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伦多亲子沟通训练营”纪实 - 2019.7.6
加拿大青少年心理关爱中心 REHK 亲子俱乐部
这个时代做父母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明明想好好说,看到孩子磨磨蹭蹭一股无名火就升起来了;本来好好的孩子,突然说不上学就不上学,不禁想到孩子将来前途暗淡,想到自己这么辛苦,孩子还不领情,气得数落了孩子,可是自己内心又委屈又自责。
这些场景是不是很熟悉?当家长的,听了那么多讲座,看了那么多书,为什么还是做不好?
2019年7月6日周六,加拿大青少年心理关爱中心的资深心理治疗师Lydia老师,带着二十位家长,在多伦多东区的爱静阁图书馆,进行了一场亲子沟通训练,这是一场不可多得的体验课。
训练营从话梅和柠檬的反射例子开始,Lydia老师在加拿大长大的女儿,因为没见过话梅,看到话梅的图片毫无反应,而在座的中国大陆的家长们对话梅图片都产生了唾液分泌的条件反射。
从这个例子,大家看到条件反射是通过经验获取的。家长们如果凡事都帮助孩子做,可能就剥夺了他们获得人生经验的机会,无法在学习中获得条件反射。同时对在不同文化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家长们也不能想当然地认为他们懂得认可你的价值观和想法感受。
家长们接下来通过“冰山”、“阴影”和“投射”概念的学习,看到我们每个人都有一部分不愿接受的自己(阴影),大部分还藏在冰山下的潜意识中。
当我们无缘无故地讨厌一个人的时候,或许这个人身上有的特质就是我们的阴影;而承认自己不愿接受的这部分阴影太痛苦,于是就把这个阴影投射到别人身上。投射虽然是一种认知障碍,但也是缓解焦虑的自我保护。
而父母和孩子之间,常有这种相互的投射。比如说,家长一看到孩子撒谎,就上纲上线,非常紧张,大发雷霆,也搞糟了关系;而孩子也好像特别知道扣动父母情绪的扳机。说到这里,大家似乎从自己平常和孩子互动的模式中看到一种新的解释。
现场大家分享了最近特别让自己生气的一件事,来理解投射行为。例如,一位家长分享了她最近单位的事情,同级的同事被升职后发号施令让大家压力很大,从中她逐渐看到同事怕失控的投射,也反思了自己内在也有这个担心,了解自己后,对同事的对立情绪就减轻了很多。
另一位父亲说到最近发生的事:女儿要迟到了,说了她好几次,终于磨磨蹭蹭地出门了,父亲突然发现自己忘带了东西,回家取,却被女儿说“知不知道要迟到了!”,结果父亲就把女儿说了一顿,大家路上都很不开心。原来是女儿把自己的失败感投射到父亲身上,也引发了父亲自己的情绪。从这里大家看到,生气是个有用的信号,可以帮助我们反思是什么样的触发器搅出了我们内在的不安和恐惧。
随着Lydia老师循序渐进地引导,家长们看到,当孩子让自己抓狂时,自己的内心或许被触发了小时候的创伤,或许产生了强烈的失控感、丧失感、被拒绝感、还有怕失败的恐惧。当家长先能在冲突中看到自己时,自己的情绪就不那么激烈了,给改变的发生带来了空间。
一位妈妈分享了自己13岁的女儿,一向表现不错,后来却好几次都不去学校,说了她几次都没用,想到她现在说不上学就不上学,将来还了得,妈妈很生气地批了女儿,却让关系变得更僵,而自己的焦虑感更是直线上升。她给Lydia打电话,Lydia劝她说,或许孩子在学校遇到什么事情。父母先改变自己的想法,今天不上学又怎样,降低自己的紧张感,没有那么多投射后,再了解学校发生了什么。原来是一位代课老师的不讲理态度和女儿当时的应对方式让她对上这位老师的课产生了抵触情绪。
通过不断地观察自己内在的投射,家长们可以积累越来越熟练的内在体验,最终形成正向的条件反射。当孩子把TA的无助无力通过生气、喊叫、逃避投射在你的身上时,家长逐渐只是对事件产生反应,而不是情绪发作。
这种自我观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却是一条正确的路。以前的情绪失控,虽然当时容易些,长期却把亲子关系困在不健康的应对模式中,不仅会让关系更疏远,对孩子的心理成熟也没有做好表率。家长在训练孩子用发展式思维(growing mindset)思考问题时,自己先要练习替换以前的固定思考模式(fixed mindset)。
科学证明,经常挑战自己的想法,连脑蛋白都生长了,不仅不容易得老年痴呆,也帮助关系互动的另一方跳出不同的舞步。
家长安抚好自己这方面的情绪后,就有能力用更清明的眼睛去探究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
孩子的捣蛋是因为不清楚规则,还是想试探父母是否真能执行他们说的规则?
