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龙城惠风起,砥砺前行共奋进”,11月13、14日,我有幸和教研室李洁老师共同参加了“2019新时代下山西省义务教育阶段课堂教学改革初中语文观摩研讨活动”。一天半的时间,总共听了两节示范课,三个专题报告。下面我将体会最深的几点说一下:
1.古诗新讲——“炼字拓展”加深诗意理解
我们的古诗教学几乎已成定式:诵读(订正字音,节奏),作者,背景,诗句内容,主题,写法。
但李子燕老师的《观沧海》给我打开了另外一扇学习古诗的窗户。她从炼字开始。从“澹澹”体会叠音字的好处,再补充元吉的《天净沙即事》“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风风韵韵,聊聊嫩嫩,停停当当人人。”反复品味,有种“韵味美,节奏感,感染力”。从“山岛竦峙”中“峙”体会动词的妙处。“峙”是“耸立”,又补充“一山飞峙大江边”同时描绘战争中军队荷枪实弹,两军对峙的画面,让学生对“峙”的理解更透彻!从“秋风萧瑟”的“萧瑟”体会形容词的妙处。补充曹丕“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体会“萧瑟”是风吹树叶的声音。进而又分别体会“萧萧”“瑟瑟”的含义。最后从“若出其中”体会虚词“若”,又引申到现代汉语中含“若”字的成语“若无其事”“若有所思”“门庭若市”等。这样,学生不但理解了所讲《观沧海》中这几个字的意思,更能拓展到其他诗词中。比强制背注释强百倍不止。
同样的方法,田贺书老师也在用。他讲解《次北固山下》时,第一句“客路青山外”时,“客”意味着不在家,他在哪呢?在“青山外”。“青山隔故园”他把自己和故园分开了,再补充诗句“青山行不尽,绿水何迢迢”……让学生知道单是“青山”就是故乡以外……
这种诗词讲解的方法,让我们“又见树木,又见森林”,既加深了对本首诗的理解,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提升了诗词鉴赏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2.群文阅读——议题可以多元化
群文阅读是近两年喊得最响的语文话题,但如何“群文阅读”,我们一直在探寻摸索中。乡宁县的王卫东老师给我们指点了迷津。
他首先提出群文阅读的新方式——确定议题。并指出主题与议题的区别:主题趋向相同性;议题可以多角度,具有开放性和可辨性。随后又给出选定议题的方法,可以围绕写作对象,文章主题,写作特色,文体特征,作家等。比如他以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为例,学了郑振铎的《猫》,选择了靳以的《猫》,夏丏尊的《猫》,王鲁彦的《父亲的玳瑁》,确定议题为《名家笔下的猫儿们》。又如围绕茨威格《伟大的悲剧》,又从他的十二篇历史特写集《人类的群星闪耀时》选择《滑铁卢的一分钟》《黄金国的发现》《越过大洋的第一次通话》,确定议题为《伟大的人》……
这样,把不同的文本呈现给学生,扩充了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有了一个更宽阔的思考空间……
3.意识转变——从“教”教材到“用”教材
“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对话。以前我们一直说的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现在加了一个教科书编者,这个很重要。用好部编教材,教科书的编者功不可没。”田贺书老师的一席话,惊醒多少梦中人!我们平时只是在教一篇课文,结合教材“教”教材,却没有好好分析教材,“用”好教材。
要用好教材,我们就不仅要关注课文,还要关注“单元导读”,每一个讲读课文前的“预习”,课后的“思考探究”“积累拓展”,还有自读课的旁批;以及作文,综合实践,名著等。同时各个单元之间有若隐若现的联系,我们要把六个单元连起来读,还要把初中三年六本书连起来读。挖出这些联系和区别,让我们的课堂更有序,更有目标,更有广度和深度!……
一天半的学习,紧张而又充实,收获也是颇丰。三言两语真是难以言尽!其实,每一次遇见都会邂逅美丽。一个语文教师只有不断反思、不停追问、不懈努力,才能真正体会到生命的纯粹,才能真正唤醒文化的基因,才能真正找到自己的诗和远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