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知夏深。”连着一个星期,这雨断断续续中,春的柔媚渐渐被洗去了,天边那瓢泼的雨线,树荫中隐隐的几声蝉鸣,在雨里翻滚的麦浪, 无不向人们昭示着夏日的到来。芒种气节,就在一场急雨之后的午后,我伫坐于窗前,看窗外树上浓绿的叶上一颗颗水珠,映照午后灿烂的阳光,沿着绿色的脉络,缓缓爬行,直至从叶尖轻盈地跌落,那一时间,我仿佛听到它如银瓶落地时的脆响,那会是生命拔节时的凯歌。
记忆中的端午节今年的端午节和芒种仅隔一天,听闻今年的端午,棉湖大溪会进行龙舟比赛。早忘了上一次龙舟比赛的具体年份,但在我的记忆中一直有这样一幅画面:波光粼粼的溪面上,鼓声如雨点,十几只不同颜色的龙舟在水面上疾驰。龙头的龙须在飘逸地舞动着,龙舟上的健儿们精神抖擞,喊着号声,随着船头旌旗手的指挥,做着整齐有力的划船动作,他们额上的汗水和手间迸溅的溪水,映着端午祥和的阳光,划出一道一道的小彩虹。
记忆中的端午节岸边的人头攒动,男女老少,眼睛紧紧盯着溪面上那条自己喜欢的龙舟,屏息,微微张着双唇,生怕错过一瞬间的精彩。如果,眼神可以化作龙舟的动力,那么,水上的龙舟一定会快得离开水面,像条真龙在空中飞起来。”快看!快看!那条黑龙多快!”“啊!啊!那条金龙快追上来了!”……当第一条龙舟到达终点时,孩童们的欢呼,大人们的惊叹, 岸边,桥上,喝彩连连。
记忆中的端午节人声鼎沸里,人们纷纷上前去“拔龙须“,等全部的龙舟靠岸,把龙舟上龙头的胡须拔下一两根来带回家。小时听妈妈说,把拔回来的龙须,放在端午节当天从河里舀回家的“龙须水”,倒在家里的水缸里或水井里,家人吃了一年都会身强体壮,福泽安康。
记忆中的端午节“拔龙须”这样的重要且艰巨的任务自然是轮不到孩子去做的。作为一个孩子,端午节这一天是可以过得相当充实的。早上跟着大人去棉湖大溪边,喜气洋洋地观看一场激烈壮阔的龙舟赛,学着大人的模样,呐喊,喝彩;中午,在妈妈的监视下,规规矩矩地从水里打起“龙须水”,怀着一颗虔诚感恩的心,颇有仪式感地洗了头、洗澡;午后就是孩子最可以自由浪荡的时光了。
记忆中的端午节大人们忙活了大半天,早已没精力管我们,于是,我们就取来一根小小的竹子,竹子两端都绑上一个香喷喷、肥嘟嘟的肉粽子,担子似的挑在肩头上,晃悠悠地浪荡出去,呼朋引伴地四处招摇过市。玩到饿的时候,随手解开一个粽子,剥开绿色的竹叶,羊脂般的糯米团子,嵌着满满红玉的花生米,咬上一口,露出香甜的五花肉,红色的鲜虾,黑色的蘑菇片…………噢,这样的美味,光看就能让人垂涎三尺,更别提在饥肠辘辘的时候了。
记忆中的端午节三五下,两个粽子就被吃得精光了。我用袖口擦擦小嘴,懒洋洋地提着根小竹子,一路追赶着红蜻蜓回家。刚进家门,又被刚午休醒来的大人们招呼去,灌了两杯的香气浓郁的功夫茶,顿时觉得神清气爽,肠胃舒畅,板着小指头,跟妈妈讨价着,晚餐还想再吃几个大粽子……
记忆中的端午节潮汕人端午节的餐桌上,自然是少不了“叶下红”汤的。确切地说,这是一种野菜,或者可以算是一味中草药。端午这天,妈妈用它合着猪骨头或者猪肉熬成汤,说是能清热解毒,助益脾胃。每次妈妈总会给我们每个孩子盛上满满的一碗,可惜那时的我不喜欢喝它,总觉得一股药味。
记忆中的端午节成家后,每一年端午节,我的餐桌却少不了它,一开始喝它是因为它有妈妈的味道,是一种对过往的怀恋,是一种节日的仪式感;后来随着年龄的渐长,我的味蕾愈发能体验到它的清甜鲜美,回味回甘,于是,我爱上喝“叶下红“汤,也常常“威逼利诱”家里的小儿喝,看着他喝完一口,一张苦巴巴的小脸,我不由莞尔。是的,生命啊,它就是一个轮回……
记忆中的端午节日子如飞,记忆里童年的端午节就像一个的小纸团被遗忘在旧时光的角落里。在这样一个雨后的下午,我轻轻将它捡起,小心摊开,细细描摹。而窗外,几颗透亮的雨珠正在火红的凤凰花花瓣里,沉沉睡去,一如我眼中,沉默的晶莹……
记忆中的端午节
网友评论