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天的旅行顺利落下了帷幕。此时,心依然停留在气候宜人的滨岛厦门。在土楼旁,在沙滩边,在岛屿上。在白帆点点的大海上,我在赏景,也在阅读。我用眼睛看这座城市的美丽风景,用心翻阅这座城市不凡的成长历程。
清晨和煦的暖风中,我们的旅行开始了。在导游的解说中,一行人对陈嘉庚这位爱国华侨竖起了大拇指。陈嘉庚先生从新加坡归国后,看到当时中国贫穷落后,孩子们读不起书,就和未婚妻商量着,用准备筹办婚礼的钱用于修建学校,婚礼简单操办。后来,嘉庚先生的办学热情越来越高涨,先后为厦门修建了130多所学校。在集美学村,在厦门大学,我深深的被陈嘉庚先生热爱教育的精神感染着。不单单是我这短暂旅行的外乡人,当年习近平在福建17年的工作履历,也证明了他对福建,对厦门这片土地的热爱。
陈嘉庚先生感人的精神,习近平带领福建人民致富奔小康的事迹,使我很快就喜欢上厦门的清晨。喜欢厦门美丽的滨海风光,更喜欢它美丽风景中悠久的历史古韵。
本想去厦门大学游览,感受百年老校的历史文化。还想在校园里找找鲁迅先生,林语堂先生留下的足迹,却只是久久的端详着“厦门大学”四个字。在这四个字中,我仿佛看到了那对志同道合的年轻文人恋爱时的卿卿我我,洒脱无羁。也怜惜朱安一生哪怕没有爱情,也要为鲁迅独守空房41年。厦门大学四个字很有意思,网络热评为:厦门大学的“厦”字,鲁迅先生之所以多写一点,是因为希望学子在求学路上能多一点耐心。“门”少一点,是因为没有那一点之后看起来像学生在给老师鞠躬,告诫学生求学路上要尊师重道,戒骄戒躁。而“学”字没有宝盖,是因为学海无涯,不希望被宝盖挡住。
这四个字不是鲁迅先生真正的题字,他们从鲁迅和许广平的书信中提取出这四个字作为厦门大学的门牌时,一定是深思熟虑和别有用心的。陈嘉庚一心为家乡兴师办学,鲁迅先生在厦门大学传道授业解惑。厦门的腾飞,离不开谋士们对它的热爱。仰望厦门大学的校门,怀想着厦门大学里学生们优厚的就学待遇,我真诚的为莘莘学子们自豪。
落后的旧中国,到处一穷二白。不要说上学,能吃得上饭的人家已经了不起。陈嘉庚先生的精神在厦门,在福建,在整个中国都少之又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厦门这样的港口城市走在了前列。交通不便的时代,水路运输为货贸往来,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便利。一批批下南洋的福建人民,带着自家的土产,闯荡江湖。他们凭着自己的韧性,在茫茫的大海上漂泊,赚得钱后,一个个都回到自己的家乡来。福建人民很团结,家族意识非常强。土楼的建造是一个典型。一个家族几十户人家,为了共同的利益,他们共同建房,共同生活,共同防御。客家人的土楼建造,在当时,以至于今天,依然是一大奇迹。几米厚的土墙,几十米高的楼房,占地几千平方的原形或者方形土楼,几百年后仍然屹立不倒,可见他们的建造水平在当时已经很高。几百上千号人住在一起,能和谐生活,是不容易的。福建沿海一代人家族意识强的事例不只一处。沙县小吃曾经是一对小夫妻用板车求生活的小生意,他们富起来后,就把手艺传给别的兄弟姐妹和乡亲们。福建人民富裕的宗旨是:一个人富带动一家人富,一族人富,一村人富,一个地方富……这似乎和古人说的“弟兄愿望弟兄穷”有悖,可是厦门人热爱家乡的诸多事例,早已耳熟能详。
导游是一个年轻的小伙,他一上车就开始宣传厦门。从习近平说到赖昌鑫,说到陈嘉庚,说到厦门大学,说到赖昌鑫的私人码头。每一个地方,他都做足了文章,不夸,不贬,却不少深情。把自己的家乡推荐给每一位游客,推广到世界各地。他们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热爱家乡,热爱足下的那一片土地,那个滨海城市。我是个内敛的人,历来不喜欢自夸。这次旅行,都受导游启发了。宣传家乡是一个良知人的义务。在出租车上,说起贵州,说起百里杜鹃,司机一概不知,我们再次补充说“中国百里杜鹃,地球彩带,花海杜鹃。”他还是不知道。我有些失望。如果我们宣传到位了,外地人会不知道中国百里杜鹃,红果树瀑布,荔波小七孔?
