛙!什么都不如养蛙!我只要我的蛙! 现如今的我,本该是过几年就得养娃的年纪,我却满心满眼都是...

  • 蛙生

    养蛙潮过后,不知至今还有多少人留下。 过去两个月,爆款来得像龙卷风,兴风作浪时来势汹汹,潮退时再不见暗涌。旅行青蛙...

  • 禅意蛙生

    灯亮时 你吃饭、做手工 你看书、写计划 灯灭时 你背着行囊 走向远方 爬树、登塔 观海、露营 那泛黄的枯叶 是你秋...

  • 等你不如等蛙,至少蛙会回来

    //1// 世界说大很大,说小很小 大到走了这么久,还没有跟对的人相遇, 小到围着喜欢的人绕一圈,就看到了全世界;...

  • 养娃不如养蛙

    少女的心总是难预测,不久前还在花钱和四个野男人谈着恋爱,现在就开始氪金当妈。世上最操心的总是母亲,即便是佛系游戏也...

  • 与其养蛙,不如打卡

    十二月中旬,我在趁早群做了一个关于“自律自由”的分享,便萌生建立群组一起打卡的想法。 一月初,我们正式开始打卡,两...

  • 不如且听蛙声好

    不如且听蛙声好 其实我是喜欢住乡下的,房屋宽敞,屋前屋后多少有点空地,随你做文章。白天黑夜,听听...

  • 《蛙无名》第57章:生的早不如拜师早

    “师父,我们回来了。”蛙无名远远的就看到了金蟾大师,大声地喊。 大家听到蛙无名的声音了,高兴地迎了上去。 “青铜族...

  • 蛙蛙蛙

    宋代大诗人杨万里有诗云:北人餐未惯,南食限犹生。 是的,我们应该属于“北人”,反正小时候在乡下,确实很少有人吃青蛙...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生不如“蛙”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xxqt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