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发源于古印度,在亚洲地区广为传播。西方不是盛行基督教和天主教吗?佛学在西方应该是很小众的一种文化吧。这是我听说西方佛学这一名词后的第一反应。
实际上,美国就有很多人在学佛,而且还可以说西方已经形成了一整套佛学体系。更难能可贵的是,西方这一套佛学体系把亚洲佛学中那些“超自然”的因素都去掉了,没有了六道轮回、因果报应、神通这些东西,就是一套哲学思想加上冥想训练,应该算是一个现代版本的佛学。
我今天所说的西方佛学的知识都来自于《为什么佛学是真的》这本书,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著名思想家、前总统克林顿智囊罗伯特•赖特,他是进化心理学学者和科学作家。他的这本新书是今年八月份刚刚出版的,目前还没有中文版本。而我了解的内容都来自于万维钢老师精英日课里的文章。
那我们就言归正传,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聊聊西方佛学对一些佛学理念的有趣理解。
一、什么是苦?
佛教的基本教义是为了解脱众生脱离苦海,那什么是苦呢?
有人说人生来说是受苦的,也有人说你舍弃执着就不会觉得那么苦了。事实上每个人对苦的理解都不同,有些人所谓的苦是有形的,比喻辛苦的劳作,简衣素食;有些人的所谓的苦是无形的,比如内心的煎熬、欲望的不可达。
那西方佛学认为的“苦”是什么呢?根据对传承佛教的巴利语中“苦”词的考证,苦还可以翻译成“不满足”。我们知道最早的佛经是用梵语写成的,但是梵语现在已经失传了。而这个巴利语是现今与梵语最接近的语言,那我们是不是可以猜测巴利语中苦的意思是最符合佛陀愿意的呢?
“苦”就是“不满足”。那么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能不能找到苦即是不满足的合理解释呢?
二、快乐和烦恼都是错觉
进化心理学实际上一种思维方式,它认为人既然是进化的产物,那么进化就必然会在我们的心理上打上一些烙印。人的各种情绪其实就是自然选择对我们思想的编码,让我们对外界环境做出一个“好坏”的判断。
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来看,人活着的目的是为了基因的传播。我们为了获得生存权和和生育权而一生不懈地努力着。大多数时候我们对传递基因这件事情并见得兴趣十足。我们甚至会对一日三餐的生活方式感到厌倦,也可能会抛下工作,去观赏大自然的风光,做些与传播基因无关的事情。
但是自然选择却有办法让人类乐意去做一些有利于基因传递的事情,那就是给你制造一些快乐体验。如果做这件事情有利于基因传播,你就会感觉快乐,你下次还愿意这么做。比如,看到美食,你会兴奋,吃饱喝足会让你感到满足。找到性伴侣,会让你觉得幸福。打败竞争对手,会让你有胜利者的喜悦。
如果做这件事情对传播基因有害,比如有危险、有毒、被打败,你就会感到痛苦难受,你下次就不会这样做了。
事实上,大多数情况我们就是为了快乐而去做一些事情的,根本不会考虑到传播基因这个目标的。为了让你有持续的动力去追求快乐以达到传播基因的目的,自然选择还将快乐设定为一种短暂的体验。
这一点我觉得比较好理解,因为快乐是短暂的,才促使我们不断地去追求让我们感觉快乐的事物。如果你饱餐一顿,就能获得终生快乐,估计生活就太没意义了。你必须不断地努力去做那些让你能获得快乐的事情,人生才显得有意义。
自然选择还将大脑设定为更专注于获得快乐的事情,而忽略快乐是短暂的这种感知。这个设定就非常有意思了,如果忽略快乐是短暂的这一事实,就自然产生了追求快乐体验的原动力了,同时有利于基因传播的事情也自然而然地在不断进行着了。
这样说来,自然选择关心的根本就是基因传播,只不过把快乐当做诱饵,让我们在无意识中做了许多有利于基因传播的事情。
人生永远在追求快乐,偶尔得到了也是短暂的。事实上在追求快乐的过程中获得的快乐,往往多于我们做成那件事情之后的快乐。这也就解释了当我们获得梦寐以求的财富和地位之后,并没有我们想像的那样快乐。
原来快乐也只是一种错觉,传播基因才是我们真正要做的事情。
这就是佛陀所说的苦吗?永不停歇地追求,追求的是那昙花一现的快乐,而且怎么追求也不会满足,就像名望和财富。所谓的快乐,只是一个错觉而已。