这次旅行,每个人的首选都是鼓浪屿。多少年前,我就心心念念着要去福建一次,要去鼓浪屿看看。当然,最初的鼓浪屿概念,是冲着他的神秘亦或浪漫。再者,听说鼓浪屿离台湾很近,去不了台湾,就想近距离的感受宝岛的气息。那一片与我有关的领地,神秘莫测,遥不可及,却十分期盼。先生的大伯是当时国民党的军官,当年他和公公一个加入国民党的军队,一个加入共产党的军队。都不是纯粹要当兵,而是出于生计,在家乡无法生存,想出去混口饭吃。在公公的自传里,我知道他被卖作壮丁的惨状。他开始时加入国民党的军队,因为打败了仗,沦为共产党的俘虏,被共产党收编。哥弟俩最撕心的一次相遇,居然是哥哥乘着卡车,弟弟也乘着卡车,一个在国民党的队伍里,一个在共产党的队伍里。哥哥的队伍就要开赴台湾,与弟弟的车队刚好擦肩而过时。哥哥在对面卡车上高喊:“二弟,回去,想办法回家去。”
感谢上苍,公公和他哥哥在战争结束后都活了下来。国共关系好转后,台湾亲人终于可以回国探亲。那年大伯第二次回家时,我和先生恰好结婚。在先生爷爷的家,和大伯简短的交流了一会。那时已经八十岁的大伯本来打算叶落故里,也希望侄儿侄女们能为他养老送终。可是几十年的异域生活,两地文化的差异,孤独的大伯最终还是选择回到台湾,选择了社会养老机构。有一年我和先生办好护照,就想通过去台湾旅游的机会,想办法去看一眼大伯。却因总总原因,直到公公病倒、去世,都未能成行。如今,大伯的消息已中断了七八年,算算年龄,他现在至少是九十五岁以上了。他何时作古的,是否还在人世,我们都不得而知。
站在沙滩上眺望远方的金门,我在心里不停的呼唤:台湾,我离你很近。你们岛上那些白色的楼房,我用手机放大了都能清楚地看到窗框。大伯,我就在你的对面不远处,你还在吗?我们是如此思念海峡对面的亲人,孤老终生的大伯,又如何不是呢?乘着帆船在海上航行时,我再次“走”近金门岛。冬天的金门岛就在眼前,那是一片金黄的沙滩,寂寥无人,没有大陆这边旅游的热闹。大小金门的跨海大桥就在眼前,大伯他们这一代老台胞,想家乡时,是不是来过金门眺望家的方向?海峡就在眼前,祖国就在对面,他们却把孤苦无依的台湾亲人阻隔了一生。
没去到鼓浪屿时,我迷恋的是它的浪漫。走进它了,我却被眼前的古老建筑震撼得咋舌。从三丘田码头上岸后,最先走近的是“最美转角”。树杈形状的一幢楼,把道路分成两半,寓意“分道扬镳”。如果从两个树杈往中间走进,又寓意为“不期而遇”。薄薄的楼房耸立于路中间,从清晨六点到凌晨两三点,打卡的人总是排得满满的。每个人都想在此留下“到处一游”的倩影。当然,鼓浪屿这个小岛上的建筑并不只有这个是特色 。一路往里走,眼前都是一幢撞上了年岁的或美或欧等西式欧式建筑。每一栋古老楼宇背后,可以看出主人的喜好和品位。漫步于这些各具风格的老别墅下面,时间仿佛穿越到了很久以前。一个个归国华侨回到了家乡。他们或许是为了躲避战争的纷扰,或许是在外奔波劳碌太久。来到这个小岛,择得一片世外境地,修房栖身。这些古老楼房有的是自己居住,有的给家人父母养老。不管是出于何种用途,曾经的这些华侨看上这个小岛,一定是看重了它的安宁。可是今天的鼓浪屿小岛,早已人满为患。因为上岛人数拥挤,不得不限制出行。一波人要上岛了,必定有一波人得离开岛屿。我们这个团是幸运的,赶在淡季旅游,也享受在岛上歇一宿的待遇。
小岛上除了为数不多的人力板车,别的什么车也没有。各式小楼把小岛分隔出了380多条小小的巷道。导游一再提醒要跟着他走,以免迷路。我开始时还怕丢,走着走着,按耐不住古楼古景的诱惑,单独行动起来。在当年林语堂先生结婚的协和礼拜堂前的那幅《爱的箴言》前,在斜阳的余光中,我一遍遍的诵读着爱的信条。时间定格,我在爱的怀抱里徜徉、自愈。
生命不息,爱不停止。这一趟旅行,又何尝不是一次寻爱之旅呢?家乡的天气骤冷,大雪纷飞。我在滨岛的暖阳里四季如春,爱意浓浓。从下午到黄昏,从傍晚到凌晨。我在鼓浪屿的小岛上左三圈右三圈地行走着。明天清晨就得离开,我不想错过每一个街角巷尾的打卡。每一个地方,都喜欢,都爱。我想驻足,留下,做永远的久居人,最后还是跟着团队按时离开了小岛。对面还有很多人等着上岛呢,不能一个人独享。
返回时阳光正好升起,在渡轮上望着圆圆的红日时,多么渴望能与君同赏。我拍下初升红日最美的样子,寄去家乡,也把自己对家人的思念,对台湾同胞的想念,一并框入了镜框,留在了心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