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苏格拉底的申辩》——柏拉图

《苏格拉底的申辩》——柏拉图

作者: 生如诗歌 | 来源:发表于2018-11-02 22:33 被阅读0次

    世上有不少苏格拉底的故事,但是,你到世界上的任何一家图书馆,都找不到苏格拉底自己写的一本书,苏格拉底自己写的一篇文章,甚至苏格拉底自己写的一张纸。苏格拉底自己连一个字都没有留下来。我们听到的苏格拉底的故事,主要来自他的两个学生的记录,一个是柏拉图,另一个是古希腊的历史学家色诺芬。柏拉图在很多篇文章记录过苏格拉底的言行,但要从那么多篇里选一篇最精华的,那就非此篇莫属了。

    一、故事:德尔斐神谕

    苏格拉底有一句名言,很多人都会挂在嘴上。苏格拉底说:“ 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 ” 但是,我告诉你,很多能背诵苏格拉底金句的人,恰恰是要被苏格拉底狠狠地批评的。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在古代雅典城外的一座山上,有个德尔斐神庙,神庙里供奉着太阳神阿波罗,相传那里的神谕最灵验。苏格拉底有个学生叫海勒丰,是苏格拉底的死忠粉。海勒丰有一次跑到神庙里去求谶,他问:“世上有没有比苏格拉底还聪明的人?”神谕说:“没有。”

    海勒丰回来,就把这话告诉了苏格拉底。如果你是苏格拉底,当你听到神谕说你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你会如何反应?很多人会欣喜若狂吧,赶紧发个朋友圈,好让大家点赞。那么,苏格拉底是怎么反应的呢?

    苏格拉底的第一反应是:“不会吧,我自己觉得毫无智慧,但神不会说谎啊,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会不会是神搞错了?他想了个办法,要去亲身印证一下,看神谕到底对不对。

    你看,这就是苏格拉底的过人之处。他连神谕都敢不相信。他这么做是对的。德尔斐神谕确实很灵验,但是,神庙的祭司们每次都会叮嘱,每一个祈求者都必须对神谕作出自己的判断。你发现没有,算命的都是这么说的。他们从来都没说错过,错的是你的理解。

    苏格拉底想知道神谕到底是不是对的。他先去找了一位以智慧著称的政治家,跟他交谈之后,发现此人其实一肚皮草包。他又去找了最优秀的诗人、手工艺人,发现他们都一个德性,都是自己觉得出类拔萃,因为有一技之长而沾沾自喜,个个以为一切全通。最终,苏格拉底想明白了,神谕讲的是对的。他说,跟别人相比,我一样一无所知,但我和他们不一样的地方是,别人不知道自己的无知,而我知道自己无知。知道自己无知的人才是最有智慧的。

    这段故事听完,你就有所感悟了。只会背诵苏格拉底金句的人,苏老师是不喜欢的。你不能因为自己知道苏格拉底,就觉得比别人更有智慧。苏格拉底老师告诉我们的是,最大的智慧在于承认自己的无知。

    我们不可能知道所有的事情,对于我们确信自己不知道的事情,我们会更加谦虚,但对于我们觉得自己知道的事情,我们很可能会陷于刚愎自用。陷我们于无知的恰恰是我们的已知。

    二、为什么要处死苏格拉底

    大约在公元前400年的时候,有一个叫迈雷托士的年轻人起诉苏格拉底。他对苏格拉底的指控是:第一,苏格拉底不敬神;第二,苏格拉底教唆年轻人,把年轻人都带坏了。

    这些指控成立不成立呢?

    柏拉图在《苏格拉底的申辩》中,详细地记录了苏格拉底在审判过程中的辩护词。

    苏格拉底说,我没有不敬神啊,我一直在听从神的旨意,神说我是世界上最有智慧的人,其实是要告诉世人,只有知道自己无知,才能得到智慧,所以我天天找人辩论,就是为了让大家意识到自己的无知啊。这是神给我的差事啊。我做这些事情都是为了雅典好。苏格拉底说,我就像是一只牛虻,去叮马的屁股,因为马已经变得太懒太肥了。

    苏格拉底说,我也没有带坏年轻人啊。我怎么可能有意地带坏年轻人呢?谁愿意跟一帮坏人在一起呢?要是我把年轻人带坏,又天天跟年轻人混在一起,那我不是有毛病吗?

