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邻居有位爷爷五十多岁了,没有子童,和同样岁数的妻子相依为命,男的在外做小买卖挣钱,妻子在家洗衣做饭,心灵手巧,做的一手好针线活,特别是鞋底纳的好,打的疙瘩整齐大小一致,有时也给街坊四邻做手工,生活还算过得去。爷爷能吃苦脑子灵活,总能找到挣钱的营生,他发现当时在孩子们之间流行溜模子,先是趸了走街串巷卖,慢慢的自己刻模子,烧模子卖。孩子们只见过卖模子的,还不知道模子是怎么做出来的,都觉得好奇,经常到他家围观。他人很和蔼,不但不轰人,还乐呵呵的边做边给孩子们讲制作过程。小院经常充满欢声笑语。
他在自己院子里,垒了一个一人多高,类似窝头形状的土窑,制作时,先到地里挖胶泥(不含沙土的大块泥),用独轮车推回家,趁湿捣碎,加水和软,在石板上用力不停的摔,摔一会揉一会,交替进行数次,直到胶泥像包饺子面团似的揉软为止,这可是个力气活,胶泥又硬又粘,要想和好不容易。
他把揉好的泥整齐的放在石板上备用,从屋里取出母模子(也就是模子的反面图形),取一块揉好的胶泥,做成饺子剂大小的剂子。取一小剂揉园放在母模子里用手掌压实,再将周边多余的泥用高粱杆做的工具(将一段高粱杆劈开,用其中的一半)小心翼翼的,跟母模子边缘垂直将多余的胶泥刮下。这是个技术活,要求模子周边要光滑和面成九十度角,如果刮斜了,溜模子时跑偏,跑不远。
母模子正面,刻有各种图画,都是武戏里的内容,有三国里的赵云挑滑车的画面,关羽张飞的故事等。刻完晒干,然后放窑里,装满用泥封口,架劈柴大火烧一天一宿,停火等窑彻底凉了在开窑。
开窑时,小孩子们早早来到窑前,蹲在地上静静的等待开窑的那一刻。随着窑慢慢打开,粉红的模子露了出来,两只小手各拿一个对敲,发出清脆的声音。一只好的模子是:不但敲击声音清脆悦耳,外观还不能有裂纹扭曲。这样溜起来才跑得远。
模子被一个个小心的取了出来,把裂纹八半的挑出来扔掉。好的一摞摞码一边,孩子们用小手挑图案好看清晰的,溜溜园的没有裂纹的买。有的买一套图案的。
大家买完后,抱着模子找一个平坦的空场,用笤帚把地扫干净,找一个长方形的整砖头,一个半拉的,将半拉的戳起来,长方形的整砖一头放在半拉砖头之上,另一头放地下,形成一个小斜坡,孩子们手拿模子,按顺序把模子夹在食指和中指之间,在最高头松开两个指头,模子顺着砖的斜面自然往下溜,溜得最远的为获胜方,如果扎着别人的模子,那更好了,直接赢走。溜时小孩们非常认真,想让模子上那就上那。有的小孩赢一大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