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邯郸新世纪八楼的石简书店回来好几天了,脑子里还一直闪现着在那里看到的许多画面,更为时间的关系匆匆而走感到遗憾。
从考高中那年在县新华书店买了一本《白话聊斋》开始,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总是愿意到书店转转,如果不能购得两本中意的书,所有的旅程便不会圆满。
到书店唯一担心的是店内工作人员的那张脸。书都在柜台里面放着,除非遇到自己心仪已久的书,否则就要央求人家给拿来看看。看了一本不合心意要求再换一本,人家脸色还善,若三番五次这样就会拉脸,特别是最后还一本不要,就得赶紧溜掉,我可不愿意看那张阴沉得要拧出水的脸。
不知什么时候起,书店去掉了柜台,我就感觉全身像脱掉棉衣那样舒坦,更是有机会就往书店溜达。因为书可以随便看,经常在不知不觉间,一站就是大半晌。
父亲1994年在省四院住院的时候,只要有空闲,我就从医院东门出去南行几百米,路东就是全省最大的图书楼。那时候的书价高的离谱,相中的书不舍得买,就找个旮旯坐下,先看内容简介,略过序言等乱七八糟的东西,重点看开头。若吸睛,就接着看下去;若不感兴趣,就随手放回原处。反正这么多书,有太多自己选择的空间。
很多作家都是开头写得好,中间还差不多,后面就基本上稀里哗啦了。这我也理解,写一部小说,开始时热情高涨,投入了很大精力,但随着创作时间的延长,热情逐渐消退,出现虎头蛇尾也太是正常。
书店是六七层的大楼,每层书的类型都不一样,文学类在三层。我基本上去的时候就直奔三层,其它层我也去过,但都没有三层蹭书看的人多。
蹭书看不买,我总是有点“偷”的感觉。但这次上石简书店,那些随意摆放适合读书的沙发,连同沙发旁边的茶几或前面的长条桌,明显就是让人明目张胆地蹭书看,而且鼓励长时间看,那些边品茶边看书的人,就是最好的证明。
这里的空间被一排排书架隔出许多小房间,一个戴眼镜十多岁的胖男孩,蜷缩在半圆形的沙发里,捧着一本带拼音的书读得正欢。旁边稍大的一个房间,五六个年轻人散坐在或高或矮的座位上,看他们那专心致志的样子,我感觉好像进入了一幅图画。
书店老板叫墨竹,显然是有很深文化底蕴的人。在他介绍的过程中,我对这里每周的活动安排,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比如说周一晚上由赵立春讲文化之旅、周二是乔登云磁山文化漫谈、周三是韩步勇《艺术源于生活的一部分,为书画而活着》、周四是李魁元的平调落子的发展、周五是李春雷《漫谈非虚构写作》、周六是青小衣《请说出你心中的诗意》等等,各种文化讲座培训如雨后的春笋,层出不穷。
我感觉这里不像书店,倒像个文化超市,喜欢的书可以直接买,有时间就可以坐下来读,琳琅满目的名家讲座完全依照自己的爱好选择,浓厚的文化氛围让我一点也不舍得离开。
因为时间关系,我没来得及问这些讲座的组织方式,比如名家来是不是需要出场费,参加者是不是需要交培训费,这样经营的书店利润从哪里产生等等,只能下次专门去多待上一些时间。
在这个日趋功利浮躁的社会中,有这么一个安静悠闲的读书空间,简直就是一个当代版的世外桃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