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在的,本来保险的口碑就不咋地,最近又摊上了一则负面报道:
哈尔滨市民朱晓明和家人到银行购买理财产品,先后共投资了840万,最后却成了保险。想要取回本金,要么等到她108岁,要么身故。
一年后朱晓明联系当时卖给她产品的两个人,一个电话停机、一个变成了空号。而当初购买产品的银行行长说,卖给朱晓明产品的是保险公司的人,并不是银行的人,她联系不上这两个人。保险公司则称,当初卖保险的两个人离职了,他们已经将这件事上报,让朱晓明等消息。
当然最新的消息是经过媒体的报道和事件曝光,当事人已经拿回了全部本息!
结合这个新闻,我们不妨来掰扯掰扯事件中当事人买的保险以及保险销售员常用的忽悠话术!
高明的谎话
一般来说,我所见到的或听到的保险营销员的话术,大概是这样的:
“我们的保险比银行收益高多了”
“我们公司有特别的投资渠道,别的公司都没有”
“这个保险就和银行的存款一模一样,但存进来利息却更高”
“这个存款很好,存款还送一份保险做保障”
“我们公司保证每年给你5%的利息”
“你看,我给你的做的材料,收益可高了”
“你这个问题,只有我们家产品才给赔”
这里面注意一点,很多营销员的话并没有错,但是一般不会告诉用户全部,这里面有所谓的“高明的谎话”即大多数真话夹杂着一点谎话或有些不好的东西干脆避实就虚不谈,听起来好有道理,让人无力反驳,带有严重的误导和强卖……
这就是我之前说过的很困惑的一点,保险作为如此复杂的金融产品,但一线的从业门槛却如此之低,低学历甚至农村的大爷大妈都在凑热闹……
所以当下,已经不是买不买保险的问题,而是买什么保险、找谁买的问题!
理财类保险
从事件中可以发现朱晓明和家人买的是储蓄性质的理财型保险,比如像分红险、万能险之类的都属于理财型的,简单理解就是投满一定年限后可以返还本金,还有一定收益,当然这个收益是不确定的,所以一般叫“预期年化收益”,一般收益不高,在2.5%左右,当然也有一些无良的销售员避实就虚地说收益在7%(可能是过往业绩的历史最高峰)。
但是单纯把这种理财类保险看做一个投资渠道的,我认为并不划算,原因有三:
1.等于你的钱被保险公司锁定几十年,中途还不得退出,或者退出付出的代价相当惨重;
2.你拿的收益很低,而且流动性很差;
3.即便附带了保险功能,但或许花个几百元能买个更好的。
当然,很多小白对于保险一知半解,即便是买保险哪些性价比高也是一头雾水,不过我总结了一条经验,基本是屡试不爽:一般功能多的产品,性价比都比较低!你觉得呢?
保探长:实实在在说保险!欢迎关注、交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