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回去曲阜游孔府,看见一口井,井口方圆不到一米,周遭水泥糊得严丝无缝,四周围了铁链栏杆,想是为了安全考虑,但也因此无法上前细观。许多名人故居都有那么一口封起来的古井,多数已经干枯,仅仅作为一个符号供游客观赏,但我小时候,村里却实实的有一口井,它不是摆在那里供人观赏的死的符号,而是存了一汪清水供人日日提取的活的井。
村里那口井在村东头,离着河边不远,是在村子最为低洼的位置,往东过了河就是菜地农田,再往东就是学校,小时候每天上下学,都要路过这口井,这是日日碰面的。
村头这口井呈边长近两米的方形,周遭都是大块的青石板,层层垒起,往下三四米就有井水,站在井口一旁探头往下看,往往看不到井底。大人们每天早晨要用扁担挑着两只铁皮桶来提水,要往复好几趟,将家里一只大水缸装满,足够这一整天家里的用水,洗衣洗菜,烧水做饭。取水的时候,除了扁担和水桶,还要带上一根长绳,绳子要足够粗,一头绑在铁皮桶上,一头攥在手上,将铁皮桶慢慢下放到井里,贴到水面时,将绳子左右一摆,铁皮桶进了半桶水,赶紧扯住绳子往上提,提出井口,将桶里的水倒进一旁的空桶里,如此直到两只桶装满,用扁担挑起,一颤一颤地往回走,这样的场景是真实的生活,在近几年涉及到农村生活的影视剧里,我记得只有《父母爱情》有出现过井口提水的场面,可见影视创作对生活的严重脱离。
村头那口井四周被村人们有意识的保护着,没有人在井口周遭丢垃圾,即便杨树也都栽在离井口十几米开外,刮风下雨却无可奈何,只是奇怪,雨水树叶进了井,也丝毫不影响井水的纯净,井水始终清澈甘甜,即便井里四壁长满青苔,提上来的井水却几无杂质,自我记事,好些年,村里人都是喝着这口井的井水过日子,也不见因为水的问题生病,夏天还有人将西瓜丢进去,泡上大半个小时捞出来,也不见井水被污染,反倒是现在的自来水,时常检测出问题。
水,是生命之源,井,就必不可缺,小时候走亲戚,我见过小姑家、大姑家、小姨家她们每个村子里的井,有些比我们村的井还要大还要深,有些要小得多,但丝毫不影响一口井得到全村人的喜爱和保护。常听大人讲,一口井三代人,但村里这口井自从有了自来水就被人们弃之如敝履,青苔无限蔓延,井四周开始长满野草,周围栽种的杨树也越来越近。不知道何时,井里有了食品包装袋,起初住在附近的老人都会将井里的漂浮物打捞上来,尽管他们也不需要到提取井水,但多年相依为命的感情尚在,再后来,老人走的越来越多,直到有一天村人们用渣土将井口填了起来,在上面栽上一棵杨树,井吗,彻底消失在人们的视线。村里没有了井,人们的日子照常过,谁也并不觉得缺少了什么,但村子似乎还是少了些什么,只是谁说得清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