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是变形的艺术,中国古典诗歌更是曲径通幽,隔山打牛,言近旨远,往往靠意象、意境说话,借助于各种修辞艺术。在表现上,云遮雾罩,点到为止,也有耐人寻味之功。
由于专制主义的千年禁锢,思想言论长期受到限制,文人难以自由表达,不敢直抒胸臆,为了避免和现实政治发生冲突,诗人们只好拐弯抹角地说话,其诗歌语言往往也是讲含蓄、重暗示、忌直说,思想内容上多是蜻蜓点水式的寄托、讽喻。中国古代大量的抒情诗歌,很少有厚重的内容,多是和个人遭际、家国情怀有关,从中能看到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灵空间和精神走向。
考查诗歌鉴赏能力是不是一件很扯的事?诗歌重在“悟” 而不在“解”,真正的好诗只能接受,无法理解,你不知道它是怎么来的,谁又给了作者如此的灵感与智慧。
语言对于美是有限的,无力的,对于承载大千世界的真理更是微不足道的。
南宋严羽借禅喻诗 :“ 大抵禅道唯在妙悟 , 诗道亦在妙悟 。 ”
诗歌的价值主要在于审美,在意象、意境的组合中给人一些启示和慰藉。
中国诗歌往往只表现情绪、传达情感 ,与现象世界密切合作,与本体世界关系不大。它是感性的、直觉的,如果用分析、归纳与综合的理性思维去规训感性、直觉的艺术思维往往会适得其反 。
用逻辑去规范美感,本身就是对美的伤害。
学习语言知识和形成语言能力是不同的,就像懂得浮力原理和会游泳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问题一样。我们要培养的是会游泳、会自救、有能力的人,而不是懂得浮力原理的空头理论家,知道修辞手法的修辞学家。
与其那么出力不讨好地训练诗歌鉴赏试题,不如让学生尝试写古代诗歌。
写得好古诗的一般都是读得懂古诗,而读得懂古诗的不见得写得好古诗。
道理很简单,成天讲游泳理论,看人家怎么游泳,分析泳姿是蛙泳还是狗刨,没多大意思,不如到水里多扑腾几下。中国从来不缺空头理论家,缺的是真正的实践家。
有人说,学习语言和驾驶汽车一样,重在上路实践,机械原理没必要知道那么详细,会开就行,维修有各地的4S店、服务部。学习语言不能把学生变成修理工,变成修辞语法专家。
诗歌是审美的,会写诗的学生,审美能力一定不会太差,因为善于发现美的眼光一定来自于美的心灵。
现在的诗歌鉴赏试题多不告诉学生关于作者的种种情况,写这首诗歌时候的个人境遇以及时代境况,然后就弄一些莫名其妙的选择题和主观题去训练,学生只好盲人摸象式地瞎猜瞎蒙。这不仅仅是读懂诗歌的问题,而是对阅读常识的尊重问题。如果继续这样下去,学生恐怕对古诗的兴趣也就丧失殆尽了,何谈什么“继承传统文化”?这才是最麻烦的。
所以,我觉得多年的语文诗歌鉴赏考查实在是一件很扯的事,因为它扼杀了真正的审美,用标准化的解读代替了个性化的理解。
考查诗歌鉴赏能力是不是一件很扯的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