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起发呆,视线之内是那一摞大部分还没读过的书,之中夹着这本日记本。
买了很久似乎还没细看过,于是抽出来看看封皮写着是五年份日记,或许是买时就该有的疑惑,到如今才疑问起来,如此厚度的纸张,这一本如何包容得了五年份?里面当真有365*5份大师之作?翻开看开才发现是每页每天留了五年份各自几行空白,如此厚度果然只能包含一年。
每页可循环五次,经历岁月反复鉴赏一份杰作吗?倒也不错,时光沉淀之后,哪怕是看同一件事物,感受也必然是不同。
只是那几行怕是还不够我这个话痨开头用吧,想着可以撕一片画纸夹在其中补些,参差不齐的画纸毛边倒也有风味,似乎忘了它可能并不适合写字。转头又想这种实用性又何须考虑,提笔写日记这种事,高中以后就没有了。
写在留在各处,唯独不在纸上,没有实物。于是服务停止,app下线,账户丢失,丢掉一部分,硬盘破损,丢掉一部分,云服务器哪天崩塌再丢掉一部分,最后肯定什么都不剩。
也罢,也没什么价值。
封皮封底显示这个设计是出自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而这本其实是2019年9月去欧洲某个博物馆买的,想必是各家博物馆互相经营,但具体是哪个博物馆竟然想不起来了。
于是去翻了翻当时欧洲游写的旅游日志,又读了一遍,除了发现了很多错别字之外,还蛮欣慰当时留下了些描述,可以在重读是感叹和惊喜曾经当时的想法,因为时至今日,没写下的,去过那里,当时作何感受其实都不记得了。
如同不记得买这本日记本具体是在哪家博物馆的礼品店,店员是老爷爷还是年轻姑娘又是否戴了顶可爱的帽子或复古的眼镜,当时天气好不好,又有没有跟店员攀谈微笑。
没写下来的部分,也肯定存在大脑的某个角落,但很遗憾不能像数据库那样管理浩瀚的记忆,不能安插一个index以便迅速抽出某段记忆某个场景。因此无足轻重的不提,哪怕是曾经重要的,也就那么渐渐的在无序混乱之中,忘记了。
但就算都记住又如何,不能守着记忆过一辈子,据说最不该最不该的就是在回忆里找答案,你应该往未来看。
有时候想记下很多转瞬之间。
比如去扫阳台的落叶,突然想,想生存下去,什么是必须的呢?植物的话,盆里的土壤,阳光空气水分,生物课里定义的明明白白的,人呢,理论上有水食物就可以,实际上好像还需要一份活着的意义,没有那份意义,那就需要一份可以抵抗孤独和毫无意义的勇气,都没有,那就极端一点,抱着执着或贪婪做一个坏人,这也没有,就或许什么都没有了。
比如随着飞机爬升,回头看地面,普通的高高矮矮建筑变成一马平川,从仰望变俯视,感叹依然醒目的地标建筑何以被称为地标。
又比如,上次坐飞机,看窗外时想到的。狭长平坦的国境,拔地而起的富士山,导致大部分国内航线都可以以各种角度看到这样的富士山,拍下它的时候想,就把它形容为生生世世分分秒秒时时刻刻永永远远的富士山吧,虽然它历史并未有人类长,作为一座活火山也未必会永远远远,只是不知道为什么看到它时就会想到与时间有关的永远。
今天,月亮很圆,想起俗话说十五的月亮十六圆,而今天,似乎十七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