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烟花
我喜欢烟花,它有神奇的魔力。小小的导火索一点即燃,“嗖”的 一声绽放在黛色的夜幕里,五彩缤纷,煞是耀眼。
孩子亦然,只要你找寻到足以点燃他们热情的导火线,他们自会绽放成课堂上最美的烟花。
上周五的语文课,我们学到蒲松林的文言小说《狼》,小说篇幅短小,结构紧凑。尤其作者构思极其巧妙,前后勾连,环环相扣。
为了让学生也能够体会到作者的这一精妙的构思,我抛转:“同学们看,咱们这篇文言小说,语言简洁,但极富张力。伏笔照应,前后勾连。”
“比如:文章第一节,‘晚归’则意味着路上行人稀少或者没有,所以屠夫必然孤立无援,害怕是自然,因此,下文有‘屠惧’、‘屠大窘’、 ‘恐’等词句。再者,因为是屠夫‘归’,所以当然是‘担中肉尽’,也才有后来屠夫与狼的肉搏,也才不至于人入狼口。瞧!这就是蒲松林作品语言的魅力所在。难怪郭沫若先生评价他文言小说集《聊斋志异》时说道: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同学们有兴趣可以课后找来读读哟。”看,课外的整本书阅读或许也有了着落呢。
“接下来同学们是不是也能从第一节中找出一些能体现作品语言特点的词句呢?”我热切地望向大家。
思考片刻,一只只手如雨后春笋般举了起来。
有的说:这里说遇到的是“两狼”,所以才有后文两狼打算前后夹击来攻击屠夫,才能表现狼的狡诈特点。
有的说:狼“缀行”,足见狼的贪婪本性,预示:他们不是屠夫一两根骨头就能打发的,所以后来的“后狼止而前狼又至”就不足为怪了••••••
同学们积极性特别高,一个个瞪大了眼睛盯着文本,作深思状。
末了,一个平时不大作声的孩子也缓缓举起了手。不忍打消他的积极性,我喊了他的名字。
他站起来,怯怯地,又表现出很认真的样子:老师,我觉得“屠夫”这个词也很巧。
“你是说人物的身份对吗?”他看着我点点头。我用期许的目光看着他,示意他具体说说。
“老师,我觉得正因为人物的身份是‘屠夫’,所以才能借助屠刀来杀狼;正因为是屠夫,对一些血腥的场面也算习以为常,所以才有后面的‘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和‘屠自后断其股。’我就不敢。”说完,抿嘴一笑。
一想,是啊,讲得多有道理啊。我听了连连颔首,同学们也点头表示赞同。
看,二十来字的开端部分,孩子们几乎扒拉出每个字的无穷张力。他们联系自己的切身体验深刻体会到文章前有铺垫后有照应的特点。课堂上思想的火花四处迸溅,我欣慰地笑了。
诚如肖培东老师所说:“生命需要去唤醒。”只要为师者用心、用情、用智慧去点燃这些年轻可爱的生命,他们一定会绽放成花的海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