既然情绪是自然选择对思想的编码,那么就有可能出现编码错误的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环境变了,编码没变而出现错误。比如,在物资匮乏时代,高糖、高脂肪食物有利于我们生命的延续。到了现代社会,过多地摄入这些食物就会对我们的身体造成伤害,但是我们身体的编码还没有修正过来,依然会对高糖、高脂肪食物怀有特殊的“感情”,这种喜好的感情在现在看来就是一种错觉。
第二种错误叫做“假阳性”。假如说有一个原始人在野外行走,忽然他听到草丛中有声音,你说他会怎么反应。这个声音99%的可能性是风吹的,也有1%的可能性是草丛中卧着一只狮子。我敢断定这个原始人才不会管草是什么原因而动的,都会一跑了之,万一是狮子呢?那可是要命的事情。虽然他有可能把风吹草动也当成狮子,但这种错觉却有可能救他一命。自然选择要的就是这种效果,它根本不关心你做过多少次“正确的判断”,只关心你能不能生存下来传播基因。
这种风吹草动害怕的情绪在原始社会很管用,但是在当今社会就会导致我们的各种焦虑。我们整天担心这个,担心那个,却有可能都是瞎担心,因为我们的情绪并不能反映真实的世界。而且在这种种的情绪中错觉实际上比我们想像的还要多。
因此,佛说,人生充满了苦,而烦恼都是虚幻的。
三、五蕴皆空是指什么?
五蕴到底是哪五个东西呢?反正中国佛学里的五蕴我是没搞懂,因为众说纷纭,而且玄玄乎乎的,我也搞不明白。而赖特在这本书里却说的非常简单。五蕴,是构成自我的五个东西,中文叫色蕴(人的身体)、受蕴(人的基本感情)、想蕴(人的基本感知,比如视觉、听觉、嗅觉)、行蕴(想法和行为)、识蕴(人的意识)。
那什么是五蕴皆空呢?佛陀是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让我们明白这个道理的。
首先说色蕴。如果说身体是你的,那么你应该能够控制你的身体。但是当你生病的时候,你能说让病好就好吗?同样的,如果你长的太矮,你能说让自己长到理想身高吗?实际上,身体虽然是自己的,但有时候却不是由自己控制的,也就是说你的身体并不是“你”的一部分。
类似的道理,说到受蕴。人的基本感情也不受自己控制,当我们痛苦的时候,想要不痛苦也不行。所以感情只是“影响你”的东西,并不是“你”的一部分。以此类推,佛得出的结论就是五蕴都不是自我。
“自我”根本不存在。但是我们都知道笛卡尔有一句名言“我思故我在”,他的意思是说,即使我无法确定世界上其他东西是不是幻觉、到底存不存在,而我总知道我是存在的——因为我正在思考,如果我也不存在,那么在思考的这个是谁呢?
那么“我”到底存不存在呢?佛没有说,或许“我”是五蕴之外的一个什么东西。有人说,仅仅用智力去研究佛经是不能真正理解的,你必须通过修行,达到一定的境界,才能真正体会佛陀的意思。
但是我们能够明确知道的是,“我”的确不是自己的国王。而所谓的“自我”只是一个幻觉——我们至少可以说,你并没有一个“单一的”自我。
现代科学研究证实了,我们的大脑中并非只有一个自我,而且在头脑中做决定的也不是我们的意识,而是决定做出后,意识来给决定找一个理由。也就是说,做决定的是一个自我,找理由的又是另一个自我。那到底哪个“自我”说了算呢?
这样看来,我们常说的那个“叙事自我”根本不是一个总统,而更像是一个总统发言人。如果这个负责对外发言的自我根本没有决策权,那他为什么还要想办法找到一个合理的解释呢?赖特说,这就是进化给我们设置的功能。
不但如此,大脑有时候还会故意忘记自己做的不好的事情,只记得自己优异的表现,这就是在叙事自我描述下的那个“我”总是令我们自己非常满意的原因。
如此看来,大脑并不擅长与这个世界做精确交流,大脑爱做的事首先是欺骗自己,然后再欺骗世界。”自我是一个幻觉“也就不是空穴来风了。
写到这里,我突然体会到元认知能力的厉害之处了。我们的确需要一种超越自我之外的元认知能力,来分辨自己的思维是否正确;我们的体验是否是这个世界的真实反应,我们做出的决定是否是针对于这个真实的反映做出的;我们是否在做我们真正想要做的事情;在这众多的自我中,哪一个才会让我们追求到更恒久的快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