孩子的退缩是因为生理原因,还是因为感受到威胁,或者是沮丧灰心?
青春期孩子让人头疼的问题,是不是从小对他们管制太多,让他们急于摆脱;还是因为给他们的关注太少,他们宁肯得到负面关注也不想没人关注?
另外,孩子面对家里传统的中国式教育和西方学校教育之间不同的标准,是否会无所适从,或是选择了和父母不同的价值观,比如变得更有主见,而父母却认为孩子不听话。如果是最后这种情况,在加拿大社会生活的父母还真要多学习当地的价值观。
听到这么多干货,家长们主动思考的热情被调动起来。大家说,最普遍问题是孩子根本不和你说,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这该怎么办呢?
如何让孩子愿意把情况告诉我们,这肯定取决于双方从小建立的关系如何,孩子小的时候是否从父母体验到了无条件的爱。 Lydia老师给大家讲解了人生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婴儿期的1.5-3岁,孩子开始通过说No来了解自己的边界,这也是培养孩子规矩的重要阶段。
孩子成长过程中不知道规矩时,可能会通过大喊大叫达到目的,父母一看孩子喊叫马上把TA要的东西满足TA,而孩子冷静后又不和TA谈,这恰恰做反了,奖励了孩子错误的行为,成为模式后孩子就很懂得如何操控父母。
另一种是管束太严,父母猛如虎。孩子和咨询师谈完后,都不忘加上一句,“千万别把今天谈的告诉我妈/爸”。孩子受到的总是来自父母的惩罚和指责,当他们在学校和人生中遇到问题时,怎么可能指望他们和父母说呢?
Lydia强调说,惩罚的方法可以有,但不要轻易用,要用“给”,而不是“拿走”。例如,当孩子做错事,告诉他一个月不许看电视(“拿走”),这父母真能做到吗?而如果他做好了,增加半小时看电视的时间(“给”),或许更有效;即便让他今天洗碗(“给”),也是一种建设性的惩罚。同时,惩罚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一定要给孩子讲清为什么要惩罚他。
过去长期的亲子互动模式可能让孩子对父母产生了不信任感,那么当父母的现在还能做些什么来挽回这种局面呢?
Lydia老师又举出几个实例,让大家思考遇到相关情景父母会怎样做。经过大家的深入思考,重点给出:
1. 要认可孩子的情绪,而不是论断他的行为;
2. 让孩子在觉得有情感支持的情况下,不再自我防卫,从而也看到自己的问题所在;
3. 可以挑战孩子的想法,但不要让他觉得被攻击。例如:孩子因为回答错问题而觉得丢脸,就不想上学了,可以问他是不是还记得上次其他同学回答错问题时的情景,是否觉得其他同学很笨很丢脸,让他自己看到自己的盲点。
五个小时的训练营很快就过去了,大家不时对课堂案例和分享露出会心的笑,又一起气氛热烈地讨论对策,家长的成长热情真的值得喝彩。
中午,亲子俱乐部的成员还亲自为大家准备了丰盛午餐,让大家能有更多交流时间。
这之后,加拿大青少年心理关爱中心的REHK亲子俱乐部,会在Lydia老师的带领下举办更多的亲子讲座、父母成长训练营和各种实操演练,欢迎大家关注公众号。
若喜欢,就点个♥吧!欢迎转发。
我的其它作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