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没有当过学生了,其实很怀念那段求学的旧时光。今天临时有点事,出去了一趟,没有赶上听卓老师《小说的元素》现场课。
回家后赶快点开看回放,惊喜地发现,视频下面竟然有语音转文字的讲课记录。课堂内容一条条整理得清晰明了,于是一句句认真阅读,梳理归纳,笔记如下:
1. 写小说就如同盖房子。房子建得好不好,全靠笔者的技术。
2. 像盖房子一样,写小说要先出设计图。我想这里的设计图就相当于小说的构思设想写作提纲。
3. 盖房子要先挖地基再构建框架,写小说也是如此。
4. 搭好框架后,接着是细化处理。有血有肉的文字才能感染读者,文笔很重要。
5. 建筑有不同的风格。古典的雕梁画栋,现代的摩天大楼;北方的雄宏厚重,南方的精妙奇巧;东方的庭院式组团,西方的基督式、哥特式和罗马风格。所以,写小说也要形成自己独特的表达风格。要拥有属于自己的专属标签,或细腻温婉,或朴实厚重,或风趣诙谐,或辛辣尖刻,不一而足。
卓老师的课思路清晰,深入浅出,有理有据,听后受益匪浅,引人深思。尤其是第三条,卓老师提到,写作如建房子,也要挖地基。那么对于一篇小说来说,什么才是它的根基呢?我在迷惑不解中陷入思考。
我想能成为一部小说根基的,应该是笔者的生长环境,成长经历,人生阅历,所见所闻,以及他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比如北京胡同里长大的老舍先生,他笔下呈现的大多是老北京的市井百态,人间烟火。再比如,出生于黄土高原的路遥,他的那部《平凡的世界》,描述的自然是那片黄土高坡上的风土人情的,爱恨悲欢。
就拿我自己来说吧,不管写哪位伯乐的征文,无论写什么主题,笔下的故事,总是与故乡那方水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那些故事里,总能找到某个熟悉的身影,某些可亲的面庞。最近完稿的那篇《消失的铁匠铺》就来源于小时候有关那段特殊历史时期的所见所闻。
这样看来,小说的根基和灵魂皆来源于生活,而且是笔者所了解和熟悉的生活。土地就在脚下,就看握笔的那只手怎样去挖掘,去深耕了。
在这里,我还想着重谈一谈第五条,写作风格。就如练毛笔字和画画,起初都是从临摹开始的。写作亦是如此。大多数初学者最初都是从仿写开始的。
经历了无数遍的模仿和打磨之后,自然而然会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正如水到渠成,瓜熟蒂落。无论写诗歌、散文、故事还是小说,最可贵的就是要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文风。让人一读那文字就知道出自于谁的笔下。这就如破茧成蝶,涅磐重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厚积薄发需要的是时间的沉淀与历练。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笔耕不缀,终将拨云见日,柳暗花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