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内某知名高校科研机构组织了一场针对某款消防大数据应用平台系统的推介活动,专业研究公共安全的教授学者们介绍完系统设计理念和框架内容后,受邀参加活动的各省消防总队、支队的领导不约而同地提出同一个尖锐问题,系统设计出色,功能设置完备,切入消防工作实际,但要想让平台真正能够发挥作用,海量的真实数据从何而来?
显然,相对于大数据应用,对于在实际工作中真实数据的采集、分析、管理和更新等问题,国内最高学府的专家们也没有更好的办法。要知道,现在任何一个商业APP获取一个强粘性用户的成本从几十元到上百元,甚至数百元,这还不算后期数据分析、维护、更新的费用,但是如果没有真实有效的海量数据(活数据),设计再好的大数据平台也只是“空中楼阁”、“水月镜花”。于是,推介活动的后半部分讨论环节毫无悬念地从对系统本身特点的技术讨论演变为对目前各类数据采集方式的“控诉”和对数据真实有效性的“声讨”。
然而,这是否意味着现阶段在消防社会化管理领域大数据应用就只好裹足不前了呢?显然不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互联网+时代,人们的思维方式及生活模式都发生巨大改变,各种火灾事故致灾因素也随之发生显性和隐性变化,反思包括群死群伤恶性火灾事故在内的各个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几乎无一不是因循守旧的思维方式和落后的管理模式带来的恶果。因此,仍然停留在市场经济初级阶段的消防安全管理模式必然无法适应当前现实形势需要。
要想真正解决社会消防安全管理的现实难题,首先要找出社会消防安全管理的“痛点问题”,即:1、火灾发生前,严重火灾隐患或消防违法行为未能得到及时发现并整改。2、火灾发生时,现场人员缺乏必要的应急处置意识和能力,导致灾情扩大甚至人员伤亡。如何在现有经济社会发展条件下实现对火灾隐患(消防违法行为)的实时监控和及时有效整改?如何提高公众在火灾事故时的应急处置意识和能力?这些问题,在大数据理念指引和互联网技术支撑下是完全有可能得到有效解决的。
比如,可以设计一款简易好用的APP,手机用户可以通过APP对身边的火灾隐患和消防违法行为进行实时记录和上传,并可以通过手机软件即时了解到所在建筑或场所的火灾风险,火灾发生时,火灾发生地点附近(比如1000米范围内)的手机用户可以即时收到报警信号,甚至可以在APP的指引下,采取正确的应急处置措施或选择安全的逃生路径。
在这个过程中,涉及大致以下几个方面的数据采集和处理:1、建筑和场所的基本信息;2、数字地图;3、人员自身情况的信息;4、城市危险源信息;5、城市水、电、燃气、热力等管线信息。至于如何解决数据来源的问题,简单来说可以分成三个层面:1、建筑和场所的基本信息可以来源于公共安全监管部门或第三方商业机构的专项采集;2、市政建设工程的安全数据可以来源于市政部门的数据共享;3、人员信息来源于APP使用者的自愿登记。这里最难的应该是第3项,同时这款APP的适用性和受欢迎程度是不容忽视的关键性问题。
在现有条件下,面向最广泛公众的消防大培训可以在最大程度上解决人员信息数据采集和APP应用吸纳的问题,前提是我们必须调整培训工作的组织思路:1、“此培训非彼培训”。传统的消防培训仅满足于到场率,不问实际效果、没有后续信息跟踪,只能是“雨过地皮湿”。而将要应用于大数据系统的大培训至少应该可以做到:所有参加培训的人员手机绑定APP,培训时讲授到的消防知识和技能在APP中均有介绍,可供查询和复习。2、“培训只是建立关联的开始”。培训结束后平台将继续通过APP与已参训人员发生关联,通过某种激励机制(比如类似于电子竞技游戏的正反馈)使其完成系统设定的任务(如发现火灾隐患或消防违法行为及时记录并点评等,进而可以对建筑和场所的消防安全建立相对真实的消防安全状况评价体系,为人群消费、公众保险等经济活动提供免费或有偿服务)。3、“培训是完全开放的无障碍的”。就如同免费运营是互联网思维下重要的商业模式一样,完全立足公益的公众消防培训应该做到完全开放并且可以让公众毫无障碍地参与进来,这就需要在培训活动的品牌推广等方面着力运作。
可以想见,未来,在政府、监管部门、企业、科研机构和公众的共同参与下,以大数据为技术支撑、以大培训为组织先导,积累巨量的社会公众人群关注并加以共同运作,打造出一个真实鲜活的消防安全社会化数据平台,必将会为社会消防安全管理和城市社会火灾防控产生积极有效的作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