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第3篇原创文章
关键词:工作/定位/能力
一月份,距离春节仅有几天。许多大学生离校,和家人相聚,开学后将迎来大学的最后一学期。随之而来的就是面临择业、就业、跳槽这些人生站点。
从大一开始兼职到毕业时,我比别人多的四年的工作经验。到今年是毕业后的第二年,已经换过五份工作。这五份工作给我带来的,除了钱还有哪些谁都懂得道理?
最好的答案都在这里了
一.专业知识很重要,而更重要的是那些看似不相关的能力。
对口的专业知识是从事相关工作的基础。老板不可能聘用一个学舞蹈的人员来做财务。而对于工作真正重要的东西恰好是那些看起来和专业和本职业,不相关的能力。
讲讲我的亲身经历。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市中心的健身房。我以同期教练考核前三名的成绩进入健身房工作。同一时间入职的,还有同系的师兄弟。大家对我的评价是:专业知识过硬,形体不错。
有了这样的条件,按理在职业中我应该是比较吃香的。可是每个月业绩考核,我的销售业绩总是处于中低的位置。我另一个同事就不同了,他专业知识一般,形体一般,身上的特点就是口才好,上课经常给会员拍照,下班还时不时跟会员一起喝酒,每个月都是稳居销冠的位置。
直到现在反思起来我才明白,专业知识固然重要,而更重要的是综合能力。综合能力,包括人脉处理、沟通能力、资料整合、销售技术等等,这些看似是卖保险的员工所需要的职业素养,但同时也是各行各业中共同的刚需能力。
二.工作经历很重要,而工作经验更重要。
在都市剧中,经常上演这一幕:一个辛苦工作五六年的老员工,被老板说辞就辞。取而代之的是毕业没有几年的年轻小伙子。大家背地里都说:老板傻,不懂得留人才。
但是老板真的傻吗?以前总以为。经理的工作就是每天在办公室喝喝茶,任务一来就交给手下员工,其实一家公司的经理负责整个项目的发展方向,敏感地捕捉各种区域,对外寻求合作,对内要了解每个员工的工作能力,坚持才能发挥到最大。
有一句话很形象,你不是拥有多年的工作经验,而是把一年的工作经验用了很多年。
工作经历是每天机械化工作的记录,而工作经验将理论迁移到实践中,在工作实践中又获得新的知识,并运用到新的工作中,累积下来的宝贵经验。
知行合一,不断更新迭代,这是职业中的核心竞争力。
三.木桶效应,很形象,而工作中并不通用。
一个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这就是著名的木桶理论,在工作中决定成就高低的是你的短板,这样的推理也被许多职业生涯规划师所提及。
然而,现在比较成熟的公司,会把一个项目交由一个小组负责,小组中有人负责宣传策划,有人负责落地营销,有人负责统计数据。通过任务分配。将每个人的优势实现最大化。能力短板部分则被忽略。
现在已经不是单打独斗的时代了。不需要你把自己的短板补得多高,而是要你的长处优秀到足以遮盖那些难以避免的缺陷。
美国是一个盛产个人英雄主义的国家,经典漫威系列有上千个超级英雄,而实际上在美国的军队管理中,新兵入营的第一天就被告知“这里没有一个人的英雄,只有团队的胜利。”谁敢一个人吃饭,一个人外出就要受重罚。
可见,木桶效应很多时候停留在理论和假想。工作中我们要做的是延长避短,统合综效。
四.自我定位很重要,而每个定位都有阶段性。
在一项高校的调查中,超过80%的人对未来感到迷茫。
在去年火热的真人选秀节目中,创造101中。有一位练习生不在状态,表现失误,导师问她情况,他一脸疑问说:“我是谁?我在哪里?”导师明显不耐烦的说,那你来这里干嘛?
我是谁?我在哪里?很多人这样问自己。又得不出答案,继续迷茫。对于这种情况,世界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给迷茫中的人,五条思考建议:
我是谁?什么是我的优势?我的价值观是什么?
我在哪里工作?我属于谁?是决策者?参与者还是执行者?
我应做什么?我如何工作?会有什么贡献?
我在人际关系上承担什么责任?
我的后半生的目标和计划是什么?
德鲁克的五条思考建议,无不凸显出自我定位的重要性,一个人如果对自己能力不了解,身处其位,不谋其职,那必定会陷入恍惚的状态。20%的人拥有清晰的自我定位,但是只有10%的人能够从中受益,因为他们忽略了自我定位有阶段性。
举个简单的例子。优秀的销售员在现阶段限岗位对自己的定位是销冠,那他将获得巨大的冲劲,如果他因个人能力突出而被升职为经理,那他一段时间内通常会变得糟糕,因为他带着销冠的自我定位坐上了经理的位置,中间缺乏了角色转变,自然也无法在新阶段有所作为。
在换了五份工作之后,我将这些谁都懂的道理整理出来,送给那些和我一样“道理都懂,却还没过好这一生的人。”
Still Water (澄镜之水)Maksim Mrvica - A New World
推荐书:《德鲁克经典五问》
德鲁克是美国最有影响的管理学家,他早年把这本书写给青年领导者,如今德鲁克的思想依然是引导人们走出职场雾霾的一盏灯。
微习惯
4:30起床
打卡3/21天
每个月养成一个习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