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来惭愧,作为汉语言文学的学生,鲁迅先生的作品我读的少之又少。总觉得这样一个神圣的人,写的神圣的作品,太过庄严,不能随意“亵玩”。或者说是自己心中有太多的包袱,总担心,对不住自己的专业和鲁迅先生的精神。
前段时间给学生上了一篇文章,是萧红写的《回忆鲁迅先生》。其中有一点批注,我印象极为深刻。在萧红的笔下给我们再现了一个活生生的鲁迅,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平凡的鲁迅。也正因为平凡,才能凸显其独特。
是啊!从小到大,被灌输的都是先生神圣、庄严、不可侵犯的一面。自己也正如很多学生一样,提到鲁迅竟有些“畏惧”。
“我抚摸着鲁迅的每个黑色的字,每个带血的标点,想着那无边的黑夜和黑夜里的点点微光,这代表了迄今为止文化启蒙的最高成就的小说,是鲁迅对中国国民劣根性的犀利批判,同时表现了对他们深沉的爱,无关华丽,更无期期艾艾,有的只是深刻到灵魂里的沉痛与悲凉,无论哪一段都是那么精致厚重尽见匠心。”(语出肖培东老师)
有一位老师在上《祝福》这篇课文的时候,采用模拟法庭的形式,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尝试。一位学生扮演祥林嫂,做原告,多位学生分别扮演鲁四老爷、四婶、祥林嫂的婆婆、柳妈、还有作者等等,然后由“祥林嫂”控诉,要求同学们从文中找出相关证词……这一设计实在是精彩。教师备课时,不断接近文本是很重要的,但如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又从容淡定地接近文本,我想更重要!
弱水三千,我们只取一瓢饮。
一节课的时间你讲任何的精彩点都会走失其他的精彩,经典永远是讲不尽的,而且任何一种硬性的教学都有可能将学生的思维硬性纳入凝固化的定论中,从而阻止了他们对文学作品的创造性开发。所以讲经典,最精彩的是,在经典中不断的衍生经典。两位名师最大的相同点,就是永远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审视另一个巨人,不至于让自己低在尘埃里仰视,这么痛苦。
肖老师,不仅有萧红无拘无束的自由思想,更有契科夫的简洁干练的语言和思想。
用问题去引出学生的答案,再让学生回归纯粹的文本,安静地阅读15分钟,审视自己最初的答案。用精彩的追问,结合文本打开学生思考的大门。实在是精彩!
课堂最怕没有意外,语文老师最怕缺失发现和捕捉意外的眼睛,老师的眼光既要落在文本的细微处,又要在课堂的时空随处流转,还要能在静止的文字里读出生动,找到教学点。
老师不做阐释,只想和你们一起静静地阅读。冲破那份隔膜,也是从现在开始……
读书笔记|学习名师备课(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