    讲到这里,我稍稍暂停一下这个故事,跳出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当时的审判制度。

    当时,如果你是一名雅典公民,就有资格担任陪审员。当然不可能开会的时候所有的人都参加,每次都是来一部分人。在审判苏格拉底的时候,一共有501位雅典公民是陪审团的成员。这501位雅典公民听完了苏格拉底的申辩,有281票认为苏格拉底是有罪的。根据当时的法律,接下来要进入二辩。被告人要承认自己的罪过,并自己提出愿意接受什么样的惩罚。

    好啦,回到我们的主线故事。你要是愿意,可以设想自己就是这501个陪审团的成员之一。你看到一个体胖身矮、衣服邋遢的老头,晃晃悠悠地走了出来,站在广场中间,摇摇头,叹口气,用悲悯的眼神扫了一下你们大家,好像值得同情的是你们,而不是他。

    苏格拉底不仅不承认自己有任何罪过,相反,他说自己是个有功之臣,雅典人民应该把他供养起来,跟打了胜仗的将军或是奥运会冠军一样,享受到公共食堂免费吃饭的特权。从打官司的角度来看,不得不说,苏格拉底的辩护词是史上最烂的。他成功地激怒了更多的陪审团成员,最后,陪审团判处苏格拉底死刑。

    这个案件的疑团在于,起诉苏格拉底的那个年轻人跟苏格拉底并不认识,无冤无仇,他干吗要起诉苏格拉底呢?即使雅典人民觉得苏格拉底是个危险人物,把他流放了不就行了,为什么非要判一个70岁的老人死刑呢?就是不判他死刑,他又能再活几年呢?

    这个案件的背后有更复杂的政治背景。当时,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雅典输给了斯巴达。雅典公民心情郁闷,总觉得之所以吃了败仗,一定是因为有阶级敌人在捣乱。有一位雅典老人愤愤不平地说,都是像苏格拉底这样的知识分子把人心搞乱了,这样的人要是去了斯巴达,早就被驱逐出境了。还有一个更微妙的政治背景。在斯巴达的操纵下,雅典出现了一场政变。一帮对民主政治不满的贵族成功夺权,历史上把这伙人叫做“三十僭主”。据说苏格拉底和这些人关系很好,因此受到了政治牵连。

    听到这里,你可能会说,哦,原来如此啊。这是一场政治审判。先别着急下结论。这一解释也未必合理。雅典很快就恢复了民主政治,但上台的民主党人相当克制,对“三十僭主”的成员实行了大赦。要是对夺权的贵族都能赦免,干吗要迫害在政治上毫无威胁的苏格拉底呢?再说了,苏格拉底自己是支持民主政治的,因为民主政治允许言论自由,他就能到处跟人辩论了。

    你觉得真相是什么呢?我来谈谈自己的猜测吧。我个人的猜测是,雅典人自己也没有想到事情的结局会是这样。这场审判的真正主使人是安匿托士,他是一个平民政治家。不过,安匿托士在政治上是温和派,他也不是宗教狂热分子。贵族政府垮台之后,安匿托士一直主张各个政治派别之间和解。他要求判苏格拉底死刑,不是为了让苏格拉底真的去死,只是为了让苏格拉底知难而退,同意被流放。哪里想到苏格拉底这么倔强。

    这事儿最后闹大了,谁也没有好下场。苏格拉底在狱中服毒自尽。雅典人民又意识到自己犯了个大错,于是,他们为苏格拉底举行了隆重的悼念活动,那个起诉苏格拉底的青年迈雷托士被判处死刑,而安匿托士自己也遭到流放。

    我给你讲的是个案例,从这个案例,能悟出一个读书的窍门。在读书的时候,不要只顾看情节,还要注意看细节。能够透露出真相的,往往在细节里面。那么,我们去哪里找细节呢?要到背景里找细节。

    我们可能会读很多经典,读经典著作的时候,尤其要注意这一点。经典著作大多是伟大的思想家为了回答那个时代的重大问题而写的,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经典著作里的微言大义。

    三、苏格拉底的反问法

    这本书里讲了两个故事,一个是苏格拉底和游叙弗伦谈虔诚,另一个是苏格拉底和拉凯斯谈勇敢。这里不展开了。

    何帆老师总结了“反问法”的三个步骤。

    1.找出一个看似不证自明、天经地义的观念;

    2.假设这一观念是不对的,试着找到一个例子,证明这一观念存在逻辑上的破绽;

    3.修改原有的观念,使之能够包含我们刚刚找到的例外,接着,我们再反复使用这三个步骤,步步紧逼,把原本似是而非的观念逐步澄清。

    苏格拉底教给我们的是,一种观念是否正确,跟它是否被大多数人接受,跟相信它的人有多么伟大,一点关系也没有。只有独立去思考,反复地用理性去推敲,才能让我们的信念更加坚定。即使我们不断地拷问,似乎触到了更为坚实的认知的基石,我们也要时刻准备着,当有了新的反例,我们就必须放弃旧有的理念,一切从头再来。

    这个过程是很艰难的。我们心中都有两种倾向:一种倾向是,我们都想要努力改进和完善自己的理性,但同时,我们还有另一种倾向,我们都会逃避、害怕和憎恨自己可能犯错误。这两种同时存在的倾向让我们感到很痛苦。

