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描,第一次听到这个词,调动脑子里的前概念知识,是不是深入地描写呢?不懂就问度娘,上百度搜了一下,原来深描是这么回事。" 深描 " 是由英国哲学家吉尔伯特 · 赖尔在解读 " 抽动眼皮 " 这一问题时提出的一个观点。" 深描 " 是与 " 浅描 " 相对的概念。假设有两个人都在做 " 张合眼睑 " 这一动作,不同的是,一个生理性地抽动眼皮,另一个人正试图用抽动眼皮这一动作向他人传递密谋信号。作为动作,这两者是相同的。记录者如果把这两个人的动作都仅记作抽动眼皮的话,就是浅描;而若将第二个动作记述为 1 ) 有意地;2 ) 向着特定的某人;3 ) 传达特殊的信息;4 ) 按照社会通行的信号密码,以及 5 ) 没有受到其他在场者的察觉,就是赖尔提出的 " 深描 "。
深描,就是通过观察者适当的“剪裁”,生动、鲜活、完整地对事件进行描述,呈现事件的本质,让事件本质处于无蔽状态,让本质以本来面目呈现。
魏智渊老师说,好的现象学描述有三个特点,一是冲突。冲突是故事最重要的元素,没有了课堂上学生的认知冲突,以及老师与学生的“冲突”,就不可能形成故事。二是主题。现象学文本的意义源于对主题的挖掘,而在一节课中,潜藏着许多可能的主题或问题,比如课堂的节奏、最近发展区、高难度原则等。三是背景。现象学文本,是将冲突与主题置于丰富的背景之下,唯其如此,这个文本才能独一无二。现象学描述考问的是教师的专业素养,与教师的“个人化知识”紧密关联。
郝晓东老师写的2011年度生命叙事《行走在路上》就是根据现象学描述的。郝老师的生命叙事,是强盛的,丰厚的,干国祥老师评价说是一种“立”的风格,是一种壮的阅读。郝老师在文中引用了狄金森、杜威、冯友兰、易中天的名言,可见这一年的阅读收获有多大!郝老师的阅读源自网师而不止于网师,始终和网师保持紧密的互动。海南的支教生活,远离妻女,朋友,在孤独的异乡,在南国的风情中,阅读也往往能够超越于琐碎生活,更加勇猛精进,干国祥老师说,这是一个见山非山的必要阶段,经过这种修炼,才能在平常的生活中,也终不失阅读者,啃读者的本色。
课堂是一个焦点,2011年的研课是郝老师成长的一个支撑点。为了把课上好,多少个不眠之夜,多少次的几易其稿?郝老师用极其认真的态度对待每一次的活动。每一次的机会都是争取来的,为什么要承担这么多?明明知道生活中的事务緾身还要把网师的各种活动缆过来。因为郝老师知道,承担即成长的道理。不去承担,不去磨练,可能永远也不会长大。这一点我就很惭愧,平时新网师有什么活动都是靠抢的,有时候我明明有机会抢到的,但内心总是不敢迈出这一步。我心中充满了顾虑。正如郝老师所说的,在罕台共读时,一直在沉默,只因浅薄。但在2011年,郝晓东老师作为研课的主持人,是被逼上路的,在这一年里,他逼着自己读前面研课的成果,逼着自己读王荣生等人的语文课程理论。这一年,是他收获硕果的一年,也是他转型升级的一年。
郝老师这篇生命叙事是厚重的,为什么会打动别人。因为里面具备了深描的手法。郝老师用深描的手法把自己渴望成长的本质显现出来,拼命地阅读,拼命地努力,就是为了让自己的生命发生裂变。正好有海南支教这丰富的背景,经常要听课,经常要讲座,经常要给大学生写信,这些都是绝好的锻炼机会,虽然远离家乡,但支教的生活有苦也有甜。文中具备了冲突点,在新网师遭遇了许多困惑,发展遇到瓶颈,这时逼自己做主持,挑战自己,在自感实力不够的同时,逼自己啃读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类的书籍。这一年的主题就是阅读、成长。2011年,对于郝老师来说,是自我觉醒的一年,是深度阅读的一年,是不断自我启明的一年。郝老师在阅读中如鱼得水,收获了额外的奖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