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心情随笔随笔散文散文
医生随笔(328)医生,我还能够活多少天呢?

医生随笔(328)医生,我还能够活多少天呢?

作者: 杏林煮酒 | 来源:发表于2019-04-15 21:27 被阅读0次

    题记:学不贯古今,才不近仙、心不近佛者,断不可为医以误世。

    一个阴雨天的下午,眼看就要下班,难得今天下雨患者相对而言比较少,基本上可以按时下班。想到这里,心里暗暗高兴起来。我正在埋头整理案桌的文本 一声几乎低沉得好像从地下裂缝漏出的声音从门外传进来。在昏暗的黄昏里,游离若丝。

    “医生,我还能活多久呀?”

    声音从外面经过门缝传到我的耳朵。我看到一个瘦弱的中年妇女哀声叹气地、艰难地跨进门口,脸色蜡黄,头发干枯,双手像干柴一样。

    “请问你哪里不舒服呢?”我习以为常地职业式问诊。

    “我前些天不是买了菌菇回来吃了吗?”中年妇女一边叹气一边有气无力地说。

    “那营养价值高啊!”我不知道她要表达什么意思,只能按照营养学上的理论和她沟通。

    “医生啊,我查询了一下资料,说食用菌菇和耳念珠菌是同一类族。”中年妇女似乎是做足了功课“美国不是闹超级真菌的事件吗?医生,我会不会染上了超级真菌呢?”

    “你慢慢说来,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呢?”我被眼前越说越激动的中年妇女弄得越来越糊涂了,一边稳定她的情绪,一边安抚着她。

    “前几天我在社区医院诊断真菌性外耳道炎,我怀挺是自己吃了菌菇感染了耳念珠菌了……”中年妇女说到这里,几乎泣不成声。

    “你不要着急,我慢慢给你说清楚……”到现在我才明白,她不过就是一个疑神疑鬼的神经官能症患者罢了。虽然马上要下班了,但是估计我得花点时间来处理眼前的患者,毕竟她的心病不是三言两语就可以解决的。

    “不是说超级真菌感染超不过90天就没有命了吗?”中年妇女抓住我的手,声泪俱下。

    “是这回事……”

    “啊……”我话没有说完,中年妇女就放声大哭起来。

    “你听我说完……”我似乎也被眼前的一切弄得措手不及“耳念珠菌在美国是超级细菌,但是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染上它……”

    “哪些人不会呢?”中年妇女突然停止哭泣,泪眼汪汪地望着我。

    “一般正常人都不会染上它。”我肯定的告诉她“只有那些有基础性疾病或者是患上免疫缺陷性疾病等等的人群,才有可能感染耳念珠菌。比如糖尿病,艾滋病等病人,一般正常人不会感染耳念珠菌,更不可能在正常人群里传播……”

    耳念珠菌最早在2009年由日本学者在耳道中分离出来。目前,全球已有约30个国家出现耳念珠菌感染病例,已有报道的死亡率为33%~60%。

    耳念珠菌不同菌株在细胞形态、毒力和致病性等方面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将其笼统地称为“超级真菌”并不严谨。“即使是日本分离出的第一株耳念珠菌,也并没有那么凶险,对多种抗真菌药物均敏感。我国目前已确诊的耳念珠菌感染,均表现出了类似的特点,并未表现出对多种抗真菌药物耐药,公众没有必要恐慌。

    我国耳念珠菌感染病例报道均在2018年,共有18例。2018年5月,国际学术期刊《新现微生物与感染》发表北京大学医学部检验学系主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王辉教授,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黄广华研究员团队的研究成果,对我国分离出的第一株耳念珠菌进行科学描述。研究发现,与多个国家报道的多重耐药菌株不同,该菌株对临床常用的抗真菌药物敏感,而且硫酸铜对其具有很强的生长抑制效果。

    此后不久,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尚红及其团队在同一期刊发表文章。在相关回顾性研究中,尚红团队对35株“希木龙念珠菌”进行了重新鉴定,这些菌株全部来自2016年4月至2017年10月期间该院15位住院患者的临床标本。结果显示,这些被“误诊”的念珠菌均为耳念珠菌,而且这些菌株只表现出对氟康唑耐药,对多烯类和棘白霉素类药物均敏感。同年12月,军事医学科学院再次报道2例耳念珠菌感染病例,均为重症监护病房早产新生儿病例,这2株菌株同样只对氟康唑耐药。

    除了中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回顾性研究为既往病例外,其余3例感染病例均为实时监测发现的,相关医疗机构均及时采取感染防控措施,并未发现耳念珠菌的传播和对医院环境的污染。

    有研究表明,耳念珠菌在潮湿或干燥的表面上能至少生长7天,在塑料表面可持续存活至少2周。耳念珠菌不仅可以在患者腋窝、腹股沟、鼻、口咽部等多个部位定植,还能在床栏、地板等多种物品表面存活,对共用医疗器械造成污染。这种几乎“全能”型的环境适应能力和长时间存活能力,是耳念珠菌与其他念珠菌的不同之处。耳念珠菌感染主要发生在具有严重基础性疾病的长期住院患者中,可以引起血流、尿路、手术创面等感染。尽管耳念珠菌的致病机制并未被完全阐明,但其致病性与白念珠菌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其整体毒力弱于白念珠菌。有专家表示,引发耳念珠菌感染的外部环境因素与其他致病念珠菌基本相似,相关危险因素包括内置导管、侵入性医疗操作等。耳念珠菌感染的患者大多同时存在其他基础疾病,包括糖尿病、脓毒血症或血液感染、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等,这进一步增加了病人的死亡风险。

    “耳念珠菌的耐药性很可能并不是‘天生’的,这可能与抗真菌药物的广泛使用有一定关系。”药物并不一定全部来自医疗临床,“与医学药物化学结构比较接近的农药,同样可能诱导真菌出现耐药性,如欧洲烟曲霉耐药就与农药滥用有关”。

    对于耳念珠菌感染的治疗,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建议,对于成人和大于两月龄的儿童,经验性使用棘白菌素类药物治疗,例如卡泊芬净、阿尼芬净和米卡芬净;对于小于两个月的儿童,使用卡泊芬净和米卡芬净,减少用量。但鉴于不同国家来源的耳念珠菌有很大差异,专家指出,实际治疗还需以临床具体情况为准。我国发现的耳念珠菌均有有效药物可用,“一般棘白霉素类药物作为一线药物使用,但具体用药应以患者具体的感染类型和药敏检验结果为依据”。

    尽管我国已发现的耳念珠菌并没有严重耐药性,国内也没有大规模集中暴发的情况出现,但我国医疗机构不能对耳念珠菌掉以轻心。“一旦发生首例感染,要及时采取严格的院感防控措施,患者要隔离,医务人员要严格洗手,使用含氯消毒液对共用医疗器械和环境进行消毒和清洁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医生随笔(328)医生,我还能够活多少天呢?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izew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