    苏格拉底向我们伸出手来,说:来来来,不要怕,慢慢地往前走。这种不断地拷问自我的过程,让人觉得战战兢兢,但又极其刺激。

    四、照料好你的灵魂

    最早的时候,古希腊哲学家都是“星空派”,关心的是宇宙的问题,是外部世界的问题。从苏格拉底开始,希腊哲学出现了一个很大的改变,从研究物转变为研究人。苏格拉底早年也研究过自然科学,但很快就发现这不是他感兴趣的,他说从树木和石头那里学不到什么有用的东西。苏格拉底最关心的是人生和道德。

    你可别小看“人生”、“道德”这几个字。这是哲学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点。你也不要觉得苏格拉底两千多年前讨论的问题,都被人说滥了,苏格拉底对我们这个时代的意义,比原来更加重要。

    为什么呢?你往四周看看,就会发现,大部分人从来都没有问过自己,到底什么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我们的价值观可能来自于父母,或是来自于同伴,可能来自于老师,或是来自于网络的流传,对于这些价值观,很多人往往毫无质疑地就接受了下来。

    在当今这个文化多元主义和道德相对主义的时代,尊重别人的价值观似乎成了一种必须的礼貌,不管人家是什么样的观念,都有他们自己的道理,于是,人们更不愿意去追问人生的意义。久而久之,人们已经忘记了什么是美德,什么是人生的意义这些至关重要的问题。很多人终其一生,都是在梦游。

    苏格拉底对这种浑浑噩噩的人生是痛心疾首的。他的目标不是建立一个哲学体系,而是激发人们去爱真理和美德,帮助他们过上正当的生活。在他看来,美德需要知识,知识是至善。正确的思维才能导致正当的行为。

    罗素也说过,美好的生活应该以爱为动力,以知识为导向。之后我才知道知识是为了指导我们更好的生活的。

    苏老师自己不屑于做哲学家,他也不喜欢你成为书呆子。苏格拉底老师教我们的是如何照料好自己的灵魂。在苏格拉底看来,人生哲学不是天天坐在扶手椅上苦思冥想,而是要像健身一样每天锻炼。

    我们来看两个人生公式。一个人生公式是隔壁老王的。一个人生公式是苏格拉底的。

    隔壁老王的人生公式:工作出色-巨大成功-幸福                                                                苏格拉底的人生公式:幸福-工作出色-巨大成功

    在隔壁老王看来,先要工作出色,赚了大钱,升了大官,才叫事业成功,事业成功了,才能感到幸福。苏格拉底的人生公式恰恰相反,只有踏踏实实地找到了人生的意义,你才能有幸福感,有了幸福感,你才能更积极地工作,才能获得巨大的成功。




    选读书推荐:

    1.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

    这是色诺芬为其师苏格拉底写的一部回忆录。

    作为苏格拉底的学生,色诺芬对老师怀有很深的感情。他在书中对苏格拉底的学问、道德和口才作了详细的描述。与柏拉图回忆的苏格拉底相比,色诺芬的苏格拉底更“政治”,更像是一个奉公守法、虔诚自律的导师,而柏拉图的苏格拉底更像是一个特立独行的知识分子。

    2.柏拉图,《游叙弗伦》《拉凯斯篇》《会饮篇》《理想国》

    学者们普遍认为《会饮篇》中描述的苏格拉底形象最为细致和最具吸引力,讲述的故事最为生动。世人将《会饮篇》中柏拉图描述的爱情称为“柏拉图式的爱情”。阿里斯托芬也在这场酒席上,而且妙语连珠,他讲爱情就是最初人有两个脸、四手四脚,后来被劈开之后,一半人去找自己的另一半。

    “魔戒”的故事出自《理想国》,但《理想国》里还有更多精彩的内容。

    《理想国》是西方政治思想传统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通过苏格拉底与他人的对话, 探讨了哲学、政治、伦理道德、教育、文艺等等各方面的问题,建立了一个系统的理想国家方案。

    3.阿兰·德波顿,《哲学的慰藉》

    英伦才子德波顿的随笔。书里讲到对与世不合的慰藉,对缺少钱财的慰藉,对受挫折的慰藉,对缺陷的慰藉,对伤心的慰藉,困难中的慰藉,分别介绍的是苏格拉底、伊壁鸠鲁、蒙田、尼采、叔本华等哲学家的思想。

    4.尼尔·帕斯理查,《重塑自我:如何成为一个很幸福的人》

    这是一本励志书。作者是个领导力培训专家,曾经在沃尔玛等企业任过高管。文章里提到的“隔壁老王的人生公式”和“苏格拉底的人生公式”,就是受这本书的启发。本书是随笔式的,读起来很轻松。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苏格拉底的申辩》——柏拉图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elhx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