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夏班长推荐给我的一本书,用了一周清晨时间,把这本书读完。书并不厚,内容也不是很长,但是我用了一周的时间,原因是每读完一个故事,总会回味很久。
《竹峰寺》这篇,讲述了“我”因老屋被拆,希望择一处,安放过往。故事中套入了竹峰寺的历史,蛱蝶碑的由来,以及动荡时期僧人保护蛱蝶碑的故事。最后“我”找到了被藏起来的蛱蝶碑,把寄托“我”念想的老屋钥匙藏在了蛱蝶碑旁。
老屋没有了,这钥匙就是我老屋最后的联系。这东西像一个U盘,曾经关于老屋的记忆都储存其中,所以这钥匙不舍得扔,我想把它藏起来,藏在一个无人知晓,千秋万载不会动摇的地方。只要我不去取它,它就一直能藏着,但我又不能把钥匙扔进湖中或悬崖,必须我想要取,能够取得到,我什么时候来取不一定。但这种可能性要保留这一点可能性,将我和他永远连接在一起。
对于作者来说,有一处安全的地方,可以存放自己的记忆,这样不管世间事物如何改变和消失,可以寄托记忆的物件,如同一个储存器,将永远的保留。失去也不在失去,因为“我”知道,它在那里,安安稳稳地。所以不管是大学图书馆藏起来的镇纸也好,藏在竹峰寺里的钥匙也好,都是“我”的曾经。
人们面对外界的变化,作者在这篇故事里给出的答案是——藏。我们之所以是不同的个体,除了物质生命特征不同以外,还有一个就是无数的经历,记忆、情感,形成的意识生命。这样的生命是独立的个体。物质生命会消逝,但是如何证明这些生命的个体都是存在的,永远在世间不会消亡呢?把无限的记忆、情感存放在一个可以永远不消失的小物件上。如何让小物件不消失呢?首先要保证隐秘性,不被发现,就不会被消灭。不被消灭,就提供无限的安全感。然后要保证可以在物质生命消亡之前,可以随时拿取。供缅怀、供回忆、供分享。它成为记忆里的锚点,恒定,提供安全感。
我也喜欢藏东西。小时候收集的雨花石、纪念币、衣服上漂亮的“宝石”、荣誉证书、旅行的车票、景点的门票…… 它们装在不同大小,不同材质的盒子里,再收拾到一个箱子里,跟着我从老房子到新房子,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
故事里有个细节,有一段是回忆坐车上下班路上,看大树的两面。突然有一天树没了,印象特别深。漂泊感,和不确定的感觉瞬间袭来。
我的小学前三年是在一所大学里的附小里度过,后三年因为搬家转学到了另一个小学。等我中学毕业,听说之前的附小因为大学合并,被推了。等大学毕业,听说后来转学的小学因为在风景区,所以被规划掉了。再等工作几年,从外地回家和同学聚会,听同学们说,初中升级,和其他学校合并,校区也不存在了。聚会后的两年,听说我毕业的大学升级,也合并了,原校址留给了旁边的高中。我曾经和同学开玩笑说,如果要查过往的档案,这些都不存在了。就如同我的成长历程,也不存在。一条射线,没有了开始,缺失中间,只知道继续向前,也不敢回头。回头,不知来路,漂泊无定。
所以,对于作者来说,藏是应对不断变化的外界社会的一种方式。而我的链接,在我的一个个小盒子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